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60
富琅和费是釉工的儿子,曾跟一个光学技师当学徒。11岁时,他所居住的的房屋倒坍,只有他一人幸存。他顽强地自学,研究光学,改进了多种光学仪器,磨制出优质棱镜。1814年发现太阳光谱中有许多暗线。沃拉斯顿在12年前曾观察到这种暗线,但他仅观察到7条,而富琅和费则探测到近600条(现发现了10000条)。他测量出谱线的波长,并给它们分别标以A、B、…K等英文字母(现仍用这些字母称呼这些暗线);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6
尼古拉斯先在海德堡学习法律,后来到帕多瓦大学学习。然而他放弃法律进入教会。他认为地球在地轴上旋转,并环绕太阳运行;宇宙间既没有“上”也没有“下”,宇宙是无限的,恒星是其他的太阳,在它们的范围内提供可居住的世界。然而这些看法没有以详细的观察、计算或理论作基础。他为近视眼者用凹透镜制造了眼镜,而更早期的眼镜只用较容易磨制的凸透镜制成,只能为远视眼者使用:他认为植物从空气中吸取部分营养,他还主张在医学上用数脉膊作为诊断的辅助。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73
亨森早年丧亲,12岁在船上当侍者。后来在华盛顿的一家帽店工作,这时遇到探险家皮里。1888年皮里到尼加拉瓜探险时,用亨森当仆从。此后皮里连续7次带他去北极探险。1909年皮里与亨森成为第一次到达北极的人。亨森亲自把美国国旗插在北极。他著有《一个黑人探险家在北极》(1912)。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33
摄尔絮斯出身于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族。他的父亲和祖父是数学家,叔父是植物学家。1730年,他成了乌普萨拉的天文学教授,1740年负责在那儿建造一个新的大型天文台,但是,他并未能享用多久,因为他去世相当早。他是第一个尝试用某种装置(而不是只凭肉眼)来测量星光强度以确定星的等级的人。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6
1931年鲁斯卡在柏林大学获得工程师证书,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那时,他在科学界已有了声望。鲁斯卡认为,由于电子具有波的特性(这是德布罗意推断,戴维森证明了的),因此对它可以作与光波相类似的处理。由于电子带有电荷,它们能受磁场作用,像光波一样被透镜聚焦起来。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电子显微镜”呢?由于波长越短,放大作用越大;电子波的波长比一般光波短得多,因此电子显微镜的放大作用应该比一般的光学显微镜大得多。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74
赫歇尔生于德国,早年继承父业,在近卫军中任乐师。1757年迁居英国,历任音乐教师、演奏员、作曲家和琴师。业余则经常磨制望远镜和从事天文观测。1782年被聘为宫廷天文学家,从此,以天文为业。赫歇尔在天文上的贡献可概括为4个方面:(1)制造望远镜。赫歇尔磨制了铜-锡-锑合金反光镜面,制造反射望远镜多架,其中最大者口径为1.2米,完成于1789年。(2)发现天王星。赫歇尔在其妹协助下,于1781年用自制的望远镜在作巡天观测时,偶然发现了天王星。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10
培根出身于英国宫廷中有声望的家庭。他作为一个廷臣是出类拔萃的,因为他有一套看风使舵的本领。他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1584年进入议会,1603年被封为爵士,1621年,为子爵。有一些人认为莎士比亚的剧本是培根写的,这主要是因为培根受过良好教育,而莎士比亚所受的教育,显而易见是不能和培根相提并论的。培根是第一个把历史看成是思想发展史,而不是帝王将相史的人。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32
1805年柯西进入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安培是他的老师。他打算成为土木工程师,但是他的身体很差,拉格朗日也和拉普拉斯埔劝他转向搞纯粹数学。数学是紧密结合物理学的。他是第一个企图给以太奠定数学基础的人。以太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既容许光波又容许行星穿过的一种弥散状固体,他的工作使得科学家有可能接受以太而不失体面。但是这个理论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65-65
格贝尔出生于德国,是一个钟表修理匠。1848年移民美国,在纽约开一个钟表修理店,但是生意不好。他便在他的小店的房项上先用电弧、后来用白炽灯做广告。他在发展早期的灯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在1854年,即爱迪生髓发明白炽灯之前25年,就制成了第一只实用的白炽灯泡(邮票G15)。其灯丝也是用炭化的竹纤做的,竹纤是从他的手杖中得到的。他的第一只灯泡可以点200小时,而爱迪生的第一只灯泡只能点50小时。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
艾里于182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的数学成绩居全班之首。他在该校教数学与天文学,并于1835年被任命为第七任皇家天文学家。他保持这一职务长达45年之久,直到1881年80岁退休时为止。他用精良的仪器装备格林威治天文台使之现代化,将它提高到了德国天文台的水平。自从赫歇尔H16的全盛时期以后,德国的天文台在高斯66和贝塞耳时这样一些人领导下,一直遥遥领先于英国。艾里是一个自负的人,他统治着天文台犹如一个小小的暴君,但是却使天文台的工作忙碌而充满了生机。  相似文献   

11.
