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远征 《化学教育》1990,11(1):45-46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在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对于教学活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具体了解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现状和变化,探究引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原因,以利改进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2.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现状怎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述问题做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1)提出问题并形成课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收集证据的能力、分析证据并形成结论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构成科学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2)高一学生化学探究能力普遍偏低,探究能力各要素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倪国君 《化学教育》1999,20(3):24-25
作者就高中学生化学成绩的差异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学习化学感到困难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形成原因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文阐述了这次调查的形式、方法和调查结果以及本次调查给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郑志壮  陆真 《化学教育》2003,24(6):25-29
论文对我国少数民族畲族学生进行了化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从基本情况、化学学习动机、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习惯、化学学习意志等5个方面作了调查,对其特征和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促进畲族学生化学学习发展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最新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频频 《化学教育》2001,22(6):27-30
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主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认识过程,其中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这一过程,但它却积极有效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对学习行为起动力和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保强 《化学教育》2013,34(2):39-41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假设,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学生假设能力较弱的事实,提出假设产生有其自身的逻辑机制和具体的思维过程;列举了化学教学中运用假设的常见形式有类比式、归纳式、演绎式、分类式和模型假设,并给出了培养学生假设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得出结论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理解、实践科学探究,是当前推进化学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精细化研究。基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出结论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得出结论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化学教学目标。文中对化学教学中结论的含义及其多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化学教学中“结论”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认知性结论,而且,还包括在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性结论。文中认为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概括、体验等是得出化学结论的基本方法,并对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得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认识、理解、实践科学探究,是当前推进化学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精细化研究.基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出结论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得出结论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化学教学目标.文中对化学教学中结论的含义及其多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化学教学中“结论“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认知性结论,而且,还包括在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性结论.文中认为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概括、体验等是得出化学结论的基本方法,并对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得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吴曼 《化学教育》2023,(23):14-20
科学探究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探究性试题是检验学生探究能力及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现有的纸笔考试形式,可将探究性试题中的探究要素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验证、获取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迁移与应用等几个方面。命制化学探究性试题时,要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科学、灵活地设计探究环节中的各要素,有效提升探究性试题的考查功效。  相似文献   

10.
郑长龙 《化学教育》2003,24(7):11-14,25
认识、理解、实践科学探究,是当前推进化学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精细化研究。基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出结论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得出结论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化学教学目标。文中对化学教学中结论的含义及其多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化学教学中“结论”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认知性结论,而且,还包括在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性结论。文中认为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概括、体验等是得出化学结论的基本方法,并对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得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闻国泉 《化学教育》2006,27(5):14-15
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建立假说又是开展探究学习的核心环节。文中从4个方面简述了建立假说的方法,然后又列举了3种类型的案例,具体说明了假说在探究学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纳米级零价铁的湿化学法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化学法制备了纳米级零价铁,研究了湿法化学还原过程中工艺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对纳米级零价铁制备过程中物质微观结构随工艺条件的变化规律有了明确地认识.最终确认湿化学还原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在有机反应介质中,加入分散剂,以一定的滴加速度加入还原剂,同时在修饰剂的作用下得到产物,最终在合适的清洗制度下得到纳米零价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的化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提倡建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文从科学探究中的方法入手,探讨了化学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化学科学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相应方法训练的策略,力图为化学科学探究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Unique interface reactions at the surface of sea-salt particle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hotolyzable gas-phase halogen species in the troposphere. Many factors influenc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terface chemistry compared to aqueous-phase chemistry. The Model of Aerosol, Gas, and Interfacial Chemistry (MAGIC 2.0) i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interface reactions on gas-phase molecular halogen production from pure NaCl and NaBr aerosols. The main focus is to identif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ulk compared to interface chemistry and to determine when interface chemistry dominat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e process involving Cl-(surf) and OH(g) is the main source of Cl2(g). For the analogous oxidation of bromide by OH, gaseous Br2 is formed mainly in the bulk aqueous phase and transferred across the interface. However, the reaction of Br-(surf) with O3(g) at the interface is the primary source of Br2(g) under dark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aerosol size is also studied. Potential atmospheric implications and effects of interface processes on aerosol p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无机物热稳定性"是元素化学内容教与学的难点之一。本文选取代表性实例,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影响无机物热稳定性的根本影响因素,对其进行结构化、本源化理解,构建认识无机物热稳定性的思维导图,建立无机物热稳定性的认识模型。以"无机物热稳定性"为知识载体,探讨知识"建构式"的学习模式在元素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化学作为理科的中心学科与此二者均有紧密的联系。伴随着各种交叉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将信息科学技术整合有机化学方法并用于认知生物大分子进而解决生命科学问题也是大势所趋,而在生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基础教学中引入相关内容也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国外化学本科的基础教育也切合时宜地以一个生物信息学的最常用软件PyMOL为例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在了解反应中的有机化学机理的基础上,学习酶的三维结构,并探究酶催化该反应的原因。此设计结合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等多学科,可以加深学生对多肽与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的认识,并为今后的生物化学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这对于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做出开创性研究极为重要。对国内生物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化学和胶体体系基础理论是大学本科物理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综合化学实验设计,以直接电化学还原方法制备纳米银、金溶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溶胶粒子的特征吸收光谱,并运用循环伏安法探讨表面活性剂的稳定作用和纳米金属溶胶的形成机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综合实验技能,适合在大学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综合化学实验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Decomposition reactions of azoalkanes of different structure were studied by quantum chemistry methods (MP2/6-311++G** calculations) and by the method of three intersecting parabolas (M3IP). The MP2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transition-state geometries, the bond lengths in the molecules under study,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Possible mechanisms of decomposition are discussed. Concerted decomposition of branched azoalkanes was shown to be the most probable mechanism of the process. The M3IP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concerted decomposition of azoalkanes and to determine and evaluat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tivation energy (E). The stabilization energy of the radical being formed in the decomposition reaction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concerted mechanism. The kinetic parameters calculated by the two independent methods are in good agreement.

  相似文献   

19.
调研了高中化学与工科无机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教学内容的差异,并探索了模型辅助教学、多媒体运用教学、穿插学科史教学与探索研究式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工科无机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Chemists have to a large extent gained their knowledge by doing experiments and thus gather data. By putting various data together and then analyzing them, chemists have foster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emistry. Since the 1960s, computer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perform this process from data to information to knowledge. Simultaneously, methods were developed for assisting chemists in solving their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prediction of chemical, physical, or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e design of organic syntheses, and the elucid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molecules. This eventually led to a discipline of its own: chemoinformatics. Chemoinformatics has found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drug discovery, analytical chemistry, organic chemistry, agrichemical research, food science, regulatory science, material science, and process control. From its inception, chemoinformatics has utilized methods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 approach that has recently gained more momen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