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以“遮蔽效应”来说明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能,某些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讨论。本刊特发表此文,希望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高执棣 《大学化学》1987,2(2):48-52
本刊在1986年第2期刊登了《对化学反应中△H~0和△G~0单位的探讨》一文。该文对目前在国内外常见的物理化学及普通化学教材中△H~0和△G~0两个物理量单位的不同进行了讨论,并认为沿用[焦耳]比较合理。这一结论是不妥当的。最近本刊陆续收到几篇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章,我们现选登高执棣同志的文章,该文从一些基本概念开始推导出该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应为[焦耳·摩尔~(-1)],较为令人信服。晚些时候又收到有相似看法的东北林业大学林工系史国瑞和山西大学化学系严成华等人的文章,本刊不再一一刊登。本刊编辑部在此向史国瑞、严成华以及其他来稿或指出这一问题的同志表示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3.
洪涛 《化学教育》1988,9(5):26-26
高一化学中“摩尔”一节的难点在于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往往越推导越不懂,越反复“深化讲”越混淆。  相似文献   

4.
物质和运动     
本刊本年3月号刊登了“原子量为什么带有小数”一文,经读者来函指出:它错误地把“质能联系定律”叙述成“质能互变定律”。5月号上(285页),即刊登“重要更正”一则,以纠正这一错误。由于热爱本刊的读者不断来函来稿都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但因限于篇幅,只选本文刊出,藉以进一步从学术上阐明之  相似文献   

5.
论摩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泉 《化学教育》1981,2(4):38-40
1.有关摩尔的争论简况摩尔源于克分子、克原子的概念.早在1956-1958年间,对克分子的含义,我国就有争论.一说它是数量单位,一说它是重量(质量)单位,一说它既是数量单位,又是质量单位,英、美、苏联在此问题上,也表现出混乱.摩尔定义条文,在讨论定稿中,就一直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刊1965年第6期所载尚仰震同志的“电化学上的符号问题”一文,详细地讨论了电化学符号的混乱现象,并认为“现在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完全可以使电极电位的符号明确合理化,完全可以使我们摆脱习惯规则的硬性束缚,走上理之当然的道路,整个统一起来”。电位的符号问题对于初学者确实会引起一些麻烦的,这个问题在化学教学上是值得讨论一番的。国外对于这个问题,曾在1954年作出规定,保留了下列两种“习用法”:  相似文献   

7.
读了本刊1955年6月号刊出的浙江师范学院张若民先生写:“硫酸底制造法一节教材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和探讨”一文以後,就我个人对於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的膚浅体会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初步分析,对“关於教材内容问题”一节,提出下面不同意见,请大家讨论指正。张若民先生认为:“用氮的氧化物制造硫酸”一段,教材内容太简,教学上有困难。认为:从铅室法到塔式法的教材配置,顯然不够完善。而且说、从很  相似文献   

8.
王征 《化学教育》1991,12(1):50
部编高二化学教材《分子间作用力》一节中写到:“通常化学键的键能为30—200千卡/摩尔。而分子间力要比化学键弱得多,通常约每摩尔几个千卡。例如,HCl分子的H-Cl键能为103.2千卡/摩尔,而HCl分子间作用力为5.05千卡/摩尔。”(P20)  相似文献   

9.
周道礼 《化学教育》1990,11(2):51-52
国内不少化学刊物多次发表文章指出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的量”属物理量名称,而摩尔则是单位名称。二者混同使用,从科学性和逻辑性看都不妥。但时至今日,不少学生、教师和其他化学工作者在表达物质的量有多少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摩尔数。一些化学刊物,甚至教材上也不时出现“摩尔数”。  相似文献   

