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题目呈现已知a>0,b>0,且a+2b=1,则■的最小值为__分析本题是一道求二元变量的代数式最值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在求解的过程中实则问题很多.比如尝试用“1”进行代换,通过将代数式■直接乘上1,或将代数式的分子1用a+2b=1进行替代,均未能构造出基本不等式模型而不能得到最值.下面我们对这一题的解法进行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条件不等式的证明中,若已知条件为a>0,b>O且a 6=1或者a>O,b>O,c>O且a b c=1时,可引进三角函数建立相应的三角式后再给以证明。由于三角函数的公式较多,三角变换的规律相对说来容易遵循,故证明过程比较自然。在证明过程中,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代数式与三角式的相互代换,还要结合一些基本不等式。因此,运用三角方法证明不等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证题思路,加强数学各科间的横向联系。下面通过一些例题介绍此种证法。  相似文献   

3.
<正>基本不等式已知a、b∈R+,则a+b/2≥ab+,则a+b/2≥ab(1/2).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非常灵活,在解决有关多元变量的代数式(可看作是多元函数)的最值问题快捷有效.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求  相似文献   

4.
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一类型的基本不等式,在求一些函数最值问题时通常十分便捷.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有些同学忽视了这一类不等式的使用条件,结果酿成大错.因此,在解题时务必注意考虑利用不等式求最值的三个条件限制:①a,b,c∈R ;②等号当且仅当a=b,a=b=c时成立;③2~ab/2,(?)必须是一定值.下面举一例加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5.
曾见这样一题:已知a、b、c∈R,a+b+c= 1.a2+b2+c2=1,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 这是一道由已知是"等式关系"推 导出"不等式范围"的问题,解题思路的寻找就 是构架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由等式转向 不等式主要有三种方式:(1)△法(一元二次方 程有实根) (2)基本不等式法 (3)几何位 置关系法. 剖析1 用△法来解题:即△式子是一个关 于a的不等式,因此要构造一个系数有a的一元 二次方程,怎样去构造呢?由已知等式构造一个 b,c是方程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已知可得b +c=1-a,bc=a2-a,所以可得一元二次方程 x2-(1-a)x+a2-a=0,因此由△≥0得(1-  相似文献   

6.
基本不等式"(a+b)/2≥(ab)(1/2)(a,b≥0)"是高中所学不等式中的重点,其内涵丰富,应用之广泛.其中求最值是它最典型的应用,也是高考常考内容.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要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确保等号的成立."一正"即"a、b均为正数";"二定"即"和为定值时,积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代数》上册第297页上给出了三角方程asinx+bcosx=c(*)有解的充要条件即a2+b2≥c2,并且进一步可知:方程(*)在[0,2π)内有两个不同解的充要条件是a2+b2>c2;方程(*)在[0,2π)内有两个相同解的充要条件是a2+b2=c2。对数学中直接或借助三角代换出现了与三角方程asinx+kosx=c有关的问题,运用其有解的条件处理往往能简化运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1求值或征明等式例1已知cosa+cosβ-cos(a十β)=,求锐角a、β.解化条件式为关于a的方程有解,即的值域从而锐角同理可得例2已知求证:a2+b2=1证设1),则a2+b2…  相似文献   

8.
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可将待求式(或待证式)用一个未知数来表示,然后根据题设条件求出此未知数,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这种方法称为整体代换法.应用此法可将一些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现举例说明如下:1求值故所求原式的值为0或2.2求取值范围例2已知sinx+siny=1,求cosx cosy的取值范围.故cosx+cosy的取值范围是例3已知X、y为实数,且x2 xy+y2=1,求x2-xy y2的取值范围.解设x2-xy+y2=k,则有的两个实数根.故x2-xy+y2的取值范围是3证明等式k—1,故等式成立.倒5求证:4任用不苦大N6已知实数a、b满足a十b=1,求解得故N7…  相似文献   

9.
数学竞赛中有关函数的最值以及不等式的证明都常常带有或可转化为如下三种条件:ab=1,ab bc ca=1,a b c=abc.这类问题往往较难求解,本文介绍通过正切代换来处理上述常见的三种条件,下面分类作出说明.1关于ab=1的切代换由于tanθ·cotθ=1,于是这时我们可设:a=tanθ,b=cotθ,倘若  相似文献   

