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再创造""发现法"与"启发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青年教师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高中)后向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课标》中为什么不提“启发式”教学了?这个问题促使作者对《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提法进行思考。作者认为《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1]P2)“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1]P111)总之,《课标》中提倡的是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发现法”的教学过程。于是有人就问“再创造”,“发现法”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什么异同?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汉平 《数学通报》2004,(11):25-26,24
1 度量衡改革——大革命后的一项重要改革。在历史上,长度计量单位是比较混乱的,古罗马帝国查理一世规定以他的脚长为1尺.我国古代有过以夏禹身高为1丈的记载.汉代也有“中妇女手掌八寸”之说,即长短适中的妇女,手掌之长定为八寸;又有“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的记载,即以张开人的两臂之长定为八尺.这些规定现在看来十分荒唐可笑.直到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商业贸易频繁,改变传统的、不科学的度量衡制,逐步过度到统一的计量单位势在必行.1799年,米制诞生于巴黎.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数学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其中TI图形计算器不仅功能强大,而且轻巧,便于随时随地用来探究和学习数学.它具有快速计算、准确地作图和动态展现图形的功能.运用它能将数据、图形、表达式进行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可以从多个维度来体验知  相似文献   

4.
陈剑飞 《数学通报》2004,(10):31-31
“九连环”是中国先人创造的智力游戏.大人玩,小孩玩,也不知道玩了多少代.它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数学家大会期间,这个古老的游戏引起了与会数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算"好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顾继玲 《数学通报》2005,44(1):21-23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好课?对这个问题,许多老师感到很茫然,正如有些老师所说,教了几十年的书,现在反而不知道什么是一堂好课了.对一堂课很难(事实上是不可能)列出一些标准来衡量它的好坏.这里我想先从反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的方程这一章教学结束后,教师如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是重要的课题,我研究了如何用解析几何的思想与方法,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线、心”等相关问题,往往这类习题综合性强,要求具备较高的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邱东海 《数学通报》2006,45(1):13-1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我校实施也有一年半多时间了.在实施的第一个学期,身处第一线的我校数学教师立刻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景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充满激情,教师教学更加精彩等等,让人感到教育的新局面.然而,这个学期的测试评价却让数学教师感到困难,因为新课改不仅没有“改”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却教出了一大批学有困难的学生.为什么呢?寻找原因几乎成了这个学期数学教研活动的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反思和以后两个多学期的实践,终于,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在适合我校的“改”上找到了一点感觉.就拿北师大版的数学七年级上册为例来说.  相似文献   

8.
近读文[1]深有感触,作为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细微处有打磨功”,深挖细琢教学过程中每一细节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但在新教材中增加新内容后,特别是向量、线性规划、导数等内容的引入,这些内容渗透到各章节、各知识模块中,扩大了解题视野,增强了解法“活力”,因此解题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旧题新解,优化解题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天,苏格兰数学家莱福德看他的儿子在玩颜色板,他儿子从玩具盒中把红的、兰的、黄的颜色各抽出两块来,相互调来调去,排成一行,莱福德看到六块板的顺序是:黄红兰红黄兰,这种排列具有下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二册第89页例3:如图1,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教学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提高智力,孕育创新精神,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方面。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看待“双基”和“双基”教学?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基本问题,对此,谈一点认识,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12.
立体几何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更是立体几何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教学中到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后,如何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进一步突破再上一个台阶,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巧构模型妙除"顽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邦成 《数学通报》2006,45(8):41-43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错误的结论,学生甚至我们老师都信以为“真”,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若不根除,作为师者会误人子弟、蒙受“水货”之虞,作为学生则会以讹传讹、谬误不分,贻误其成长.罗增儒教授曾指出:有些传统题目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无任何改进,从这本杂志抄到那本杂志,从老的资料抄到新的“编著”.在局部上,既有流行的错误变成了“佳题巧解”,又有正确的解法屡遭“更正”.至于“凡偶函数都没有反函数”。  相似文献   

14.
简论数学教学的"过程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斌 《数学通报》2004,(10):14-16
新课程把“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它追求的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均衡发展,提倡结论的多样性和获得结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过程的多样性,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性质、法则、公式、定理)的发现与推导过程,问题、结论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的思考和形成过程,思想方法的深化过程”.本文,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谈谈“过程化”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5.
邝孔秀 《数学通报》2006,45(10):28-29
王永建老师在文中对“精讲多练”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出了今天贯彻“精讲多练”这一数学教学原则的若干意见.笔者以为,对于“精讲多练”值得我们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6.
会务组 《数学通报》2005,44(8):F0003-F0003
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成立,整整七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国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威海,中国数学家和各方来宾欢聚一堂,迎来了中国数学界的盛大庆典:由中国数学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的中国数学会七十周年年会于7月25日上午9时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交流中心拉开了帷幕.与此同时,由中国数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协办,威海市数学科学学会承办的“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论坛”与中国数学会70周年年会同步举行.  相似文献   

17.
王赛英 《数学通报》2005,44(2):49-52
综览2003年中考压轴题,不难发现命题者在依据《义教大纲》及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指导意见的同时,努力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一批批时代气息浓厚,背景鲜活,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中考压轴题,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映入眼帘.丰富的题型,生机盎然的呈现形式,令人赏心悦目,展示了中考压轴题多姿多彩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判别式法"的探究式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国华 《数学通报》2007,46(9):31-34
“判别式法”乃数学解题之重要方法.初涉此法于函数学习中,为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可回避要谈及此法.然而教学的现实却是:教者普遍认为“判别式法”的教学是难点,学生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发现这一方法,因而常通过一两个例题毫无遮掩地将方法“抛售”给学生,只教给他们“如何去做”而“为何可以这样做”、“何时可以这样做”又“何时不能这样做”等,则采取了一种“蜻蜓点水”或“隔靴挠痒”式的教学,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错过了难得的“再创造”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开发"情商因素" 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数学通报》2005,44(9):34-36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为什么有些教师并未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学生成绩仍不断提高?为什么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差班”,但不久这个班的成绩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班?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练习题,同样的平行班,就是因为教师不同,班级之间的成绩差异为什么就那么大?我在默默地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关于"滚圆问题"的思考与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涛 《数学通报》2005,44(1):32-33
如图1,如果⊙D的周长为20πcm,⊙A、⊙B的周长都是47πcm,⊙A在⊙D内沿⊙D滚动,⊙B在⊙D外沿⊙D滚动.⊙B转动6周回到原来位置,而⊙A只需转动4周就回到原来位置,想一想,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