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地球深部流体的状态及其在震源物理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地震前兆的机理与地球深部流体相关.文章介绍了与此有关的地球深部流体状态的研究进展.通过间接的证据和从若于超深井钻孔探测得到的直接证据,着重介绍了深部水的数最、存在状态和性质,估计地球深部流体孔隙压力和连通性.研究表明,地球深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超临界水具有许多特殊性质,这些特殊性质使得流体不仅成为强震前兆的传播媒介和震源破裂过程的影响因素,而且成为直接参与震源动力过程的介质.  相似文献   

2.
数值地震预测的关键物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值地震预测是地震物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基础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介绍了数值地震预测的三个关键物理问题——地震发生率与应力变化的关系、地震断层的摩擦函数、地球中应力的传递问题,讨论了这些问题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地球的结构、地震类型、地震分布规律出发,探讨了地震形成的原因尤其是汶川大地震的成因和对人类带来的灾难,对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分析,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今后国家和各级地震部门及地震工作者在地震预测预报和避震方面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方刚  张斌 《物理学报》2013,62(15):154502-154502
本文将地球介质看作是弹性介质, 从弹性体的Navier方程出发, 建立均匀弹性介质和非均匀弹性介质的分析动力学方程——Lagrange方程, 利用弹性介质的Lagrange方程导出匀弹性介质和非均匀弹性介质的地震波方程, 为用Lagrange分析动力学研究地球介质中地震波传播规律和解决地震勘探中的有关问题提供基础.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弹性介质 Lagrange 方程 地震波方程  相似文献   

5.
减轻地震灾害的物理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良 《物理》2005,34(3):176-180
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通常包括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害预测、地震灾害的减轻三个环节.物理学在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与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的工程灾害、复杂系统与地震的社会灾害、地球应力场的变化与地震预测等三个不同的侧面,介绍了在减轻地震灾害的实际工作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物理问题.这些问题既是目前地震学家、工程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普遍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也同时与当代物理学研究的一些前沿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寂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的物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忠良 《物理》2004,33(11):796-800
寂静地震是指发生了缓慢的位错、但几乎不辐射地震波的“地震” .在目前的地震预测的物理学研究中 ,通常是通过计算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所引起的应力变化 ,或者通过研究地震活动的统计性质或“图像动力学” ,来推测一个断层带上发生地震的危险性 .寂静地震的信息的缺失 ,形成了地震预测的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很大的“盲区” ,而在相当程度上 ,解决地震预测的物理问题的主要困难和可能的突破的希望 ,也许就在于此 .寂静地震的研究目前还很不深入 .关于寂静地震的性质 ,文章作者提出两个猜想 :(1)寂静地震的频度 ,满足类似于GR定律的幂律分布 ;(2 )最大的寂静地震的地震矩 ,与“可见”的最大地震的地震矩相当 .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当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从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了解和掌握它可以帮助我们防止灾害、避免损失.  相似文献   

8.
走进地震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一年。2001年1月14日,萨尔瓦多发生里氏80级地震。紧接着,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造成数万人的伤亡,财产损失高达45亿美元。短短的一个月内,已发生两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并且损失惨重。其实,地震像风、雨、雷、电一样,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它是一种远方传过来的地面波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一、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地震作为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也有一个孕育发展的过程。要解释地震的发展变化过程,需要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9.
地球在形成之初处于熔融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的岩浆不断冷却、凝固,发展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并且地球物质的冷却及液-固转变依然在持续。通过对地震发生后地球日长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地震后地球自转速率加快。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于地幔部分岩浆冷却凝固使地壳岩石圈下部体积塌缩所致。由此,建立了一个地壳动力学模型,以解释地壳各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并且认为地震等地质活动的动力学成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熔体持续凝固所导致的地壳下部体积收缩、压力减小,在重力作用下,构成地壳的各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原有力学结构失稳,发生大规模岩层错位、断裂,从而引起地震、火山爆发等剧烈的地质活动。通过建立热学模型和力学模型,验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地震动力:由巨观到微观——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定地震发生时的断层破裂能量和了解一个断层带的孕育与发展都需要地震和地质数据的结合.在一个大地震的发生过程中,藉由地震仪的记录分析,了解地震断层破裂过程中其断层的几何破裂行为及其机制,甚至分析其运动学上的灾害行为.在地震源分析中文章作者将以上行为分析称为地震的巨观分析.而地震的微观分析,则是以探讨当地震断层及破裂前缘持续向前前进时,其所需的破碎能量及其形成的极小颗粒之断层泥的物理化学机制.此断层滑移带中的断层泥之物理机制、化学组成及地震断层滑移带厚度,皆为了解地震滑移时摩擦行为及能量释放的重要参数.地震的巨观及微观行为的结合分析,为地震学上重要的突破,使人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地震破裂过程中的摩擦行为、温度及压力的变化,并探讨地震时造成的地表位移、速度及加速度行为.但断层滑移带的断层泥并小易获得,除非有清楚的深部断层几何,并能以深钻的方式取得断层泥材料进行分析.1999年7.6级的台湾集集大地震产生地表或近地表8-12m的滑移,此近地表的滑移足钻井容易达成的,因此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得出大地震滑移带的断层泥了解大滑移断层的动力机制.而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为另一了解此巨观与微观机制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