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81
约飞1902年在彼得堡工业大学毕业后去德国留学,师从伦琴。1905年回国。十月革命后,他建议并参与筹建在前苏联各地的16所物理研究机构,包括他担任所长多年的列宁格勒前苏联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对前苏联物理学的发展功勋卓著。他培养了不少人才,卡皮察和朗道都是他的学生。他本人毕生致力于固体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半导体的研究。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指出,半导体是电子技术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
巴赫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29),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45),曾参加革命运动。民意党人,1885—1917年侨居国外。前苏联生物化学学派创始人。他研究细胞光合和氧化过程的化学作用,提出呼吸基础是许多连续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过氧理论)。他组建了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1918)和前苏联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1935,从1944年起改名巴赫生物化学研究所)。巴赫1937年起为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8
萨哈诺夫是物理学家之子。青年时代就显露出非凡的科学才华,26岁得博士学位,32岁直接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多次获斯大林奖金和列宁奖金,3次评为劳动英雄。他从事氢弹的研究工作,被称为俄国氢弹之父。他反对进行大气核实验,大声疾呼核裁军;竭力鼓吹公民自由、体制改革以及与非共产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这样,他成了前苏联国内最有影响和最为大胆的、持不同政见者。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0-160
瓦维诺夫(S)是瓦维诺夫(N)之弟。1945—1951年任前苏联科学院院长,他对固体发光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固体发光是固体吸收外来能量(电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而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它有两个基本判据:一是任何物体在一定温度下都有热辐射;二是外激发源对固体的作用停止后,发光还延续一段时间(称为余辉)。后一个判据是瓦维诺夫于1936年提出的,有了它,发光才有了确切的科学定义。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35
切伦科夫1928年进沃罗涅日大学学习。从1930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他的重要发现是:亚原子粒子的能量越大,它运动得就越快:但它永远不能比真空中的光速快。然而,光通过水等透明媒质时,速度要比在真空中慢。这时,高能粒子通过这类媒质时,它的速度就可能超过光在该媒质中的速度。这样,它就会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9
沙特林是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在1929-1949年间任国际度量衡委员会委员,在电工学、照明工程、计量学和科学技术史方面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9
米里昂希科夫解决了流体力学中各向同性湍流的衰减向题。1962年曾任前苏联科学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71
哈里顿是前苏联发展原子弹的第二把手。他于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多科工业大学。1926-1928年,他被前苏联政府选派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在卢瑟福指导下工作,并获博士学位。他是卢瑟福的学生中去世最晚的。1931年他在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研究金属蒸气的凝结和离心法分离气体的理论。1939年他和泽尔多维奇对铀的链式裂变反应进行了计算,他们发表于1939-1941年的一系列论文为后来苏联发展原子武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9
普里亚尼什尼柯夫是农业化学学派创始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29),前苏联农业科学院院士(1935),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45)。研究植物氮营养理论(1916)和土壤施用磷肥科学原理。写有关于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以及有机肥料使用方面的著作。主编《农业化学》月刊(1940)。普里亚尼什尼柯夫曾获列宁奖(1926)和前苏联国家奖(1941)。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92-92
拉瓦锡1766年23岁时因撰写有关大城市照明设计的文章而获得法国科学院的金质奖章。1768年被任命为科学院助理。1785年升任院长。他的名字永远和推翻支配化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相联系。1772年他指出,硫、磷在燃烧中增重是因为它们吸收了空气。他认为物质有3种聚集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他还研究了发酵、呼吸、动物热能,认为这些是自然界的基本化学过程。他和卡文迪许圆的工作确证了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拉瓦锡还整理了当时许多化学名词。发表了一本名为《化学命名法》的书。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37
库仑青年时是位军事工程师,1764年起在西印度群岛督建马提尼克岛的防御工事。1776年回到巴黎。一种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把他引向科学实验。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开始后,他以谨慎态度退居到省城布卢瓦,在安定环境中搞研究。他安然度过了恐怖时期,最后受到一名拿破仑党人的赏识而复职。那时候他已经出了名。1777年,他发明了扭力天平,1781年,他被选入法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8-18
巴巴是印度原子能计划的创始人,从印度的塔塔基础科学研究所成立起就担任所长,对印度的物理学发展、科学人才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科学工作主要是在宇宙线、基本粒子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他是宇宙线级联簇射理论的创始者之一。他于1960年至1963年担任国际理论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主席。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5
莫佩尔蒂的青年时代部分是在军队里当火枪手度过的,1723年离开军队在法国科学院任数学教师。1728年他访问英国,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736年为了测量功的,证么精确。林,并在地球的曲率,他去拉普兰考察。同拉孔达明到赤道考察是同一目的。考察结果是成实了牛顿的理论。莫佩尔蒂带的队完成任务比拉孔达明的队快得多,但是不如后者那1743年莫佩尔蒂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744年,他奉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之召去柏1746年被任命为柏林科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27
布拉坦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刚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享发明晶体管的荣誉。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
库尔恰托夫1923年毕业于克里米亚大学,1923年起在列宁格勒理工学院任教。1933年,他对原子核物理发生兴趣,1938年被任命为该学院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主任。前苏联充分认识到哈恩有关原子核裂变这一发现的潜在意义。1943年,库尔恰托夫到莫斯科领导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46年圣诞节前夕,前苏联将第一台自持式反应堆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35
恰普雷金是俄国航空之父——儒可夫斯基(Zhukovsky)的学生,曾担任过前苏联“中央空气动力学研究所”的所长,对俄国空军的建设有很大的贡献,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75
小赫兹是赫兹的侄子,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为德国打仗,曾负重伤。小赫兹和富兰克一起研究,确立了原子内部结构的量子化特性,并和他共享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8年任柏林夏洛滕堡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由于他是犹太血统,在希特勒当权以后,于1934年被迫辞去教授职位。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还是留在德国并幸免于死。他被苏军先头部队俘获,从1945年起,在前苏联和民主德国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40
达朗贝尔小时被遗弃在教堂中,他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他被一对玻璃工人夫妇领去养大。他是个贵族的私生子。后来,他的才能表现出来了,生母试图认他,但他拒绝。他说:“玻璃工人的妻子是我的母亲。”1735年他由马扎林学院毕业,1741年进入科学院。他研究引力理论,特别是分点岁差理论,帮助过拉格朗日及拉普拉斯。他还参与狄德罗的大百科全书的筹备工作,为它写了序言,尽管这个工作具有“反体制性”,他还是从路易十五那里领到一份年金。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9
舍勒1757年在哥德堡做一药剂师的学徒,开始学习和研究化学。1770年在乌普萨拉做药剂师。1775年选入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舍勒发现的有机和无机物不下3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氧和氯。他在1773年以前,研究了燃烧现象,分离出了氧气(当时他称为“火空气”),并于1775年底写成《论空气与火》一书。他还证明“火空气”存在于空气中。1772年舍勒曾研究氮气,他用硫黄与铁粉的混合物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取得氮气,当时他称为“浊气”或“乏空气”。他是第一个认为氮气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1774年他对软锰矿做了多种实验并确定它是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将这种金属定名为锰。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9
普罗科洛夫1939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随后.对德战争的艰难岁月便开始了。他和几乎所有的俄国人一样,中断了自己的学业。1941年到1944年.他在红军中服役。战争胜利结束后.他继续求学,并于1946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汤斯提出脉泽(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原理的同时,普罗科洛夫和巴索夫在前苏联也做了同样的工作。虽然最早造出实际装置的是汤斯.但是前苏联物理学家在理论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