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40
达朗贝尔小时被遗弃在教堂中,他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他被一对玻璃工人夫妇领去养大。他是个贵族的私生子。后来,他的才能表现出来了,生母试图认他,但他拒绝。他说:“玻璃工人的妻子是我的母亲。”1735年他由马扎林学院毕业,1741年进入科学院。他研究引力理论,特别是分点岁差理论,帮助过拉格朗日及拉普拉斯。他还参与狄德罗的大百科全书的筹备工作,为它写了序言,尽管这个工作具有“反体制性”,他还是从路易十五那里领到一份年金。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36
库珀于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起受聘在布朗大学工作。巴丁同他和施里弗一起提出了一种超导理论(BCS理论,以他们3人姓氏的第一字母命名),它已为人们所接受。在这种理论中,电子会成对地运动。这种成对的电子被称为“库珀电子对”,以作为对他的褒奖。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50
埃克特于1941—1946年间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在该校结识了莫奇利,他们一起设计了最早的电子计算机——1946年的“埃尼亚克”(电子数学积分计算机)和1951年的“尤尼瓦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这两台计算机很快就被淘汰了,但它们引起了一场技术变革;这场变革的速度很可能是以往所有技术变革都无法相比的,使得世界变得不可复识。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56
费曼1939年毕业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942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同代的物理学家一样,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在阿拉莫戈多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也在场。1945年,他去康奈尔大学任教,1950年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曼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在量子电动力学中,对电子行为的数学计算结果远比以前采用的方法精确得多。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6
1931年鲁斯卡在柏林大学获得工程师证书,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那时,他在科学界已有了声望。鲁斯卡认为,由于电子具有波的特性(这是德布罗意推断,戴维森证明了的),因此对它可以作与光波相类似的处理。由于电子带有电荷,它们能受磁场作用,像光波一样被透镜聚焦起来。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电子显微镜”呢?由于波长越短,放大作用越大;电子波的波长比一般光波短得多,因此电子显微镜的放大作用应该比一般的光学显微镜大得多。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4-124
泡利是物理化学教授的儿子,十几岁就写了相对论方面的论文,受到了爱因斯坦的赞赏。1921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尽管他动手能力一塌糊涂,但思维却是非凡的。1925年,他发表了不相容原理。玻尔嘶和索末菲解决了原子中的电子能级的问题。能级可以用一些量子数来表示;量子数一共有三种。泡利认为在原先的量子数上应该再加上第四个量子数。这第四个量子数可以解释成在任一特定的能级中,能够有两个,而且最多也只能有两个电子存在,其中一个电子顺时针自旋,另一个反时针自旋。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3-113
长岗半太郎188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去德国和奥匈帝国进一步深造。他对原子结构很有兴趣。当时,人们已知道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汤姆孙设想原子是带正电的球体,电子散布在球体表面和内部。长岗半太郎不同意这一看法。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正电体,电子则像行星环绕太阳,或像土星的光环那样环绕行星运行。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3
塔姆是一个工程师的儿子,1918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在爱丁堡学习。回到俄国后,于1929年提出固体物理学中的声子概念。声子就是晶格振动的能量子,电子与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来描述,从而用场论的方法处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937年与弗兰克一起对切伦科夫辐射现象(高速带电粒子在通过透明物质时发出蓝光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因此使他与切伦科夫、弗兰克3人共享了195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9
舍勒1757年在哥德堡做一药剂师的学徒,开始学习和研究化学。1770年在乌普萨拉做药剂师。1775年选入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舍勒发现的有机和无机物不下3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氧和氯。他在1773年以前,研究了燃烧现象,分离出了氧气(当时他称为“火空气”),并于1775年底写成《论空气与火》一书。他还证明“火空气”存在于空气中。1772年舍勒曾研究氮气,他用硫黄与铁粉的混合物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取得氮气,当时他称为“浊气”或“乏空气”。他是第一个认为氮气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1774年他对软锰矿做了多种实验并确定它是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将这种金属定名为锰。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9-169
