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合成了系列单链含2,7-取代萘刚性生色基的双亲化合物CnNaph(2,7)C6N+(n=4,7,10,12,16),分别用透射电镜、1HNMR和DSC观测了该系列双亲物在稀溶液中的聚集形态,研究了聚集体内的分子运动和凝胶态到液晶态的相变.结果表明,当尾链n≥7时,该系列化合物在稀溶液中自组织成双分子层排列的囊泡,当n=4时聚集体无确定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室温(25.0±0.1℃)下,对十二烷基硫酸钙(Ca(DS)2)/十四烷基二甲基氧化胺(C14DMAO)体系在两种表面活性剂不同比例r(r=nCa(DS)2/nC14DMAO)下的水溶液进行了表面活性考察.当Ca(DS)2和C14DMAO结合形成复配体系时,溶液CMC值及在CMC时的表面张力都远低于C14DMAO溶液,说明Ca(DS)2和C14DMAO的缔合结构在水-空气界面的结合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更为紧密.在所考察的比例中,当r=2.0:10.0时,溶液CMC值及在CMC时的表面张力达到最低值,该比例处于囊泡相区域.当C14DMAO浓度固定时,随着Ca(DS)2的加入,首先形成了球状胶束相(L1-相),然后球状生长得到蠕虫状胶束相(L1-相),接着出现L1/Lα两相区,之后随Ca(DS)2浓度的进一步增大,得到了具有双折射现象的囊泡相区(Lαv-相),而后是凝胶相(gel),最后当Ca(DS)2过量时,不溶的Ca(DS)2在溶液中形成了沉淀.对囊泡相样品进行负染色透射电镜表征,观察到了多分散的囊泡结构,囊泡直径分布约在50~200nm范围内.各相区受温度影响变化非常显著.当温度升高时,在相同C14DMAO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具有非离子和阳离子双重特性的表面活性剂──双(月桂酸)三乙醇胺酯在稀盐酸溶液中未成囊泡的性质.发现只有当溶液pH值小于4.2时,囊泡才能形成,而在溶液pH值2~3范围内,囊泡稳定性和“耐盐”能力最佳.这些特性被归之于此化合物酸性水解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铜催化的叠氮-炔基Husigen-Click环加成反应,首先设计合成了具有环糊精与三联吡啶基团的化合物A,使其同时具有了主客体识别位点和金属—离子配位位点,接着合成了具有烷基链的偶氮苯衍生物B,通过自组装,化合物A与B形成超分子聚集体.在A与B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其在H2O与四氢呋喃(THF)混合溶剂中可自组装形成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囊泡,并观察了囊泡在室温下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调节紫外/可见光照控制该囊泡体系的结构,通过加入Fe2+使囊泡解组装.此外,我们通过Job's曲线证明A与B进行了1∶1包合,通过紫外滴定法表明加入Fe2+后的体系中,A与Fe2+离子的配位比为2∶1.  相似文献   

5.
检测维生素C的囊泡荧光传感器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成的含有识别基团苯硼酸和荧光读出基团萘的新型双亲化合物(DNMPBA)在THF/水选择性溶剂中自组织成囊泡,囊泡的相变温度为56.8℃;当向囊泡体系加维生素C时,DNMPBA囊泡中的萘生色基在345nm的荧光峰强度急剧减弱.荧光强度减弱归于所形成的硼酸酯增强了DNMPBA双亲化合物中一个氧原子孤对电子对萘生色基的淬灭作用.DNMPBA囊泡与维生素C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体系荧光强度变化,使该体系有可能应用于检测生物物质如维生素C的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6.
利用合成的含有识别基团苯硼酸和荧光读出基团喹啉的新型双亲化合物对硼酸苯甲基-8-十六烷氧基溴化喹啉(BHQB)在水中自组织成囊泡,囊泡的相变温度为52.4℃;当向囊泡体系加糖时,BHQB囊泡中的喹啉生色基在508nm的荧光峰强度急剧减弱,425nm处荧光逐渐增强.荧光强度变化可能归于所形成的硼酸酯改变了双亲化合物中硼原子的杂化轨道形式,进一步引起了整个分子内部的电子云排布所致.BHQB囊泡与糖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体系荧光强度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幅度与加入糖的种类和量均有关.因此体系有可能应用于检测生物物质如糖的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了系列单链、1,5取代萘刚性生色基团的两亲化合物C_nNaph(1,5)C_6N~+(n=16,12,10,8,6和4)的合成.用电镜、~1H NMR和DSC分别观察了该系列化合物在稀溶液中的聚集形态、聚集体内分子运动和物相变化.结果表明:当n≥8时,该系列双亲化合物在稀溶液中自组织成双层结构的囊泡,泡壁为双分子膜.n=6时,囊泡形状不完整.n=4时,聚集体无确定形态.  相似文献   

8.
赖氨酸在甘草次酸弹性囊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和评价含赖氨酸的甘草次酸弹性囊泡, 并考察赖氨酸在囊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在水合介质中加入赖氨酸, 利用薄膜-高压均质法制备甘草次酸弹性囊泡. 并合成了甘草次酸赖氨酸盐及其弹性囊泡作为对比制剂. 通过对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相转变温度、变形性和体外经皮渗透性的测试, 考察赖氨酸在甘草次酸弹性囊泡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结果显示加入赖氨酸后, 甘草次酸弹性囊泡的粒径略有降低, 膜相转变温度降低, 包封率和囊泡变形性显著提高, 载药量提高近30倍(1.5 mg·mL-1), 并显著高于其赖氨酸盐所形成囊泡的载药量和弹性. 此外, 赖氨酸的加入使弹性囊泡的变形能力增加, 8 h累积透过量和皮肤驻留量分别提高4.3倍和9.2倍. 表明赖氨酸与甘草次酸形成离子缔合物, 促进甘草次酸参与膜的形成, 使膜的流动性增加, 赖氨酸与弹性囊泡对提高囊泡载药量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系列单链、1, 5取代萘刚性生色基团的两亲化合物C~nNaph(1,5)C~6N^+(n=16, 12, 10, 8, 6和4)的合成。用电镜、1^H NMR和DSC分别观察了该系列化合物在稀溶液中的聚集形态、聚集体内分子运动和物相变化。结果表明: 当n≥8时, 该系列双亲化合物在稀溶液中自组织成双层结构的囊泡, 泡壁为双分子膜。n=6时, 囊泡形状不完整。n=4时, 聚集体无确定形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了系列单链、1, 5取代萘刚性生色基团的两亲化合物C~nNaph(1,5)C~6N^+(n=16, 12, 10, 8, 6和4)的合成。用电镜、1^H NMR和DSC分别观察了该系列化合物在稀溶液中的聚集形态、聚集体内分子运动和物相变化。结果表明: 当n≥8时, 该系列双亲化合物在稀溶液中自组织成双层结构的囊泡, 泡壁为双分子膜。n=6时, 囊泡形状不完整。n=4时, 聚集体无确定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