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o L_2]Cl·2CH_3OH(1)和[Cd L_2](2)的结构(HL为喹啉-8-甲醛缩硫代氨基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金属离子采取相同的配位模式,分别与来自硫醇化脱质子的配体L-的4个N原子和2个S原子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1和2能够与DNA结合,结合模式分别为静电结合和部分插入。  相似文献   

2.
用凝胶法合成了标题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及差热-热重等物性表征;用四圆衍射仪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α=9.097(2),ι=15.754(3),(?)=16.556(2),(?)=88.08(1)°,(?)=81.29(1)°,(?)=86.62(2)°Z=2。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中冠醚与铵离子形成配阳离子;铋(Ⅲ)由硫氰酸根和氯离子配位,并以配体桥联形成链状聚合的配合阴离子,配合阴、阳离子主要以静电吸引形成配合物。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成了功能化的4-四硫富瓦烯-2,6-吡嗪吡啶配体(L),并以此为配体合成了具有电活性的配合物[Fe(Ⅱ)(L)2](BF4)2·2.75CH3CN·0.25CH2Cl2(1),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配体以三齿的方式参与配位,形成离散型的配合物1,该配合物中含有多种非经典氢键和π…π以及S…S作用。此外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磁性、电化学性质和光谱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4.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1)2]·2DMF(1),[Cu(L1)2]·THF·0.25Me OH·2.25H_2O(2),[Ni(L2)2]·2MeOH(3)和[Cu(L2)2]·2EtOH(4)的结构(HL1:5-甲酰基-3,4-二甲基-吡咯-2-甲酸乙酯缩硫代氨基脲,HL2:5-甲酰基-2,4-二甲基-吡咯-3-甲酸乙酯缩4-异丙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除溶剂分子不同外,配合物1~4的结构相似。每个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分别与来自2个阴离子L-配体的N2S2电子供体配位,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其配体。  相似文献   

5.
高占先  薛勇等 《分子催化》2001,15(4):304-306
目前 ,对酞菁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酞菁过渡金属催化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界生物体内许多酶催化氧化反应的模拟[1] .其反应条件温和 ,环氧化产物具有较高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可应用于合成特定构型的环氧化物 ,特别是用于合成药物中间体 .用 F3CCOCF3/H2 O2 作环氧化剂对药物中间体 3 -(1′,3′-二氧戊环 ) - 5 (1 0 ) ,9(1 1 ) -雌甾二烯 - 1 7- α- (1 -丙炔基 ) - 1 7-β-醇 (1 )的环氧化反应 ,已有文献报道 [2 ,3] ,5 α、 1 0 α-环氧化物 (2 )与 5 β、 1 0 β-环氧化物(3 )的摩尔比为…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2-[(4-二甲氨基苯基偶氮]-1-甲基-吡啶阳离子、2-[(4-二甲氨基苯基)偶氮]-1-苄基-吡啶阳离子和镍-双-1,2-二硫烯阴离子合成了离子对配合物1和2,并且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和磁性质的研究。晶体1和2中,阴阳离子呈柱状交替排列堆积。在2~300 K温度范围内,配合物1具有反铁磁性(θ=-0.016 2 K),配合物2在110 K左右具有spin-gap现象(Δ/κb=38 915.42 K)。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新合成的1-(2-羟基-3,5-二硝基苯基)-3-[4-(苯基偶氮)苯基]-三氟烯(HDNPAPF)试剂,在乳化剂OP存在下与镉的显色反应。在pH为10.30~10.80的Na_2B_4O_7-NaOH介质中,镉与HDNPAPT形成1:1的红色配合物,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530)=1.85×10~5L/(mol·cm),镉浓度在0~0.6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可用于电镀废水和环境水样中微量镉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2-[(4-二甲氨基苯基偶氮]-1-甲基-吡啶阳离子、2-[(4-二甲氨基苯基)偶氮]-1-苄基-吡啶阳离子和镍-双-1,2-二硫烯阴离子合成了离子对配合物1和2,并且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和磁性质的研究。晶体1和2中,阴阳离子呈柱状交替排列堆积。在2~300 K温度范围内,配合物1具有反铁磁性(θ=-0.016 2 K),配合物2在110 K左右具有spin-gap现象(Δ/κb=38 915.42 K)。  相似文献   