 1.光学显微镜大家知道,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一个物体,是看到它发出或者反射的光并把光转变成信号,再由大脑把信号理解为相应的图像。然而,哪怕是最好的眼睛,也无法辨别比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间距还要小的物体。要想看到这样小的东西,就是靠显微技术,就是要靠放大镜或显微镜。1590年,荷兰的眼镜制造者约翰尼斯兄弟把两片凸透镜放在一个管子中合用,从而得到了一个能把微小物体放大的光学仪器---显微镜。说到显微镜,我们还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荷兰德尔夫特市的一个布店店员,名叫列文虎克。这人一生的癖好,就是磨制和玩赏玻璃透镜,并将其组成光学显微镜,用来看各式各样的细微东西。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67
格里尼亚少年时期因学习优良而数次获奖;在里昂大学学习时,他学数学,对化学并没有好印象,但是与化学实验室工作的偶然接触使他改变了看法,而数学反倒与他无缘了。他在实验过程中试图把甲基加到一个分子上,要找到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弗兰克兰用乙醚作溶剂,制出了锌与有机化合物的结合体(化合物),因而格里尼亚“灵机一动”想知道他是否能用镁达到同样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72
霍沃斯在曼彻斯特大学求学,在格廷根大学瓦拉赫们的指导下做研究生,并于1910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作的许多研究工作是关于糖的结构,在这方面的研究,他填补了费希尔遗留下来未做的工作。霍沃斯创立了一种代表糖分子的环状结构式(不是将碳原子排成直线),这种结构式更为准确地体现出糖分子的结构,而且用它来描述有糖参加的化学反应时更为有用。这种结构式至今称为霍沃斯分子式。他研究过维生素C,维生素C在结构上同单糖的结构有关,而且他是首次(1934年)合成维生素C的人们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
巴索夫1950年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学院,并在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列别捷夫研究所工作,从1958年起任研究所副所长。由于他和普罗科洛夫在脉泽基础理论方面的工作,二人与汤斯共享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8
图灵于1935年进剑桥大学并被选为剑桥皇家学院的评议员。1936年至1938年期间,图灵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在那里他提出所谓图灵机(一种能够进行计算的最普通的计算机)的理论概念。他指出存在着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结论使人想到格德尔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灵在英国的交通部供职,但是战后他开始对电子计算机产生兴趣,在莫奇利和埃克特的工作完成后不久,他设计出英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5
沃森儿时是一个神童。在无线电方面显得极有才能,15岁时就进芝加哥大学学习。1950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打算研究鸟学,但马勒来到学校后,就使他的注意力转向生物化学和遗传学问题。1951年他去剑桥大学研究他认为更基本的问题。同克里克嘶一起研究DNA的结构,沃森有一个绝妙的主意——设计一个模型,其内部为碱基,外面为主链,这样就可能形成双螺旋链。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8
贝特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受教育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1928年在索末菲的指导下于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剑桥的卢瑟福和罗马的费米的指导下工作,1933年,贝特离开德国。1935年前,他在英国任教,然后受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贝特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于1938年提出了恒星上提供能量的核反应详情:当氢核生成氦时,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氢转化成为能量。很少一点物质,就可以转化成大量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36
库珀于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起受聘在布朗大学工作。巴丁同他和施里弗一起提出了一种超导理论(BCS理论,以他们3人姓氏的第一字母命名),它已为人们所接受。在这种理论中,电子会成对地运动。这种成对的电子被称为“库珀电子对”,以作为对他的褒奖。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2
莫特森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得到一笔资助去了丹麦,在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工作。在该所,他结识了小玻尔瞵,两人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这使莫特森最后加入了丹麦籍。他和小玻尔一起研究了原子核的形状,并由于这一工作共同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雷恩沃特。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5
西格班1911年在隆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14年开始研究X射线。他研究出一种方法,可准确地测定各种元素产生的X射线的波长。用这种方法,西格班发现了同莫塞莱曾研究过的那种标识X射线相比透射力较小而波长较长的若干组X射线。简而言之,他发现了为每一种元素所特有的X射线光谱。对于玻尔B36等人认为各种原子内的电子以“壳层”状态分布的观点,这一发现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