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当今国内外建筑物加固改造业发展非常迅速,建筑业重心也正发生着转变,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且经济有效的外固方法,本文结合试验手段。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用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柱正截面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中,采用混凝土Chen-Chen三参数模型和均匀硬化法则,采用了八节点等参混凝土单元,三节点等参钢筋单元,引入了双弹簧联结单元模拟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基于大量试验资料,认为新旧混凝土之间具有有效粘结,可以共同工作,编制了加固柱分析有限元程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并初步探讨了国固时核心柱应力水平,外包混凝土的强度比和厚度比等因素对加固柱承载力的影响,为加固柱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4.
针对用增量法求解非线性方程解的漂移问题,在非线性问题边界元法计算中建立了自我校正方法,对在拖带坐标上建立的增量形式的基本方程,引入Langrange校正因子,以全量形式的基本方程作为其辅助方程,在此基础上导出含校正项的边界积分方程,边界元自我校正方法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在非线性问题的计算中最终收敛在其解附近,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5.
计算钢筋混凝土柱的配筋,需要迭代求解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问题,不便实际应用。基于混凝土和钢筋的本构关系,根据截面应变求解精确的截面内力-曲率关系,简化杆件变形曲线为二次抛物线来计算外部作用。根据精确的截面内力-曲率曲线和外部作用曲线的特点,分别按照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和欧洲规范(Eurocode 2),对截面的极限曲率进行了简化,最后绘制了计算杆件二阶总弯矩和配筋的总诺模图。通过具体算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欧洲规范的简化与精确值更相符,且更经济。 相似文献
6.
在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拟静力试验的基础上,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该组合框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数值分析,获取组合框架的变形图、应力云图及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分析组合框架的受力破坏特征,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并对组合框架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值和试验值对比误差较小,数值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该组合框架的受力性能;组合框架符合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另外,提高型钢强度或再生混凝土强度对组合框架承载力和刚度有利,但对其变形能力不利;框架承载力和刚度随着梁柱线刚度的增加而提高;增大轴压比对于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和延性不利。研究结论可为该类绿色组合框架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计算力学非线性分析近年来的发展做了简单回顾。文中说明了非线性数值分析日益受到重视并且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进而介绍了近廿年来非线性问题算法的两个最要方面:延续算法和单纯形算法。文末对数值方法未来十年的可能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平截面假定的前提下,将钢筋混凝土L形柱划分为两端弹塑性区、中间为弹性区的三分段杆单元模型.将应用于平面剪力墙的多垂直杆单元模型拓展为空间的多垂直杆单元模型,推导了拓展的多垂直杆单元模型单元刚度矩阵,经静力凝聚为三分段杆单元模型刚度矩阵,该单元模型可用于各种截面形式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剪力墙墙肢和梁的非线性分析,计算工作量较小.讨论了目前垂直杆的轴向拉压滞回模型,提出了轴向拉压滞回曲线考虑骨架曲线下降段的简化处理方法.最后提供了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的滞回轴线与在反复加载下L形柱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外包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包角钢加固混凝土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外包角钢一方面直接参与承受轴向压力,另一方面与缀板形成钢骨架体系约束内部混凝土,从而提高了被加固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角钢和混凝土的受力状态.采用极值法和简化法两种计算角钢加固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考虑到角钢体系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将核心混凝土划分为双轴受压区及三轴受压区,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所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简便,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聚能装药可用来穿透装甲、岩石、混凝土等高强度日标,在国防工业以及石油工业有重要应用.质点类无网格法,如SPH和MPM,可以避免网格畸变,比基于网格的传统方法更适合聚能装药问题的模拟.该文针对物质点法中可能发生的数值断裂问题,提出了自适应分裂质点的方案.当质点在某一方向的累积应变达到一定阈值,即将质点一分为二,从而使物质点法可以更有效的表达射流形成过程中强烈的拉伸变形.采用C++语言编制了可自适应分裂质点的三维物质点法程序MPM3DPP,应用Johnson-Cook材料模型用来考虑应变率效应和热软化效应,Mie-Gruneisen状态方程用于金属在高压下的压力计算,Jones-Wilkins-Lee(JWL)状态方程用于描述爆炸产物等膨胀过程,并在压力项加入人工粘性用来处理冲击波.模拟并分析了爆炸飞片、聚能射流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对射流形成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以及温度、速度的分布进行分析.