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55
范斯沃斯在读高中时他就设想了电视的基本条件,在杨伯翰大学他开始研究传送图画的程序。1926年他与别人合建了克罗克研究实验室,1929年改组为范斯沃思电视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又改建成范斯沃思无线电和电视公司。1927年他成功地传送了一张由60条水平线组成的图像(美元标志),从而获得第一个电视专利。接着他又发明了多种器件,其中有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放大器、阴极射线管、电子扫描器、光电倍增管等光电器材。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7
尼普科夫发明了电视扫描原理,即把一幅图像分解成许多不同亮度的小光点,依次发送出去。1884年尼普科夫发明了尼普科夫扫描盘,盘上的小孔排成一条或几条螺线,小孔连续掠过图像,就成了机械电视系统。尼普科夫扫描盘在1934年被电子扫描装置代替。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8
维格纳是一个大商人的儿子,1925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前他一直在柏林教书。1930年,他与诺伊曼一起被邀请至美国,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物理教授,1937年成为美国公民。1936年,他创立了中子吸收的理论,在建造核反应堆时显示了它的用途。维格纳还提出,核力不依赖于电荷,因此在原子核内,中子与质子在核力方面有相似的性质。这对汤川秀澍提出的介子理论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3
麦克劳德在阿伯丁文法学校上学时,成绩出众,深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爱戴。他特别喜欢动物解剖和绘画。1903年,麦克劳德出版了《实用生理学》一书,在当时的英国生理学界颇负盛名。美国西里索符大学慕名聘他为生理学主任教授,27岁的他前往美国。他任教直至1916年。1905年出版了他与希尔合著的《生理学的现代进展》,同年他开始研究糖尿病,1912年夏季他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主讲“糖尿病及其病理生理学”,第二年他把有关讲义扩充成专著出版,极为畅销。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95
莱布屁兹是哲学教授之子,6岁丧父。儿时是一个惊人的神童,一生才华横溢。他样样精通,但这恰恰使他未能在任何一个方面达到真正的第一流水平。莱布尼兹少年好学,8岁开始自学拉丁文,14岁学希腊文。1665年,获得法律学位,此外,他还是外交家、哲学家、政论作家。1673年,当莱布尼兹访问伦敦时,拜会了波意耳B,由于他的卓越成就而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
贝尔德首先用电视播送运动物体图像。他曾在拉奇菲尔德高等学校、皇家技术学院和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924年,他用电视播送了物体的轮廓。1925年播送了可辨认的脸部图像。1926年在伦敦皇家学会演示了电视播送运动物体。1929年德国邮局给他发展电视的设施。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0
施泰因梅茨出生于德国,1889年迁居美国。他出生即带有残疾,自幼受人嘲笑和欺侮。但他意志坚强,刻苦学习,1882年入布雷斯劳大学就读。1892年,他提出了计算交流电机的磁滞损耗的公式,成为当时在交流电方面的第一流成果。随后,他又创立了计算机交流电路的实用方法——相量法,并于1893年向国际电工会议报告,受到广泛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68-68
古尔斯特兰德出身于医生家庭。他在乌普萨拉、维也纳和斯德哥尔摩学医,1888年获得行医执照。古尔斯特兰德是位眼科医师,他详尽地研究了眼的生理学,取得的成就远胜于赫姆霍兹。例如,他对散光的研究使矫正视力更为有效。他为因白内障而取出晶状体的人设计了镜片以改善病人的视力。他还设计了为眼内异物定位的装置。由于他在眼科方面的成绩,古尔斯特兰德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5-105
马可尼是无线电的发明人。他将别人阐明的电磁学原理应用于信息的空间传输,从而开拓了不用导线就能对无数接收机同时进行电波通信的可能性。他在学生时代攻读物理时,曾不断探讨麦克斯韦四的早期数学成果和赫兹、洛奇的电工实验结果,1894年,他用相当简陋的装置:一只增压感应线圈,一只发送端上由莫尔斯断键控制的火花放电器,以及一只接收机上的简单检波器进行短距离的初步实验,之后他改进了检波器,并使用垂直天线,使信号的发射范围扩大到1.5英里左右,这位他确信该项新通信系统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27
布劳恩于1872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85年成为图宾根大学实验物理教授。1897年,他改进了阴极射线管,使高速电子流产生的绿色荧光点按变化电流建立电磁场移动。这样便发明了示波器。用它可以研究电流的细微变化。而且,这是走向电视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5-115
1919年,纽曼离开了匈牙利。1926年他在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到了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数学物理。他1944年证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和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他更重要的贡献是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在1928年,他在这方面已有所论述,但他完整的著作《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直到1944年才出版。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8