韦勒是校长的儿子。1823年在海德堡获得医学学位,后转入化学界。他到瑞典,与白则里一起搞研究,并与他结为终生莫逆。白则里根据化学物质的来源把它们分为两类——有机物和无机物。他相信在制成有机物时需要“生命力”。因此化学家不能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1828年,韦勒将氰酸铵加热,使他感到吃惊的是,他发现由氰酸铵生成的结晶很像尿素,经过试验证明它就是尿素。而尿素是哺乳动物尿中发现的,肯定是种有机物。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5
西格班1911年在隆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14年开始研究X射线。他研究出一种方法,可准确地测定各种元素产生的X射线的波长。用这种方法,西格班发现了同莫塞莱曾研究过的那种标识X射线相比透射力较小而波长较长的若干组X射线。简而言之,他发现了为每一种元素所特有的X射线光谱。对于玻尔B36等人认为各种原子内的电子以“壳层”状态分布的观点,这一发现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8
图灵于1935年进剑桥大学并被选为剑桥皇家学院的评议员。1936年至1938年期间,图灵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在那里他提出所谓图灵机(一种能够进行计算的最普通的计算机)的理论概念。他指出存在着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结论使人想到格德尔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灵在英国的交通部供职,但是战后他开始对电子计算机产生兴趣,在莫奇利和埃克特的工作完成后不久,他设计出英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7
赖尔是内科医生的儿子,二战后在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任研究员,研究射电天文学。当时编的射电源表,最新的一份是“剑桥第三(射电源)表”,对发现类星体至关重要,所以人们最初发现的那些类星体命名时都冠以“3C”字样,意为“剑桥第三表”。他为了提高射电望远镜“观看”射电源的灵敏和精确程度,设计了一套被称为“孔径综合”的系统。他利用两台射电望远镜,并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55-55
费米1922年以优等成绩在比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德国,在玻恩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由于他在中子方面、尤其热中子轰击方面的成绩,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几个月后,便使迈特纳悟出了“裂变”这个概念)。在1925-1926年,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叫各自导出量子统计中的“费米一狄拉克统计法”。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
巴克拉曾在利物浦大学学习。巴克拉常常代他的老师洛奇(Lodge)讲课。大学毕业之后,赴剑桥大学在汤姆孙指导下进修,后于1902年返回利物浦大学任教。1913年又去剑桥大学,开始研究X射线。他在1906年证明,当X射线被特定的元素散射时,会产生具有特定贯穿性的射线。如果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去逐一研究,就会发现,各种元素产生的“标识X射线”的贯穿本领是逐渐增大的。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88
柯棣华中的“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又在姓后加了一个“华”字。1936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工作,1939年2月抵达延安,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3-103
马赫1860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先后在格拉茨和布拉格任教,1895年回到维也纳。他接受了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观点,认为,一切知识无非都是感觉。他还认为,空间、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赖于它里面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分布(这在今天被称为马赫原理,由爱因斯坦髓首先使用)。他最负盛名的是在1887年进行的气流实验。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1
洛伦兹在很小的时候,生母就死了,是继母抚养他长大的。在小学和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从幼年时代起他就被物理学所吸引。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21岁时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个职位最早是为范德瓦尔斯怕设的,而这时洛伦兹年仅23岁。在莱顿大学任教35年,直到去世。他创立了经典电磁理论。确定了电子在电磁场中所受的力(洛伦兹力),并预言了正常的塞曼效应。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0
穆斯堡尔1958年在慕尼黑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他发现了现在称之为穆斯堡尔效应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在发射γ射线时会发生反冲,γ射线的能量和反冲的大小有关。像原子这样轻的物体,其反冲是很大的,并且不同的原子反冲会有很大的不同。他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晶体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全部参加这一反冲。当然,晶体相当大,它的反冲是非常小的,实际上对γ射线的能量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8
他是保加利亚裔的美国数学家,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先驱。在他担任伊阿华州立学院数学物理教授时,由于求解数学物理微分方程遇到计算困难而试制计算机的。他是首先采用了电子管作为计算机元件,试制的机器能够求解含30个未知数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由于经费不足和二战爆发,研究被迫中止。但他的工作,为二战后的ENIAC(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器)的设计成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