10.
胡国华、石峻山和兪馨畹三同志对本刊今年1月号张海若同志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1956年11月潘鸿章同志的“讲解克原子克分子的关键在哪里”二文内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其中有些问题(如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在化学计算中克分子克原子概念的应用问题等)大家可以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本年1月间全国中学教育会议的决议中指出:“教学改革应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中心,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所以本刊编辑是循着这一原则来工作的。燕同志对本刊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举例只是思想性中的一种。在加强思想性教育方面,还应包括政治思想,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民经济建设等。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辩证思想方法,即说明科学的认识过程。希望本刊读者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把自己的经验介绍出来,即使是不成熟的亦可提出讨论,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炼丹术是一种炼制长生不老之药的方术。它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萌芽而兴起,几乎延及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复杂、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及欧洲,又发展为炼金术。长期以来,炼丹术是研究我国和世界化学史的一项众所瞩目的课题。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我国广大工农兵和科技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的教导,积极开展了儒法斗争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工作,其中也涉及到了炼丹术的问题。本刊1974年第6期发表的“炼丹术的教训”一文,对炼丹术与我国古代化学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最近,本刊编辑部约请北京市部分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单位的十余位同志,进行了座谈,对炼丹术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与儒法斗争的关系,以及炼丹术对我国古代化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下面简要介绍讨论中几个主要发言的基本论点和主要内容,以及对某些论点的不同意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我国分析化学计量单位、符号及有关名词和术语的规范化,本刊第三次编委会经过讨论和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方案”(试行)并参照国际单位制(SI)的规定,决定将“关于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在本刊统一的建议”在本刊试行,现发表如下。凡1983年起向本刊投稿者,请按此规定书写,在试行过程中,欢迎有关专家、科技工作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进。  相似文献   

14.
读过本刊1960年第七期上刊载的卢才英同志所写的“我是怎样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的”一文和本刊1962年第一期上宁潜济、吴见松二同志合写的关于对上一文提出不同意见的文章后,我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增益了不少知识。现在抱着参加讨论的态度,谈几点意见。(一)关于盐类水解的定义问题中学教材,不论1957年、1958年或1961年的版本,给盐类的水解都是这样下定义的:“盐类跟水的复分解反应叫做盐的水解”。它是就盐类水解这一反应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假不对称碳原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林 《大学化学》1988,3(2):37-38
大学有机化学立体化学部分,多数教材未讨论“假不对称碳原子”。在教学中,同学们常提出一些涉及“假不对称碳原子”概念的问题。为此,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些比较详细的讨论。现在以2,3,4-三羟基戊二酸为例,讨论几个在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一、光学异构体的数目 2,3,4-三羟基戊二酸的构造式为: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化学教学与文献中,已采用以SI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名称和符号。但现有分析化学教材,大多援引传统的“当量”概念,产生与SI单位不协调的问题。就此IUPAC分析化学学组曾提出推荐意见,似应予重视并试行采用。 SI引入摩尔这个物质的量基本单位后,传统的“克当量”单位,应与“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等一并废用。考虑到分析工作中习惯用当量概念简化计算,IUPAC推荐在需用当量概念时如何  相似文献   

17.
这本“物理化学”是我国科学家学习苏联以来,自编的第一本高等学校化学教科书。为了更好地发挥这本书的作用,本刊特转载傅鹰先生的这一篇书评,并希望记者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新教材中有关"讨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国建 《化学教育》2002,23(1):17-19
将“讨论”列为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 (实验修订本·必修 )的构成成分 ,是中学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实施开放性化学教育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可见 ,只有领会“讨论”的编写意图 ,明确其功能 ,才能落实“讨论”这一重要环节。1 关于“讨论”的特点纵观新教材 (以第一册教科书中的内容举例说明 )中的“讨论”内容 ,其设置从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 :1 1 “新课引入型”讨论在第一节 :氧族元素 (p12 5 )中的“讨论” ,共设置3个小问题 :①根据图 6— 1和表 6— 1分析 ,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  相似文献   

19.
何建波 《大学化学》1998,13(2):51-53
推导了分别与电池中相间电势差、绝对电极电势和相对电极电势相关的带电粒子相间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表达式,讨论了它们与电池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裕民 《大学化学》1989,4(6):11-14
本刊从1988年6期开展专题讨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理科人才?”以来,读者们非常关注,并纷纷投稿参加讨论,由于本刊篇幅有限,不能全部登载.谨此向关心支持专题讨论的读者致以热忱的谢意. 从来稿内容分析,(1)普遍认为目前理科人才的培养的确面临着严峻挑战,着重反映在社会对理科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上.认为理科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失衡,同时在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及层次结构上也是失衡的,因此需要调查研究适合国情的理科教育规模问题.(2)讨论中提到当前理科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和规格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要培养思想品德好、业务基础强又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3)要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理科人才,就必须调整课程结构,增设应用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并加强科研训练、生产实习及社会工作的锻炼等.(4)须着力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对国家对事业有责任心、能刻苦钻研,能与别人协作共事,能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去. 在讨论中,大家认为“理科毕业生分配就业难”的问题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随着我国对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随着理科教育改革的深化是可以逐渐得到解决的. 本刊特请黄裕民同志撰文为专题讨论作一小结,并作为今后研讨高校理科办学方针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