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2014-2019年中国内地(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人选高被引科学家为高层次人才研究对象,通过挖掘高层次人才个人履历信息,构建科学家迁移特征信息数据库,从跨省域流动、省内流动及机构流动等多层次、多维度对高层次人才省际流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在各地区间分布差异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与科教资源发达的地区;高被引科学家净流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四川省等东部发达地区,净流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安徽省和辽宁省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机构来看,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净流出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但由于中国科学院高被引科学家人选人数多,故中国科学院净流出占其入选总人数的比例并不高.  相似文献   

2.
.以2014-2019年中国内地(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人选高被引科学家为高层次人才研究对象,通过挖掘高层次人才个人履历信息,构建科学家迁移特征信息数据库,从跨省域流动、省内流动及机构流动等多层次、多维度对高层次人才省际流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在各地区间分布差异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与科教资源发达的地区;高被引科学家净流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四川省等东部发达地区,净流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安徽省和辽宁省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机构来看,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净流出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但由于中国科学院高被引科学家人选人数多,故中国科学院净流出占其入选总人数的比例并不高.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已成为各方争夺的主要目标。为了解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特征,本文以167位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流动现状、机构角度、地域角度、职务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存在以下特点:流动属于合理范围内的正常流动,但存在机构、地域聚集特征;在职时长有缩短化趋势,流动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华北华东等地区同区域流动特征明显,东北西北等地区人才单向跨区域流动特征明显;同省份机构存在密切流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将中国科技人才省际流动这一社会学问题抽象成复杂网络问题进行定量化研究,构建相应的网络化数学模型。基于文献计量获得2010—2017年中国各个省份之间科技人才流动的数据,应用复杂网络的各项指标分析可以得到2010—2017年科技人才省际流动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应用假设分析方法,定量化分析在科技人才流动中阻碍因素的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5.
6.
科技人才的流动与动态管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科技人才的流动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袁娟  喻均林 《科技信息》2008,(32):31-31
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事制度的改革,为科技人才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把多余的科技人才输送出去,把需要的科技人才吸引进来,解决科技人才积压浪费,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不仅对科技人才流动单位的发展,而且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常、公平、合理的科技人才流动,能促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快速、有序的发展。宜春市作为赣西经济中心城市,英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继续保持其在江西省科技、经济领域优势地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制约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提高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以影响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共性问题为出发点,基于山东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出显著影响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府支持、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激励和环境建设"5个公因子,表明从这5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能够加快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科技人才流动是指科技人才在地区、行业、岗位等方面的变动,它是生产社会化、科学技术整体化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按照人才的价值规律和社会要求所进行的空间动态调节。科技人才流动过程经历由个体吸引走向群体集聚、由群体集聚趋向整体融合、  相似文献   

10.
钱宽  张凯 《今日科技》2020,(5):52-55
当前"双一流"建设中,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对省属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驱动下,省属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增长迅速,并取得一定引才实效。从省属高校视角出发,以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战略为指导,探讨了省属高校存在自身区分度不足、过度偏重物质待遇、对成果产出限制过多等问题。基于对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困境的原因分析,提出省属高校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的变革途径,建议从提升引才专业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助推学科建设,实现省属高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跨区域贸易,耕地和设施农用地以虚拟资源的形式在省际间流动,然而现有知识对设施农用地和耕地的远程利用格局及二者的利用差异知之甚少。在具备外部性的农地资源治理中,亟需考虑资源利用的远程耦合效应与资源组合利用的交叠效应。该文基于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将耕地和设施农用地并置分析,以追踪区域消费和区域间贸易引致的虚拟耕地和虚拟设施农用地利用状况。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省份耕地和设施农用地面积和实际消费量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状况,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实际消耗农地量远大于区域农地资源量,而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农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存在相反的利用情形;虚拟土地流动模式方面,主要流动路径为从欠发达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黑龙江和内蒙古为虚拟耕地主要流出地,山东、内蒙古和河北为虚拟设施农用地主要流出地,相较于虚拟耕地,虚拟设施农用地的流动更依赖地理距离;尽管存在农产品贸易上的比较劣势,发达地区的农地利用质量仍然高于耕地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该文的发现为农地资源的跨区域治理提供了经验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区类型划分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界定山区范围,认识中国山区空间格局特征,为中国贫困山区精准扶贫战略因地施策提供决策支撑。论文基于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多指标结合的地貌形态分类体系,运用空间分析工具对90m分辨率的SRTM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中国山地面积,结合县域行政区划和不同地貌类型面积比例,构建一套可量化的中国山区分类体系,对中国山区范围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4.70%;从山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山地县比例最大,占全国面积42.36%,丘陵县比例最小,仅占全国面积的12.55%;从地带分异格局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平原县面积占比最大,分别占东部和中部国土面积的62.64%和55.21%,西部地区的山地县占比最大,占西部国土面积的54.52%;从省域分布格局看,我国大陆地区有14个省级单元的山区比例高于60%,宁夏、青海、云南、贵州、甘肃和西藏7个省(自治区)的山区比例均高于99%,是中国山区分布最集中连片,山区特征最典型的省份。  相似文献   

