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新岸线下近期台风暴潮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垦工程显著改变了海岸线.基于大小网格嵌套数值模型,对新岸线地形下浙江海域的天文潮进行数值模拟,经实测资料验证,符合良好;进而对近期严重影响浙江的0908号及1211号台风风暴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嵌套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非嵌套模型有显著提高,台风期间最高潮位的模拟精度可改善24~63cm.基于嵌套模型对比分析了岸线变化前后沿岸的风暴潮位,发现围垦工程后,瓯江、鳌江和飞云江沿岸的高潮位增加了6~20cm;低潮位相对降低了4~15cm,潮位曲线被拉伸,潮差增大.此外,新岸线下0908号台风期间浙江南部海域高潮时段的增水可达1.2~1.5m,大增水持续作用2~3h;1211号台风期间,登陆点右侧最大增水为1.8~2.2m,大增水持续作用约4h.开展新岸线下的台风暴潮研究,对海洋防灾减灾和沿海排涝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十二年来登陆浙江的台风及其对杭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49-1990年共四十二年有关历史台风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登陆浙江台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杭州的影响,发现近十年来,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登陆浙江的台风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台风对杭州的影响也呈上升趋势.从而加剧了杭州的台风灾害.作者提出了杭州抗台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利用WRF模式,采用YSU、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以及调整参数后的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案(MQNSE),对2009年7月梅雨个例、2015年苏迪罗台风以及2013年10月的近海大风进行了模拟试验,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检验,着重检验参数调整后的QNSE方案模拟沿海大风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参数调整后的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法改进了对沿海风场的模拟效果,尤其是当风速小幅脉动时,参数调整后的QNSE方案较接近于实况风速的波动.通过登陆台风个例模拟试验和对沿海10个岛屿观测站的490个样本统计检验表明,参数调整后的QNSE方案较YSU和原QNSE方案的绝对误差(AE)和相对误差(RE)小,表明调整后的方案对海上风速模拟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在对连续1个月的沿海风场模拟试验对比中发现,参数调整后,海上过大的风速模拟值明显降低,模拟效果更趋近于实况.  相似文献   

4.
普查1951~2012年台风资料,对期间影响浙江台州的台风年月际变化、生成源地及常见影响路径、降水量地理分布特点及不同台风路径的降水量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台州的台风有较明显的年、月际变化特征;台风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主要影响路径类型有5种;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台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与台风登陆前后的移动路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1960~2012年气温突变下的两广地区干湿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1960~2012年两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旱涝时空演变特征,进而揭示了其干湿演变特征,旨在为研究气候变化、灾害防治、农业生产及作物适应性等提供依据.基于两广地区45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气温及降水观察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计算两广地区的季节性和年尺度旱涝指数,并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计算气温突变年份,进而分析气温突变前后旱涝强度、频率及覆盖度等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旱涝高发于广东省,广东省极端旱涝事件高发于广西;气温突变后,两广地区由暖湿化逐渐向冷干化转变,旱涝强度和旱涝频率降低,旱涝覆盖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0414号台风登陆过程的诊断与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对0414号台风从2004年8月11日00时~14日00时(UTC)进行模拟,结合浙江省稠密的AWS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对这次台风登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模式对登陆台风的路径、强度、降水具有较强的模拟预报能力.台风登陆前副热带高压呈坝状发展,副高南缘超地转低空急流加强,以及登陆前台风周围的风速呈现东北象限最大,西南象限最小的分布状况,是造成台风登陆前加速西折的原因.高层辐合中心的维持有利于台风强度增强.台风螺旋雨带前沿存在中尺度热力性低压,在海陆间中尺度锋区的热力条件支持下,低压扰动获得发展,降水加强.水汽输送通道维持与内陆水体和饱和湿土的潜热输送是台风登陆后久留不散的原因.台风登陆后水汽源提供由孟加拉湾和南海转变为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7.
水文气象极值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多,中国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脆弱性逐渐增大.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水文气象极值事件日趋频繁,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水文气象极值事件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风险评估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干旱、极端降水以及径流变化特征3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水文气象极值事件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8.