10.
不等式的证明比较困难,一为条件运用 难;二为变形方向难.本文从一类条件不等式 "巧"配系数问题出发,谈谈该系数的来历. 一、问题的提出 已知:a、b、c∈R+,且a+b+c=1. 求证:. 证明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不等式a2+b2+b2≥2ab在求最值时经常用到,而这个重要不等式的两边如果都加上2ab,便得(a+b)2≥2ab在求最值时经常用到,而这个重要不等式的两边如果都加上2ab,便得(a+b)2≥4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由于该不等式直接反映了两个数的和及其乘积之间的不等关系,所以它在很多竞赛题中求有关取值范围时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还知道,如果已知两数和与两数积,根据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常常可以构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判别式大于等于零来解决相关问题.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利用(a+b)2≥4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由于该不等式直接反映了两个数的和及其乘积之间的不等关系,所以它在很多竞赛题中求有关取值范围时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还知道,如果已知两数和与两数积,根据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常常可以构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判别式大于等于零来解决相关问题.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利用(a+b)2≥4ab,  相似文献   

12.
有一类不等式,其条件都是三个正数乘积为1.该类不等式的证明技巧强,难度较大,因此本文特介绍它的三种证明思路,以供参考.思路1直接运用条件例1已知a>0,b>0,c>0,abc=1,求证2(a+b+c)+3/(a+b+c)≥7.证明设t=a+b+cf(t)=2t+3/t,∵a>0,b>0,c>0,abc=1,∴t=a+b+c≥3√abc=3,∵f'(t)=2-3/t2=(2t2-3)/t2,∴.当t>3时,f'(t)>0,∴函数f(t)在[3,+∞)上为增函数,∴f(t)≥f(3)=7,故有2(a+b+c)+3/(a+b+c)≥7.点评三元均值不等式在例1中起到了沟通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作用,也使得直接运用条件“a>0,b>0,c>0,abc=1”的目的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13.
孙传平 《数学通讯》2014,(11):10-13
谈到基本不等式ab(1/2)≤a+b/2,虽说其结构简洁,易懂好记,但由于其内涵丰富,使用条件苛刻,运用方法灵活,想要熟练驾驭它,还需要懂得运用它的三原则七策略. 一、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原则 对于基本不等式,有如下三点:1a,b为正实数;2当和a+b为定值时,积ab有最大值;当积ab为定值时,和a+b有最小值;3a=b时,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a≠b时,不等式中的等号不成立.  相似文献   

14.
<正>消元是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在求条件代数式的值中也有独特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用消元法求值的方法.(一)连比设参消元例1已知a/2=b/3≠0,求代数式5a-2b/a2-4b2·(a-2b)的值.  相似文献   

15.
课外练习     
高一年级1.已知集合M={3-a,a2 1,a 1}中的三个元素总能构成等差数列,求所有可能的a的值及对应的公差之值. (湖南平江七中(414501)张大授)2.已知等比数列{a2-(3/2)a,a,b,ab},使得不等式0< logm|ab|<2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对于基本不等式a~2+b~2≥2ab①及a+b≥ab~(1/2)②,a、b可以其一为常数,其一为变元,即可变为只含一个变元的不等式。反之,根据证题的需要,当问题的形式与基本不等式不合时,我们可给相应变元配置恰当常数(不妨称之为匹配常数),使之成为适用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本文拟就这一思考方法证一类条件不等式。例1 已知x、y、z∈R~+,x+y+z=3, 求证: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教材中的基本不等式是指定理1若a∈R,b∈R,则a2+b2R≥2ab.推论若a∈R ,b∈R ,则定理2若a∈R ,b∈R ,c∈R ,则a3+b3+c3≥3abc.推论若a∈R ,b∈R ,c∈R ,则/十b+/_3厂了一Jte;/HbF利用这四个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教材中仅一道例题和五道习题,而高考试题中涉及到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较多,这些题虽源于课本却高于课本.所以课堂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适当加深,但这并不是增加一些新的不等式,而是要对这四个不等式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作些系统介绍,以便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遇到新问题时有法可…  相似文献   

18.
应用均值不等式或柯西不等式求函数最值,使和(或积)为定值或者凑出所需要的式子是关键的一步,而设参数可使这一棘手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下面举例说明设参、定参的技巧,供参考.例1已知a>b>0,求a2+16/b(a-b)的最小值(高中数学第二册(上)复习参考题).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数学》2005年5月(上)吕伟庆老师给出了问题:已知a、b、c∈R,a b c=1,a2 b2 c2=1,求a的取值范围的三种方法(判别式法,基本不等式法,几何位置关系法).下面再给出该题由等式转向不等式较为简单的三种解法.  相似文献   

20.
有些非函数问题,直接求解或解答困难或难以入手.但若依据题设条件中与二次函数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巧妙构造二次函数,然后应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可使问题得以迅速的解答.下面以竞赛题为例,作以说明介绍,供参考. 一、与函数值联系例一已知,设a、b、c为实数,且4a-4b c>0,a 2b c<0,试比较b2与ac的大小. 分析已知的两个不等式酷似某一个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