9.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_2(L)_2Br_2]·CH_3OH(1)和[Zn_2(L)_2(CH_3COO)_2]·2CH_3OH(2)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中心Cu(Ⅱ)离子与来自1个三齿缩氨基脲配体阴离子和2个μ2-桥联的溴离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配合物2中Zn(Ⅱ)离子配位构型与配合物1中Cu(Ⅱ)离子的相同,周围的供体原子为N_2O_3。配合物2中的2个醋酸根的配位模式不尽相同,其中一个为μ-OCO双齿桥联,另外一个为μ-O单齿桥联。甲醇溶液中,配合物1和2的荧光发射峰与配体HL相似。  相似文献   

10.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_2]·2CH_3OH(1),[ZnL_2]·CH_3OH(2),[CdL_2]·CH_3CH_2OH(3)和[Cu_2L_2Cl_2](4)(HL为喹啉-8-甲醛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3结构相似,中心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硫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4个N原子和2个S原子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而配合物4中Cu(Ⅱ)离子与1个中性配体HL和3个氯离子配位,其中2个氯离子为μ~2桥联。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尤其是4与DNA的相互作用能力明显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1.
使用3,3′-硫代二丙酸、4,4′-联吡啶和硝酸锰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了1个锰配合物,即{[Mn(DPA)(4,4′-bipy)]·H_2O}_n(1)(DPA=3,3′-硫代二丙酸,4,4′-bipy=4,4′-联吡啶);然后又利用3,3′-硫代二丙酸、1,3-双(4-吡啶基)丙烷和硝酸铜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了1个铜配合物,即{[Cu(DPA)(bpp)(H_2O)]·H_2O}_n(2)(DPA=3,3′-硫代二丙酸,bpp=1,3-双(4-吡啶基)丙烷)。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稳定性、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由3,3′-硫代二丙酸配体和不同氮杂环分子以及金属离子构筑,形成了二维层状的结构。氢键和π-π作用进一步将二维结构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个3-氨基-4-羟基香豆素类Schiff碱双核Ni?髤和立方烷型Cu4(μ3-O)4的四核Cu?髤配合物,[Ni(L1)(DMF)(H2O)]2(1)(H2L1=3-((5-溴-2-羟基-亚苄基)-氨基)-4-羟基-苯并吡喃-2-酮)和[Cu4(L2)4]·DMF·CH3OH·2H2O(2)(H2L2=4-羟基-3-((2-羟基-3-甲氧基-亚苄基)-氨基)-苯并吡喃-2-酮),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双核结构,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2具有立方烷型Cu4(μ3-O)4的四核结构,由4个金属离子和4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1是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2是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髤和Cu?髤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六配位的扭曲的八面体。此外,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及π…π作用形成1D超分子链结构,配合物2通过分子内氢键和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研究了H2L1,H2L2及其相应的Ni?髤和Cu?髤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2个锌配合物[Zn(mtyaa)2(H_2O)4]·4H_2O(1)和[Zn(bpe)(mtyaa)2(H_2O)2]n(2)(H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bpe=1,2-双(4-吡啶基)乙烷),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分别属于三斜晶系和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1和C2/c。π-π相互作用以及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配合物1的单分子结构连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配位水与羧基氧以及配体中的氮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将相邻链连接成二维平面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无水乙醇中,用3-二茂铁基-5-苯基-吡唑啉-1-二硫代甲酸钠(Na-FPPD)与无水氯化稀土作用,合成了14个未见报道的固体配合物。元素分析结果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RE(FPPD)_3·3H_2O(RE=La,Pr~Lu和Y),通过红外光谱、电子光谱、~1HNMR谱、热分析和摩尔电导测定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徐保莲  代坤  陈景文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2):2733-2739