海洋科技能力是区域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界定并采用主成分方法对比研究浙江与沿海省份海洋科技能力.研究发现:(1)近年沿海省份海洋科技能力,鲁、沪、粤、津位居前列,苏、闽、浙处于中游,辽、冀、琼、桂位居下游.(2)2006~2009年浙江海洋科技能力逐年上升,但仍居于沿海11省份中游.(3)浙江海洋科技能力靠后成因:一是浙江基础性海洋科技能力不论是存量、还是近年增长量都位居中游,显著表现在浙江海洋科研机构数与专业技术人员数都远少于沪、鲁、津;二是浙江海洋科研产出性能力较低,表现在海洋科技投入费用增长居沿海前列,但科技论文数与专利均落后于第一梯队省份;三是浙江海洋从业人员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988年8月8日杭州遭到的7号强台风暴雨(简称8807号台风暴雨)给杭州市造成的灾害特点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杭州市的防灾抗灾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城市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市政建设、防灾抗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东南沿海其它城市的防灾抗灾对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西太平洋一九六九年八月份一个西移登陆于中国福建的台风,和一个在海上转向日本登陆的台风在分离点时,从能量场、西风带长波调整、台风的内力和台风外围的风场等几方面进行了物理量的计算及其对比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提供了作台风路径趋势预报时一个判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浙江省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浙江省不同时期水域系统时空格局、水面率、转换趋势、景观格局等特征,揭示了水域系统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河流、滩地面积缩减,湖泊、水库坑塘、滩涂面积增加。水域系统转移集中于河流、湖泊和沿海一侧。(2)浙江省水域景观格局MPS、NP、LST、FRA、CCONTAG指数上升,PD、ED、LPI、COHESION、AI指数下降,突出反映了水域景观破碎化、离散化、复杂化。(3)不同地级市水域系统面积存在差异,杭州市的河流、水库坑塘面积最大,嘉兴市和湖州市的湖泊面积最大,宁波市的滩涂面积最大,绍兴市的滩地面积最大。各流域水域系统大多以水库坑塘为主,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地类面积变化较小。(4)浙江省水域系统与人为活动(GDP、农林牧渔总产值、人口密度)关系密切,自然因素对水域影响较为稳定,年均降水量的影响大于年均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常规自动站资料对台风“麦德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对其在浙江中南部和西部造成的暴雨成因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外围气流为麦德姆移动路径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2)暴雨区上空较强的水汽通量、高温高湿的湿能量积聚、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持续长时间的上升运动都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3)根据湿位涡分析,本次过程是一次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均存在、以对流不稳定为主的台风暴雨过程.暴雨区发生在MPV1负值中心附近,尤其700 hPa的MPV1值指示效果最好,且降水强度与该值有正相关性,中低层深厚的MPV1负值区配合其高层正值区有利于暴雨发生,此外MPV2表征的大气斜压性也与降水强弱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台风灾害下公路上构筑物种类多样、数量众多的特点, 提出一种快速化、智能化的公路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在对公路灾害风险的可能性分析中, 建立边坡、桥梁、隧道出入口、路基以及路面统一框架下的三层灾害风险事故可能性指标体系, 其中承灾体自身因素的底层指标根据不同构筑物特点, 从关键风险指标、构筑物自身状况和承灾体破坏因子三个方面选取, 从而使自动化、智能化评估成为可能; 在对公路灾害风险损失的定量计算中, 将事故可能性和事故损失耦合, 实现公路事故损失的风险评估自动化; 更加注重事故预防性和智能巡检, 建立了侧重于事故可能性的非对称公路灾害风险计算方法, 风险评估结果量化在0到1的范围内. 开发出相关的智能化风险评估系统平台, 实现对2019年8月10日台风“利奇马”影响下的宁波市国省道公路的自动化、智能化灾害风险评估, 结果表明, 该评估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形成台风灾害下公路上多种构筑物的风险评估, 便于筛选重点巡检对象.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全球预测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合成分析、对比分析以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5个福建登陆北上并严重影响杭州的台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登陆北上影响杭州的5个台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福建登陆北上越过30°N(北上台风),另一类是刚进入浙南就减弱为低压(1010号莫兰蒂台风)。北上台风对杭州造成了大风和暴雨双重影响,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主要带来的是暴雨。