13.
根田鼠的分布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根田鼠动物地理分布探讨西北地区气候演变及其特点。方法利用现代根田鼠的动物地理分布、地史分布及其生态习性进行分析。结果根田鼠M icrotus oeconomus是一种对环境敏感的喜冷喜湿的北方型动物,其现代分布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结论西北地区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日趋暖干,其总的特征为“盆干山湿,湿润区呈斑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4.
咸阳市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区域地下水化学分析资料,揭示了咸阳市区高氟地下水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和水化学特征,并从岩土条件、地貌、气候及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了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60年我国华东地区高温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温灾害是我国华东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类型.基于华东7省市1951~2008年29个站点日最高气温监测数据,运用Excel、Spss进行高温(日最高气温≥35℃)和酷暑(日最高气温≥38℃)天数的提取、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进一步进行GIS空间分布图绘制.结果表明:高温和酷暑天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南部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年均高温天数大于20 d,属于高度危险区;北部山东省、江苏省年均高温天数大于15 d,属于中度危险区;中部的安徽省、上海市年均高温天数在10 d左右,属于低度危险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高温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结合19642013年华东区域常规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与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利用黄金分割舒适度指数计算方法,在GIS平台上对起伏地形下华东区域气候舒适度进行精细化空间估算,并分析其在该区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其结果可为区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气候舒适度在空间上其等级分布趋势为由低纬到高纬、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近海到内陆而逐渐降低;在时间上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最为舒适;从各省份来看,气候舒适度等级年内变化差异从大到小依次是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气候舒适期为4个月的区域面积最大,总面积30.61万km2.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0—2012年我国8个区域310个站点的夏季逐月降水数据,采用趋势特征指数、M-K检验和空间差值等方法,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从时空分布看,1960—2012年,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和西北西部地区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两个地区均在1990年代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从东北到西南一线,夏季降水出现了一条明显的倾向率负值带,其中,东北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最显著,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在2000—2010年减少最多,华北地区在1980年代减少最多;区域内部安徽省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云南省和四川省夏季降水量减少最明显。长江中下游和西北西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达到突变水平,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86年和1989年,均表现为降水量由少到多的变化。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多,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可能是东南夏季风减弱造成的;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可能与西南季风减弱有关,西风气流对流活动加强可能是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多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降水量受地形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着力点.因此,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健康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标准差椭圆法以及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计算了2004年、2009年以及2014年中国大陆各省份医疗服务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均呈现明显的东南-西北分化特征;2)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值区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四川、河南等人口众多的省份,水平较低的地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等西部地区.3)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居民消费水平、一级医院数量、抚养比是影响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水平、二级医院数量、抚养比和传染病的发病率对于民营医院影响显著.该研究对医疗卫生服务区域均衡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