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发顺  袁明月 《化学教育》2015,36(21):24-26
围绕 “怎么去除热水器中的水垢”这一教学问题展开,以AgCl,AgI,Ag2S之间相互转化为内容载体,从实验论证到推理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与建构沉淀转化原理的本质,不仅可以将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另一种难溶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实现逆向转化。使学生从问题到解决、从表观到本质,真正理解沉淀生成与转化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胡久华  贤娴  高曼 《化学教育》2015,36(9):34-38
在分析已有二氧化碳性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学生认识需求为核心的教学改进方向和教学研究视角.从学生认识需求的探查、将学生认识需求转化为教学驱动问题、确定驱动问题的顺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有序地研究,构建了以学生认识需求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思路.据此设计的二氧化碳性质教学案例,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发现了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化学教育》2010,31(Z2):341-347
一直以来元素化合物的单元教学是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为教学目标的,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学科观念建构的元素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观念建构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功能化,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山东科技版《化学1必修》教材中"硫的转化"单元为例,本研究提出以建构"转化观"为核心的单元教学目标,研究了"转化观"有效建构的2个重要标志,即学生能够自主建构以价态和类别为横纵坐标的二维物质转化关系图,能够利用转化关系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观念的工具化。研究了有效建构"转化观"的教学策略:(1)由整体到局部的策略,即先建构转化关系再利用整体结构指导学生认识重要代表物的性质,实现思维的系统化、有序化和结构化;(2)从自然现象→实验室→工业生产→环境等多角度建构和应用转化关系,以实现知识的工具化;(3)依据各课时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开放程度适当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的实效性。以山东科技版《化学1必修》教材中"材料家族的元素"单元为例,提出了建构"材料观"的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材料的思路和角度,即认识材料的性能、加工、制备、用途等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研究确立了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铝为载体建构基本认识框架,以铝的重要化合物为载体深化认识思路和方法,最后应用该思路和方法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相关材料问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对单元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学科观念及方法建构的元素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确单元核心基本观念及思想方法→选择与核心观念相匹配的知识载体→合理分配各部分知识载体的功能→合理设计单元中每一课时的教学情境、问题和学生活动→精心设计课时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梅继红 《化学教育》2005,26(Z1):108-111
1教学目标设计[设计说明]“硫的转化”一节用3课时,第1课时学习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第2课时学习含硫物质在实验室中的转化,第3节学习含硫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本节课是学生在了解了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在实验室如何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来了解二氧化硫等含硫元素的物质的性质。本节课过程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实验室中开展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其次是开展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需要充分预计到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解决的办法,为学生提供必须的试剂、药品,提供完全开放的探究环境,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务。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一定要要求他们遵循“观察预测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理的试剂和药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出现的问题)分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实验程序。通过活动探究,重点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即氧化性、还原性、酸性和漂白性。[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掌握使0价、 4价、 6价元素之间的转化,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2)通过在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使学生掌握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来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  相似文献   

5.
王开科 《化学教育》2012,33(2):19-21
针对新课程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从超学科教学智慧角度,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展示了即时、灵巧地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困难问题转化为简易问题;一般问题转化为新的探究问题;被动接受式问题转化为自主探究式问题的拓扑变换智慧。  相似文献   

6.
围绕传统民间小吃“甜酒酿”, 以其生产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为线索,设计甜酒酿“甜味来源-甜味调控-酒味探析”的任务线,引导学生明晰糖的分类与转化,并通过实验探究、糖类营养与工业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进而构建与食品生产和价值相关的基本营养物质认识实践模型,促进由知识到核心素养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李晓倩  刘翠  王磊  黄燕宁  史凡 《化学教育》2020,41(17):43-48
以为学校游泳池量身定做消毒方案为抓手和主任务,通过学生将任务拆解成子任务并转化为化学问题,在研究“84”消毒液有效成分次氯酸钠时,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2个角度初步构建出含氯物质的价类二维图,让学生在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时有图可依。  相似文献   

8.
以反应的耦合与浓度商为核心概念,以弱电解质的电离、难溶电解质的配位溶解等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反应间相互作用视角认识水体系中的物质转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叶永谦  张贤金 《化学教育》2015,36(23):61-63
针对高中化学教材中提到的新能源问题,探索设计了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能源转换演示装置。通过该实验的演示,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几种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供教学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学会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化学教学中暗示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立辉 《化学教育》1998,19(10):13-14
暗示教学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启发式教学法,它不仅启发学生理性的、逻辑的和显意识的思维活动,更侧重于启发学生直觉的、情感的和潜意识的心理活动。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感情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和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显意识和潜意识的良好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王会东  张歆皓 《化学教育》2016,37(10):19-22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必修课程,为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在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在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讨论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面探索如何开展兴趣教学。  相似文献   

13.
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彤  王秋  姚志强 《化学教育》2001,22(10):19-20
化学模型方法在化学教材和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对化学模型方法的含义、特征、条件及分类做了简要讨论。指出自觉认识和充分掌握这种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学中认知策略的教学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谷清  肖小明  谢祥林 《化学教育》2005,26(3):22-23,32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内部定向技能。化学教学中认知策略的教学训练要经历认知策略价值认同、认知策略尝试、认知策略反思、认知策略迁移和应用、认知策略巩固等阶段。教师要在认知策略教学训练中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元认知知识,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监控,坚持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5.
刘源  唐斌  杜军 《化学教育》2015,36(22):25-27
结合医学院校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体会,以春、夏、秋、冬四季中各具代表的生活场景为例,创设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自主探究解决现实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结构的搭建。  相似文献   

16.
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立体化学教学中不同教学语言的应用。以简明扼要的教学语言揭示事物特征,尤其是用32个字凝练对映异构的关键要素;以一组自创的比喻及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生动理解学习内容;以多媒体技术语言促进直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胡虹  史红霞 《化学教育》2019,40(22):50-58
为建立完整的化学教学论实验教学评价工具,在已构建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进行了2轮实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评价工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第1轮调查对象是S大学102位化学专业师范生,针对评价框架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修改和删减,共计12处。基于修改后的评价框架,形成第2份调查问卷。第2轮调查对象是14所高校的15位专家,针对理论框架、评价框架中的各级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相应的删减、内涵及表述修改、项目补增等,共计30处。最后,形成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37个评价标准且全面具体、科学合理的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教学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刘源  王译伟 《化学教育》2014,35(22):12-15
在医学院校的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用适时教学(JiTT)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简要介绍了JiTT模式的内涵,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以“表面活性剂”这一节为例,具体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
在学生看来,有机化学是一门复杂、难学的课程。然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会有助于学生克服望而生畏的心理,培养热爱有机化学的科研工作者。如何教呢?基于有机化学教学研讨会的感悟,结合自身的有机化学教学体会,详细阐述了青年教师对有机化学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