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N2吸附法、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对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Dynamic 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处理前后膳食纤维的比表面积和结晶结构的变化进行表征,研究DHPM对膳食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DHPM处理后,膳食纤维的比表面积显著高于未处理的原料膳食纤维(p<0.05)。在40~140 MPa压力区间,样品的比表面积随DHPM处理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处理压力为140 MPa时,达到最大值为2.887 5 m2/g。压力继续增大,微小颗粒间的重新聚集,使其对N2的可及度减小,比表面积下降。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DHPM处理并没有使膳食纤维的晶型发生改变,为纤维素Ⅰ型。经DHPM处理后,样品表观结晶度显著减小,内部的有序度下降。处理压力越大样品的表观结晶度越小。FTIR光谱分析表明,DHPM处理会破坏膳食纤维内的部分氢键,处理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3,4,5-三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过Wollf-Kishner-黄鸣龙还原,选择性的溴代反应,甲氧基化反应,制备了合成辅酶Q类化合物的关键中间体2,3,4,5-四甲氧基甲苯,然后经过硝酸铈铵(CAN)选择性氧化,制备成辅酶Q0。反应的总收率为81.0%。该方法原料易得,产率高,操作简便,对环境有利。 相似文献
3.
傅里叶变换红外偏振光谱在涤纶工业丝结构表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偏振光谱对涤纶工业丝样品的反式构象含量、非晶取向、整体取向等结构参数进行了表征,对制备涤纶工业丝各阶段中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用红外分析的方法表征了聚丙烯腈共聚物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用聚丙烯腈共聚物为三元共聚物,不同厂家纺丝后的聚丙烯腈共聚物纤维除有些样品含有部分DMF溶剂外,在官能团结构上与纺丝前的聚丙烯腈共聚物粉末基本一致.测定结果为合理选择纺丝方法,生产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纺织品提供了参考意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芩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酰胺为柱层析吸附剂,以乙醇-氯仿混合溶剂梯度洗脱,从中药黄芩的甲醇提取液中分离出有效成分黄芩素的粗品。 通过对有效成分进行重结晶等纯化处理,得到了一种黄色短棱柱晶状产物。 利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质谱(MS)、氢谱(1H-NMR)及碳谱(13C-NMR)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产物的结构中含有共轭芳香体系和单取代苯;紫外-可见光谱和质谱表明,产物为黄酮而非黄酮苷化合物,A环上含有三个酚羟基, B环无羟基和其他基团取代;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表明,产物的结构中含15个碳原子, 三组羟基质子。 同时,文章还对所有1H-NMR和13C-NMR信号进行了归属,对FTIR光谱特征吸收峰所对应的官能团及其振动形式进行了指认,给出了化合物及碎片离子在质谱中的裂解方式,最终将黄色短棱柱晶状产物鉴定为5,6,7-三羟基黄酮,即黄芩素,分子式为C15H10O5。 相似文献
6.
有机半导体PTCDA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和光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途述了利用1.8-萘二甲酸酐作为原料制备有机半导体材料PTCDA的方法;并通过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X射线衍射谱及可见光吸收谱的测试分析,对它的结构和光吸收特性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动态瞬时高压作用对膳食纤维酶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纤维素酶对动态瞬时高压处理后膳食纤维的酶解速度进行了研究。豆渣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经微射流均质机的瞬时高压作用(Instantaneous High Pressure,IHP),在不同的压力以及同一压力的不同作用次数下产生不同粒径和密度,它们对应的酶解速度是不同的。纤维素酶水解膳食纤维产生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还原糖,通过测定水解后还原糖的含量判断不同粒径和密度的膳食纤维的酶解速度。结果表明,在40~90 MPa的压力范围内随压力的增大物料粒径呈显著下降,物料密度随之增大,酶解速度增大,在90 MPa的均质压力下物料粒径达到最小,为202.4 nm;当压力继续增大时,物料因膨化作用,物料粒径呈增大趋势,但其密度开始减小,酶解速度继续增大,在140 MPa的均质压力下物料密度达到最小,为1.027 g/mL,此时酶解后还原糖含量最高,酶解速度最快。压力超过140 MPa后,由于超微颗粒间的团聚,物料的密度和粒径均增大,酶解速度减小。在90 MPa和140 MPa下对分别对物料进行多次的瞬时高压处理,发现随处理次数的增多物料粒径增大,体系密度先减小后增大,酶解速度减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与农田土壤修复已成为农业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无机盐肥利用效率低下,“高效、环境友好型”的螯合肥研究与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国际新形势下对土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减控等方面的重视,以及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螯合肥能否对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结合其稳定性、结构表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高端肥料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螯合物稳定常数指螯合肥产品中已络合部分的稳定程度,我们可通过数学运算,如生成函数、来腾函数和福劳内乌斯函数等计算络(螯)合物的稳定常数。虽然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螯合肥稳定常数(或螯合强度)的测定标准方法,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大多数测定方法尚不成熟,在稳定常数(或螯合强度)的定量参照数值的确定上也存在争议,且分析测定的螯合肥的方法以氨基酸螯合肥居多,对于非氨基酸螯合剂生成的螯合肥,需要进行综合评判以寻求测定各类配位体螯合物的标准方法。其次,结构决定性质,结构的表征有助于螯合肥的定性分析、实验现象的机理分析以及检测方法的选择。对于螯合物结构表征的方法,首先考虑的是螯合物单晶体或是纯品,但对于带有少量杂质的螯合物而言,数据可靠的结构表征手段往往无法快速构建。