波波夫是神父的儿子,他曾打算作教士,但后转学数学。188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同马可尼一样,波波夫也认识到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重要性,并比马可尼啪早一年开始研究远距离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他是第一个采用天线的人,1897年,他已能将信号从船上传送到三英里远的岸上。在以后几年里,波波夫设法说服了俄国海军,开始在船上装置无线电设备。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1
拉比幼年来到美国。他依靠奖学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化学。192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27年至1929年,他周游欧洲,与许多卓越的物理学家一起讨论研究,其中包括玻尔髓、索末菲、泡利阳、海森堡H9和斯特恩。斯特恩的工作给拉比极为深刻的影响。他返回美国后,又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并开始自己独特的分子束研究工作。自1933年起,他改进了分子束的研究方法,从而能够用共振法极为精确地测量原子和分子的磁性。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2
1929年,杨振宁全家迁居北京(他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但在以后的岁月中,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再次迁居。杨振宁和李政道㈥一样,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1945年获得奖学金来到美国。他渴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学习,为此到哥伦比亚大学。当他发现费米已转入芝加哥大学,便也转入芝加哥大学。在费米的指导下,他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2
主要从事用热扩散方法富集铀^235的工作。1936年,他和库尔恰托夫K^19一起发明了一种保护舰艇不受磁性水雷攻击的装置,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他是俄国核潜艇之父,并于1960年担任前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5-1986年间担任前苏联科学院院长。本邮票的画面背景是核动力“北极号”破冰船。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8
迈克尔孙出生于德国普鲁士,后随父母到美国。17岁进入美国海军学院,1873年毕业,后在学院当讲师。1887年在他的同事美国化学家莫雷的帮助下,发表了后来称为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结果;没有干涉条纹、也没有明显的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这是科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否定性的实验,对爱因斯坦髓的相对论学说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907年,由于他以测定光速和研究地球相对其周围空间的运动,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8
图灵于1935年进剑桥大学并被选为剑桥皇家学院的评议员。1936年至1938年期间,图灵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在那里他提出所谓图灵机(一种能够进行计算的最普通的计算机)的理论概念。他指出存在着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结论使人想到格德尔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灵在英国的交通部供职,但是战后他开始对电子计算机产生兴趣,在莫奇利和埃克特的工作完成后不久,他设计出英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军用光电搜索跟踪瞄准装置电视摄像系统的搜索范围和作用距离不断提高的需求特点,通过对成熟电视摄像系统的分析比较,明确了采用小型化固定焦距多视场的结构形式。基于该研究方向,提出一种采用嵌入组合式的前物镜组的光机结构设计思路,可实现固定焦距多视场电视摄像系统小型化的设计方案。通过光学设计、光机一体化设计,最终设计完成了一种光学变倍超过20倍、光轴稳定、四视场共用2个成像器件的四视场电视摄像系统,可满足现有军用光电搜索跟踪瞄准装置电视摄像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0
浦品在1874年手无分文地移民到美国。他抓住一切机会努力进取,终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于1883年毕业。为继续深造,他到了德国,在赫姆霍兹和基尔霍夫指导下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他重返美国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浦品的发明极多。他设计了一个可对X射线轰击起反应的荧光屏,这样便可以直接观察到X射线,而且能容易地把它拍摄成照片(这就是荧光检查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