(2)在北上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其合成台风中心位于福建中部地区,东南风低空急流和偏南风低空急流显著,杭州处于台风环流第一象限两支急流的交汇处,利于产生暴雨、大风;而在1010号莫兰蒂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环流,其北部倒槽与西风带冷空气相结合是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压环流与副高之间的偏南风急流也有利于暴雨形成。(3)两类台风虽然部分指数和空间热动力结构相近,但北上台风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更好,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在冷空气切入和斜压性增强作用下,具备更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出现对流性强降水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全球预测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合成分析、对比分析以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5个福建登陆北上并严重影响杭州的台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登陆北上影响杭州的5个台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福建登陆北上越过30°N(北上台风),另一类是刚进入浙南就减弱为低压(1010号莫兰蒂台风)。北上台风对杭州造成了大风和暴雨双重影响,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主要带来的是暴雨。(2)在北上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其合成台风中心位于福建中部地区,东南风低空急流和偏南风低空急流显著,杭州处于台风环流第一象限两支急流的交汇处,利于产生暴雨、大风;而在1010号莫兰蒂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环流,其北部倒槽与西风带冷空气相结合是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压环流与副高之间的偏南风急流也有利于暴雨形成。(3)两类台风虽然部分指数和空间热动力结构相近,但北上台风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更好,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在冷空气切入和斜压性增强作用下,具备更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出现对流性强降水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5-2017年14个自动气象站和2015-2017年66个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对浙西北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浙西北雨量分布呈西南、东北多,中部、东部少的特征,有2个暴雨中心,一个是位于清凉峰到大明山一带的梅汛期暴雨中心,另一个为天目山北部市岭一带的台风暴雨中心;暴雨存在明显的月、日变化特征,7-8月暴雨最多,春雨期暴雨主要出现在日落后,梅雨期主要出现在早晨前后,其次是午后,盛夏时主要出现在午后;6月前暴雨集中在西部、南部,7月出现明显转折,西南暴雨迅速减少,东北部天目山市岭一带暴雨明显增多。市岭地形为东北-西南河谷型,受狭管效应和地形抬升的影响,当台风位于天目山东南部时,天目山一带吹东北风对降水增幅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赤道平流层线同风的准2年振荡(QBO)和浙江台风的关系,指出:浙江台风多发生在赤道平流层纬向风的东西风转向时期;在赤道平流层QBO为西风年时,浙江发生台风的总天数较多,在赤道平流层QBO的西风时段的内发生台风的总个数和总天数都较多,在东风时段,每个台风的生命史较长,厄尔尼诺和拉尼妇使当年浙江台风的总天数编少,厄尔尼诺年使浙江台风的生命史较长,而拉尼娜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49-199。年的气象、水文和农业资料,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了台风对浙江农业的影响,包括对水情旱情的影响;对秋粮产量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业产值的影响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农业气象角度提出了若干趋利避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1984~2010年影响浙江省台州市的台风灾害资料,以新构建的台风规范化灾情指数评估台州历史台风的灾情等级,比较符合台州市的实际灾情状况.结果表明:台风规范化灾情指数预报模型拟合率较高,拟合误差1级准确率达到了88.00%以上;新指数模型计算简单,评估效果较好,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定量化、科学化的灾情评估和灾后灾情评估产品. 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副高和南亚高压的特征,研究其对2013年浙江省夏季异常高温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浙江省出现60余年最严重的高温少雨天气,7~8月全省平均气温、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均破195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梅雨期偏短,台风影响程度小,是引发高温的背景条件. 在高温发生的6个阶段中,第4阶段高温持续时间长且强度最大. 2013年夏季南亚高压和副高表现出明显的相向而行特征,偏强偏西的副高和偏强偏东的南亚高压在高低层叠加,控制浙江一带高低层,受下沉气流影响,对流活动受到抑制. 同时发现,副高中心强度和高温强度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