因此,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螯合物稳定性测定与结构表征技术的研究,重点探讨各种技术手段的优缺点,提出螯合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螯合肥的科学开发与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乳酸菌发酵结合动态高压微射流(Dynamic 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技术,对豆渣进行改性,探讨其对膳食纤维组成、水化性质、持油力、胆汁酸结合能力及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和DHPM均可有效提高豆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并降低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使可溶性与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比值最大达到1∶2.6;乳酸菌发酵和DHPM能明显改善膳食纤维的水化性质和持油力,但对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乳酸菌发酵使豆渣膳食纤维结合胆汁酸的能力下降,而DHPM则使之升高。乳酸菌发酵和DHPM可以作为提高膳食纤维生理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光度法测定黑木耳中微量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紫外光度法测定了黑木耳中硒的含量。方法灵敏度高 ,精密度可靠 ,RSD为 0 .0 5 4% ,回收率为97.74 %— 10 0 .75 %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光纤光栅的马赫—陈德尔型波分复用器特性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振幅传输矩阵对光纤光栅马赫--陈德尔型波分复用器的特尾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其最佳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3.
7种常见食用菌中多糖的提取和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的方法从7种食用菌中提取出了水溶性多糖,采用蒽酮-硫酸法在波长620nm处进行了糖含量的测定,求得其校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0094x+0.0057,相关系数r为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3%—102.7%,RSD为2.1%—3.2%。结果显示粗多糖的提取率为4.44%—16.75%,多糖含量为3.48%—6.91%。 相似文献
14.
15.
微波消解-ICP-OES测定青海野生黄蘑菇中的矿质元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湿法微波消解制样,利用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青海野生黄蘑菇中的矿质元素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蘑菇中含有K、P、S、Mg、Ca、Fe、Al、Na、Zn、Cu、Mn、Cd、Ti、B、Ba、Cr、Sr 17种矿质元素,常量矿质元素中K、P、S的含量较高,微量元素中,Fe、Zn和Cu含量丰富,同时含有一定量的Cd元素,未检出Se元素。分析方法回收率在92.2%—108.8%之间,RSD为0.79%—9.05%。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灵敏度高,且多元素可同时测定,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要求。分析结果可为青海野生黄蘑菇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Yousong Gu Dayong ZhangXiaoyuan Zhan Zhen JiYue Zhang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06
Series of [FePt(4min)/Fe(tFe)]10 multilayers have been prepared b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post-annealing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by structural designs. The stru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composi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deposited film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RB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e (EDX) and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VSM). It is found that after annealing at temperatures above 500 °C, FePt phase undergoes a phase transition from disordered FCC to ordered FCT structure, and becomes a hard magnetic phase.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n the series of [FePt/Fe]n multilayer with varying Fe layer thickness annealed at 500 and 600 °C show that lattice constants change with Fe layer thickness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 Both lattice constants a and c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standard ones, and lattice constant a decreases as Fe layer deposition time increases. Only a slight increase in grain size was observed as Fe layer decreased in samples annealed at 500 °C. However, the increase in grain size is large in samples annealed at 600 °C. The coercivities of [FePt/Fe]n multilayers decrease with Fe layer deposition time, and the energy product (BH)max reaches a maximum in the samples with Fe layer deposition time of 3 min. Comparison of magnetic properties with structure showed an almos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ttice constant a and the coercivities of the FePt pha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