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模式法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严海星  陈涉 《光学学报》1998,18(1):03-108
建立了利用模式法笃自适应光学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的理论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并与激光大气传输计算程序衔接起来,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计算。首次发现:存在泽尼特多项式展开的最佳项数。大于一定项数的展开式的效果迅速变坏,竖排和斜排经特面式展开有类似的结果。文献中认为可以采用的15项经特多项式展开的效果不好,最佳项数随着横向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在风速较大时最佳项数下的模范地结果稍好于直接斜率控制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陈涉  严海星  李树山 《光学学报》2001,21(5):45-551
噪音和探测误差是影响自适应光学系统性能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噪音和探测误差使哈特曼-夏克(Hartmann-Shack)波前传感器所测得的华斜量产生误差,进而影响整个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性能,建立了对噪声和探测误差对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的理论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与已有的激光大气传输与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计算程序相衔接,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有限的离散采样,读出噪音和光子噪音的效应作了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一些对于实际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最佳设计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严海星  李树山  陈涉 《光学学报》2001,21(6):67-672
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动态控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自动控制理论的解析分析相比,动态控制过程的数值模拟有其优越性。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与动态控制性能密切相关,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也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得很好。还实现了多频率成份的同时计算,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其结果与单频率结果只在低频下有小的差别,可以满足得到带宽和裕量等参数的实用要求。将频率响应特性的模拟计算与长时间曝光斯特列耳(Strehl)比的数值模拟结合,可得到对自适应光学系统性能的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4.
改进了泽尼克模式波前重构数值模拟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大量的面积分运算,对准直光束瞬态热晕效应模式法自适应光学校正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模式混淆误差的影响,使泽尼克重构模式阶数的选择受限,即存在一个最大的重构模式阶数,大于该模式阶数会导致校正效果迅速变差,且最大模式阶数的大小与热晕强度无关。对于子孔径分布为8×8的69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最大模式阶数为37阶;同直接斜率法相比,泽尼克模式法可以通过重构模式选择,提高自适应光学系统对热晕校正的稳定性,抑制热晕补偿不稳定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数值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讨论了有限单元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数值模型及其算法,建立了一个反映自适应光学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数值模拟程序,并利用这个程序对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的位相补偿进行了数值模拟,其中包括大气相干长度,非等晕性及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有限响应带宽对补偿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实时模式复原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实时模式复原算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传感器本征模复原算法。与常用的直接斜率法相比,这种模式复原算法可以有效减小探测噪声对复原计算过程的影响,提高系统的闭环稳定性和校正效果。在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上实现了这种模式复原算法,并在实际大气湍流中对传感器本征模复原算法和直接斜率法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实时模式复原算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传感器本征模复原算法。与常用的直接斜率法相比,这种模式复原算法可以有效减小探测噪声对复原计算过程的影响,提高系统的闭环稳定性和校正效果。在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上实现了这种模式复原算法,并在实际大气湍流中对传感器本征模复原算法和直接斜率法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9.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最优斜率复原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阳  姜文汉 《光学学报》2003,23(6):56-760
分析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斜率校正效果,综合大气湍流扰动和测量噪声的统计特性,在最小二乘复原算法的基础上推导得出一种形式简洁、易于实际操作的最优斜率复原算法。在大气湍流波前扰动条件下,对这种最优斜率复原算法的补偿效果和工作稳定性进行了计算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直接斜率波前控制算法的模式校正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采用直接斜率波前控制算法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各阶泽尼克模式间的动态关系,通过对比系统对大气湍流畸变波前各阶泽尼克模式的功率谱抑制函数,揭示了采用直接斜率波前控制算法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各阶模式校正效果间的差异,并初步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用在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上取得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自适应光学系统随机并行梯度下降控制算法仿真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杨慧珍  李新阳  姜文汉 《光学学报》2007,27(8):1355-1360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能不依赖波前传感器直接对系统性能进行优化。以32单元变形镜为校正器,采用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建立了自适应光学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该系统对静态波前畸变的校正能力,验证了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收敛性;讨论了算法增益系数、随机扰动幅度与收敛速度的关系,并指出通过算法增益系数的自适应调整可以改进算法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2.
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的有效带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李新阳  姜文汉 《光学学报》1997,17(12):697-1702
分析了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中闭环带宽和对湍流校正的有效带宽的关系,比较了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和纯滞后补偿控制的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的带宽。分析结果认为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应当具有较高的有效带宽。较低的闭环带宽,系统中的时间延迟是限制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有效带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适应光学中的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控制算法设计进行了整体研究。首先对自适应光学系统各模块的物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整体的数学模型。针对传统处理含有纯滞后环节系统近似方法的不足,文章采用直接求解系统传递函数幅频和相频解析函数的方法来对系统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系统的开环特性、闭环特性、误差和噪声传递特性等对三种控制方法(积分控制、PI控制和Smith控制)的控制品质进行了分析。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Smith控制方法对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为实际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An adaptive optics (AO) system for solar observations at the Hida Observatory is described, which is composed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low-cost devices and fully controlled with software in standard personal computers. This AO system operates at a frame rate of more than 250 Hz by virtue of the image processing procedures used.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is AO system was useful for the temporal wavefront-variation of less than 64 Hz. During solar observations at the Hida Observatory the AO system worked well, except for a few cases.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适合硬件形式波前处理器的非共光路像差校正方法.讨论了非共光路像差的产生原因和运用相位差异技术检测非共光路像差的方法.根据波前处理器的工作流程,推导了将非共光路像差折算到波前探测器参考点偏移量的算法,编写了实现算法的主控计算机软件模块.在望远镜光路中以光源为目标开展实验,用本文算法校正后,目标能量集中度提高了17.6%,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自适应光学系统随机并行梯度下降控制算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算法,具有不依赖波前传感器直接对系统性能指标进行优化的特点。基于32单元变形镜、CCD成像器件等建立自适应光学系统随机并行梯度下降控制算法实验平台。考察算法增益系数和扰动幅度对校正效果和收敛速度的影响,验证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基本原理。实验结果表明参量选取合适的情况下,随机并行梯度下降控制算法对静态或慢变化的畸变波前具有较好的校正能力。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影响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校正速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探测器的噪声是主要误差源。针对我们建立的2.16m望远镜红外自适应光学系统,从伺服控制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光子计数噪声及其在系统闭环过程中的传递,从理论上推导了系统的噪声功率谱、伺服传递函数以及开环和闭环噪声公式。另外,还给出了在系统中实测的开环和闭环噪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