模拟结果和经验公式吻合.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nonlinear geometric relation between strain and displacement for flexible cable,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 under self-weight and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was established and an analytical solu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tension distribution defined in Eulerian coordinate system was accurately obtained. The nonlinear algebraic equations caused by cable structure were solved directly using the modified Powell hybrid algorithm with high precision routine DNEQNE of Fortran. For example, a cabl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hree cables jointly supported by a vertical spring and all the other ends fixed 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various methods by other scholars.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从理论上探讨了非线性弹性大变形材料应用于抗爆结构的可行性,为此,基于等效结构体系的分析原理,将两端固定铰支梁的横向和纵向位移表示为三角级数形式,应用第二类Lagrange方程建立了非线性大变形材料梁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并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中的超弹性材料模型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对典型的爆炸荷载作用下非线性弹性大变形材料梁的抗爆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动力放大系数和材料性质及动荷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线弹性小变形材料相比,非线性弹性大变形材料具有优良的抗爆特性,结构的抗爆能力随结构变形的增大而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时空守恒元与解元方法对平面激波冲击交错排列的3液柱形态演化过程进行研究. 展示了平面激波冲击3液柱后的波系结构及界面形态演化过程, 发现液柱间的通道增强了激波间的相互作用, 使下游液柱迎风面上压力分布不均, 导致其迎风面在较短时间内从弧面演化为平坦表面. 测量了下游液柱的迎风面极点位移和宽度, 观察到上游两液柱间通道的变窄趋势使得气流对下游液柱迎风面极点的冲击减弱, 降低了其迎风面极点位移速度. 通过测量3液柱整体的无量纲宽度、高度和质心位移, 发现第二通道宽度在气流与界面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第二通道宽度减小, 气流对界面的作用能力增强, 上游液柱后部凹陷的演化速率加快, 第一通道侧的尖端逐渐消失, 3液柱整体的无量纲宽度由减小到增大的转折点提前, 而后期的无量纲质心位移速度减慢. 在第二通道宽度较大的算例中, 上游液柱仍保持了较为对称的结构特征. 而在第二通道宽度较小的算例中, 上游液柱在波系演化阶段便显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 不再展现出对称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17.
IntroductionSomenewphenomenaofnonlinearwavesinthesolidmediumsuchasshockwave ,solitarywaveetc.arepaidmoreattentiontoincreasinglybyresearchersbecausetheytakeonalotofimportantproperties.ItistheoreticallyanalyzedinRefs.[1 -6]thattheformationmechanismsofshockwaveandsolitarywaveintheelasticthinrodsaswellastheirpropagationproperties.TheexistenceofsolitarywaveintheelasticmediumsuchasarodandaplatehasbeenverifiedinRef.[7]byexperiments.Shockwaveandsolitarywavearesteadilypropagatingtraveling_wavesgenerat… 相似文献
18.
A first known investigation on the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larg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riangular carbon nanotube (CNT) reinforced functionally graded composite plates under transversely distributed loads is investigated.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using the element-free IMLS-Ritz method. In this study, the first-order shear deformation theory (FSDT) and von Kármán assumption are employed to account for transverse shear strains, rotary inertia and moderate rotations. A convergence study is conducted by varying the supporting size and number of nodes. The effects of transverse shear deformation, CNT distribution and CNT volume fraction on the nonlinear bending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柱面扁壳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大变形弯曲问题。首先导出了位移型非线性控制微分方程,然后结合两种边界情况(简支与固定)给出了用正交配点法进行解算的详细公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