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设计合成了2个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1和2),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可开关其双重荧光发射。2在乙腈/水溶液(1∶1,V/V)中的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以类似电子转移机制"开-关"形式猝灭,而1在铜离子与其计量比为1之内的乙腈/水溶液(1∶1,V/V)中,其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猝灭;在计量比之后其长波长的TICT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增强。即1的TICT荧光发射以"开-关-开"的机制被铜离子诱导。同时还获得了铜离子与1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1H NMR波谱滴定实验表明荧光体的电荷转移程度是影响TICT发射的主要因素,1是一个新的且其TICT发射可以被铜离子调制为"开-关-开"的TICT荧光体。  相似文献   

2.
设计合成了2个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1和2),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可开关其双重荧光发射。2在乙腈/水溶液(1∶1,V/V)中的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以类似电子转移机制"开-关"形式猝灭,而1在铜离子与其计量比为1之内的乙腈/水溶液(1∶1,V/V)中,其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猝灭;在计量比之后其长波长的TICT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增强。即1的TICT荧光发射以"开-关-开"的机制被铜离子诱导。同时还获得了铜离子与1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1H NMR波谱滴定实验表明荧光体的电荷转移程度是影响TICT发射的主要因素,1是一个新的且其TICT发射可以被铜离子调制为"开-关-开"的TICT荧光体。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短肽,谷胱甘肽含有活性巯基,参与细胞内多种反应,因此,检测细胞中的谷胱甘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合成了表面富含氨基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可与铜离子(Cu2+)发生配位反应,聚集诱导荧光猝灭;而Cu2+和谷胱甘肽具有更强的配位能力,促使Cu2+从GQDs上解离下来,进而导致GQDs荧光的恢复。在pH 6.8的BR缓冲溶液中,谷胱甘肽可在20 min内将Cu2+(250μmol/L)猝灭的GQDs (1μg/mL)的荧光恢复,且荧光信号的恢复程度与谷胱甘肽的浓度在20~5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4μmol/L。本方法利用Cu2+的开-关作用提高了选择性,可用于细胞裂解液中谷胱甘肽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环糊精诱导胶束形成的TICT荧光探针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有诸多报导,但主要涉及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包络物的稳定常数和其中主客体的化学剂量比[1,2],至于环糊精对表面活性剂胶束化性质的影响则少见涉猎,这或许与研究方法有关,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激发态涉及到一个完整的电荷转移,具有很高的极性,其荧光特性显示出显著的介质性质敏感性[3],因此将TICT荧光探针法用于环糊精-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研究可能会提供一些新的信息,本文的结  相似文献   

5.
袁阳蕾  陈欣  王红梅  陈清 《化学通报》2019,82(8):696-705
钯在珠宝行业、工业催化、制药行业中应用广泛,也是汽车尾气排放装置触媒转换器中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但残留的钯离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着极大的危害。近几年,人们对于钯离子残留的检测越来越重视,而配位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是最方便且能快速检测离子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配位方式的不同,综述了配位型钯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包括氮族元素配位(如N和P)的荧光探针、氧族元素配位(如O、S和Se)的荧光探针、同时与氮族和氧族元素配位的荧光探针、不饱和键配位的荧光探针以及聚合物荧光探针等。对不同配位方式、探针结构及对钯的检测效果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设计更灵敏、高效的配位型钯离子荧光探针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6.
自从O Connell等[1]报道苯甲酰苯胺(BA)在EPA玻璃体中异常的长波长荧光发射特性以来, 已有众多学者尝试解释该"异常"荧光的发射态性质[2~12]. Kasha等[2~7]认为长波长荧光是质子转移(PT)和电荷转移(CT)两种激发态发射的叠加, 而Azumaya等[8]则认为发射态只包含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态. 应该指出的是, 在上述研究中, 电荷转移态的指认并无有力的实验事实, 而主要是依据与具有CT双重荧光的对二甲氨基苯甲氰[13,14]的类比. 显然, 有关苯甲酰苯胺的长波长荧光发射态的准确性质仍待实验阐明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荧光的螺环结构与具有荧光的开环酰胺的平衡反应,本文合成了一个能在水基的缓冲溶液中选择性地识别Cu2+的罗丹明衍生物FD2.当在HEPES缓冲溶液中加入10当量的Cu2+时,FD2的单光子激发荧光和双光子激发荧光的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增强;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双光子荧光显微技术可以选择性地对活细胞内Cu2+进行成像.  相似文献   

8.
崔娜  张晓娟  王志明 《合成化学》2017,25(4):360-368
高选择性、超灵敏性铜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开发,在环境检测、食品安全及人体内微量铜元素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荧光分子探针对铜离子的识别机制和化学结构特点,从罗丹明、香豆素、芘基团、萘酰亚胺、氟硼吡咯及其他荧光基团等发色团出发,综述了近年来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27篇。  相似文献   

9.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N-丁基-4,5-二[2-(苯胺基)乙胺基]-l,8萘酰亚胺红移型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 通过探针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前后的几何构型优化, 结合自然键轨道分析, 揭示了探针分子对铜离子的识别作用. 通过激发态计算阐明了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Cu(II)离子络合导致萘胺脱氢, 带负电荷的胺基N原子与萘环形成C=N双键,延长了共轭体系; N的非键电子向Cu(II)离子的空d轨道转移一个电子, 抑制了Cu(II)离子的顺磁效应所导致的荧光淬灭, 受光激发后, 共轭N与萘环之间发生n→π*电子转移导致ICT效应和荧光红移.  相似文献   