设计合成了4种含不同芳香取代基团的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配体(2-乙酰基吡啶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1-H)、2-甲酰基吡啶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2-H)、2-甲酰基噻吩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3-H)、2-甲酰基水杨醛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4-H))的镓配合物,对它们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并讨论了配体分子中不同芳香取代基对配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在模拟生理条件下,L-H与Ga3+生成较稳定的单核配合物[Ga(L1)2]NO3(1)、[Ga(L2)2]NO3(2)、[Ga(L3)2]NO3(3)、[Ga(L4)2]NO3(4),各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比Ga(NO3)3·9H2O强的抑制活性,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高于大肠杆菌,其中,1和2的活性比相应配体高,其余2个配合物与其配体之间无明显活性差异。L1-H和L2-H分子中吡啶基的较强吸电子效应可能是1和2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主要原因。4种配合物抑制黑曲霉生长的活性同样高于Ga(NO3)3·9H2O,其中3最强,并显著高于L3-H,其余配合物与相应配体间无活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将具有不同端基的硫脲基团与三苯基磷组分结合,利用所得到的配体合成了2个具有NSP(氮硫磷)鳌合位点的钴-硫脲化合物,并研究了其光解水产氢性能。配合物[Co(L2)(L2′)](BF_4)_(2.5)·H_2O·0.5C_2H_5OH(2)(L2=(2-二苯基膦-苯烯基)-氨基硫脲腙-罗丹明6G,L2′=(2-二苯基膦氧-苯烯基)-氨基硫脲腙-罗丹明6G)通过引入罗丹明荧光团与光敏剂分子协同作用,其产氢TON值可以达到2 800 molH2·molcat~(-1),其初始TOF值可达到930 molH_2·molcat~(-1)·h~(-1)。相同条件下,相比于配合物[Co(L1)(L1′)](BF_4)·0.5H_2O(1)(L1=(2-二苯基膦-苯烯基)-氨基硫脲腙-硫甲基,L1′=(2-二苯基膦氧-苯烯基)-氨基硫脲腙-硫甲基),提高了体系的催化活性,可能是由于荧光素分子与配合物2之间的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有利于光敏剂和光催化剂之间的光致电子转移。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整溶剂组分的比例,成功合成了2例结构不同的单核Er~(3+)配合物:[Er(bpad)_3]·CH_3OH·H_2O (1)和[Er(bpad)_2(H_2O)_2]NO_3·3H_2O (2)(Hbpad=N_3-苯甲酰吡啶基-2-羰基氨基酰腙)。在甲醇/水(2:1,V/V)的混合溶剂中加入Er(NO_3)_3·6H_2O、Hbpad和三乙胺反应制得黄色晶体配合物1。配合物2的合成方法与1相似,仅将溶剂组分甲醇和水的体积比调整为1:2。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2例配合物进行了表征。2例配合物在空气中都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在室温下均保持晶体的完整性。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Er~(3+)金属中心分别显示了九配位和八配位环境。配合物1中Er~(3+)离子表现为单帽四方反棱柱构型,而配合物2中Er~(3+)离子呈现了双帽三棱柱构型。此外,2例配合物的直流和交流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1和2在零场下均未展示出单分子磁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潘庆才  彭正合 《化学通报》2000,63(12):40-44,56
各种均一配体的金属二硫纶[1~4]、金属二亚胺[5,6]以及二硫纶和二亚胺混合配体的金属配合物[7,8],因其具有特殊的氧化还原性和光、电、磁功能,近10多年来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笔者的兴趣在于二氰基二硫纶(mnt2-)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二氰基二硫纶和α,α′-二亚胺混合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性质、结构和电子功能研究[9~12].这些配合物不仅本身具有优异的气敏、光敏、催化等功能性,而且也是合成金属四氮杂卟啉的前驱物[13~14]和自组装有序分子聚集体的功能元件之一[15].……  相似文献   

19.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配合物[Cu LCl2]·CH3CN(1),[Cu LBr2]·CH3CN(2)和[Zn L(NO3)2]·CH3CN(3)(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在配合物1和2中,五配位的铜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卤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和2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的相似,强度有所降低。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三种铕(III)与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 [(Eu(TSal)L(NO3)) •2H2O,TSal :席夫碱配体,L1:1,10-邻菲咯啉,L2:2- 氨基吡啶,L3:2,2’-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模式。实验结果表明三种配合物对DNA均有不同强度的插入作用,其插入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与配合物的浓度正相关,且与配合物分子适宜的平面性有关,三种配合物对DNA插入能力顺序为:[Eu(TSal)L1(NO3)]•2H2O>[Eu (TSal)L3(NO3)] •2H2O>[Eu(TSal) L2(NO3)]• 2H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