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制备及应用技术的研发过程. 通过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和催化基础的详细研究,建立了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平台, 包括新型的氧化铝载体制备技术、催化剂表面控制技术和提升催化剂烷基转移性能的改性技术,开发了FHUDS-5和FHUDS-6等性能优异的催化剂;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催化剂性能与反应器不同区域环境的特点, 建立了优化的催化剂级配使用技术平台, 满足了工业上对超低硫柴油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结构性质与分解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过饱和铝酸钠溶液分解是氧化铝生产过机理的研究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重要基础问题.本文对过饱和铝酸钠溶液中铝酸根离子存在的基本形态,浓度、苛性比和阳离子对铝酸钠溶液结构性质的影响,溶液中多种铝酸根离子平衡与转化规律,以及铝酸钠溶液分解机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分析了现有铝酸钠溶液结构性质与分解机理研究的不足;围绕强化氧化铝生产中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目的,提出了铝酸钠溶液结构性质与分解机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氧化铝存在多种物相,相变过程非常复杂,在温度足够高时,所有的氧化铝变体都可以转变为α-氧化铝,本文运用TG/DTA、XRD等分析技术,对研磨作用对拟薄水铝石相变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磨,拟薄水铝石粒度变细,表面能增加,同时也是引入晶种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对可以降低相变过程的活化能,对相变过程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磨后,拟薄水铝石转变为α-氧化铝的相变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针对氧化铝蒸发过程的多变量、非线性和大滞后特点及不同时间和空间样本数据不同的特征,提出了基于末位淘汰机制的混沌粒子群算法的综合加权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蒸发过程预测控制方法.用变异混沌粒子群算法对模型预测控制进行滚动优化,计算出最优控制序列.以某氧化铝厂蒸发过程生产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 模型预测结果中相对误差小于8%的样本达到93.9%,出口浓度稳定在240 g/L附近,其控制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也起到了降低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的重要原料。我国铝土矿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型,还有少量的一水软铝石型和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铝、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还有少量的硫化物、有机物及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钒和微量的锰、锌、锶、锆、镓、铬、锂等元素的氧化物[1]。在生产氧化铝的过程中,铝土矿中的氧化锂容易被碱溶液溶出,进入铝酸钠溶液中,伴随着生产过程进入氧化铝产品中。当富含氧化锂的氧化铝产品被用于电解铝时,  相似文献   

6.
铝酸钠溶液脱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硅在铝酸钠溶液中的存在状态,深度脱硅机理和研究进展,碱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中铝酸钠溶液脱硅的重要性以及铝酸钠溶液脱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直流恒压下,在不同的酸性溶液中对铝片实施两步阳极氧化制备多孔氧化铝膜,在磷酸溶液中制得的模板孔径大,并且电解时间缩短,加快了制备模板的过程。同时利用阳极氧化初期电流密度的变化,分析了多孔氧化铝膜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成胶条件对耐高温高表面积氧化铝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氧化铝制备过程中的各种成胶条件(氨水滴加速度,pH值,温度和硝酸铝溶液的初始浓度等)对氧化铝热稳定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氧化铝的烧结机理.结果表明,各种成胶条件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氧化铝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选择适宜的制备条件能够阻止氧化铝在高温下烧结,改善氧化铝的孔结构,提高其热稳定性,从而制备出耐高温高比表面积的氧化铝.  相似文献   

9.
制备不同孔径的氧化铝模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适量的有机溶剂加入电解液中,在15 ℃左右制备得到孔径大于200 nm的氧化铝模板.该法使电解时间缩短,加快了制备模板的过程, 是氧化铝模板的有效制备方法.将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可以制备孔径在20~250 nm间的氧化铝模板. 实验表明:有机溶剂的加入可有效避免电解时热量的迅速产生,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调控氧化铝模板的孔径.  相似文献   

10.
具有显著流程优化优势的联动萃取分离技术已成为中国稀土分离企业的主流技术,其工艺参数设计理论研究对促进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作者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给出了联动萃取流程最小萃取量和最小洗涤量理论下限的计算方法,解决了联动萃取分离流程优化过程中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关工作拟连载发表。首先引入邻级杂质比的概念,推导得到了邻级杂质比公式,分析了邻级杂质比的工艺意义,为后续联动萃取分离单元最小萃取量和最小洗涤量等公式的推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