10.
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水溶液中,对二甲氨基苯甲酸(DMABOA)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带随着胶束的形成而显着蓝移,同时伴随着TICT荧光带与正常荧光带强度比Ia/Ib和总荧光强度If的增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LS胶束的形成并未引起TICT荧光带位置和Ia/Ib的变化,仅使If提高(较在CTMAB胶束中的小).实验发现在胶束疏水核中的TICT行为与纯有机溶剂中不同,DMABOA与CTMAB胶束的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作用是协同的。  相似文献   

11.
正己烷中对二烷基氨基苯甲酸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双重荧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观察到了系列对二烷基氨基苯甲酸的双重荧光.皮秒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光和溶剂极性效应研究证实:该双重荧光系由于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形成的电荷转移态和局部激发态所发射.超快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在非极性溶剂中,对二烷基氨基苯甲酸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是由较低的反应活化能所致.  相似文献   

12.
王少静  李长伟  李锦  陈邦  郭媛 《化学学报》2017,75(4):383-390
设计合成了一类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的香豆素类F-荧光探针CS1,CS2和CS3,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表征了相应探针的结构,并解析了探针CS3的晶体结构.通过核磁和质谱实验验证了探针与F-的作用机理是氟化物脱硅基.光谱分析实验结果显示,CS1,CS2和CS3均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且均能成功实现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F-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以萘异硫氰酸酯分别化学修饰水杨醛、4-(二乙氨基)水杨醛,合成了两种荧光分子(分子1和2),利用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证.采用荧光光谱技术对这两种分子与常见阴离子的结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子1和分子2均可选择性识别F–,可作为检测F–的荧光探针.探针1(分子1)对F–表现出荧光增强型响应,当F...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类由铜配位的树状高分子化合物的配位方式、制备及其催化性质。树状高分子与铜配位方式主要有分子内酰胺键的配位和分子末端的端氨基配位或端酯基配位。同时介绍了铜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质。发现随着其代数的增加,所形成纳米粒子的尺寸逐渐减小,而且大大降低了纳米粒子的团聚现象。并探讨了此类大分子在该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分子水平进行电子转移,电荷分离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也是现代高新技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分子内含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的D-A化合物一直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些化合物能发生光致分子内电子转移,使其激发态分子的偶极矩远大于基态,它们的发射光谱对介质的粘度及极性十分敏感,随分子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展现出特有的光电性质,可利用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光电转换材料以及荧光探针等。  相似文献   

16.
铜离子在不同细胞生理过程中作为催化辅助因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体内铜离子浓度出现异常也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与铜离子相比,汞离子是各种重金属污染物中最普遍、最危险的一种。因此,对它们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荧光探针法由于具有灵敏度高、快速便捷、可视化和原位无损检测等优点而成为Cu2+与Hg2+离子重要的检测手段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基于小分子Cu2+和Hg2+离子双识别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性能及其在分析方面的研究与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此类荧光探针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设计合成阴离子受体是近年来超分子化学中一个颇为活跃的研究领域[1~ 7] .其中荧光法以其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等特点使发光受体的设计合成备受关注 [6 ,7] .分子内电荷转移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原理已被成功地用于构筑阳离子荧光传感体系[8] ,但将其应用于阴离子识别的研究尚鲜见报道[9~ 12 ] .本文设计合成了 ICT荧光体对二甲氨Scheme 1  The structures of anion receptors基苯甲酰肼 (DMABH,结构见 Scheme 1 ) ,研究了 DMABH与阴离子如 HSO- 4,Ac O- ,H2 PO- 4,Cl O- 4,NO- 3,Cl- 和 Br- 等结合后的光…  相似文献   

18.
以稀土金属铽离子为发光中心离子,鸟苷酸(GMP)为配体制备得到了能够发射绿色荧光的稀土配位聚合物。并通过加入小牛胸腺DNA溶液进一步增强荧光强度,形成"turn-on"荧光类型的稀土配合物,利用汞离子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以及与配体GMP的相互作用使荧光猝灭,形成"turn-on-off"类型稀土荧光探针,实现了汞离子的检测。Hg2+质量浓度在50~1 200μg·L-1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强度变化程度呈线性关系(I0-I)/I0=0.000 2C+0.010 7,相关系数(r2)为0.991 5,检出限为1.5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对河水中Hg2+进行加标回收检测,回收率为98.1%~99.8%,RSD为0.28%~1.9%。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型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卫国  张荣  顾峥  李珺姊  邓琴  向建南 《化学学报》2011,69(8):1024-1028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以二苯乙烯为荧光团、双(2-吡啶甲基)胺(DPA)为识别基团的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E)-4-(4-(双吡啶甲基胺)苯乙烯基)氰基苯(1),其结构用UV,IR,1H NMR,13C NMR和GC/MS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荧光性能.结果表明该荧光分子探针在CH3CN/H2O(1/9,V/V)溶液中,能...  相似文献   

20.
锌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特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Zn(Ⅱ)和2,2′-联吡啶为模板,4-乙烯吡啶为功能单体,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锌离子配位模板聚合物;系统研究了锌离子对聚合物识别的调节作用;平衡结合实验结果表明,乙酸锌(Ⅱ)在一定浓度条件下能显著提高聚合物对2,2′-联吡啶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