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祥存  韩占文 《物理》2011,40(04):211-215
恒星是宇宙的基本组成单元,中小质量的恒星(如太阳)占绝大部分.中小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最后,外壳被损失掉,成为漂亮的行星状星云,而恒星的核则成为白矮星.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最后会发生超新星爆炸,产生巨大的能量,留下一个中子星或黑洞.参宿四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种种迹象表明,它将发生超新星爆炸,但在2012年爆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天上不会出现两个“太阳”,也不会对地球上人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胡景耀 《物理》1998,27(4):198-203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的最终阶段,是最激烈的天体物理现象.文章介绍了超新星发现的历史,它的观测特征,以及它在天文学和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在发现超新星和对超新星观测研究方面的最新结果.  相似文献   

5.
彭秋和 《物理学进展》2011,21(2):225-236
首先 ,在第 1节中我们依次介绍了各种不同质量的恒星演化进程中各个主要热核燃烧的点火条件 ,致密物质中自由电子系统的简并性对星体热核燃烧的主导作用以及爆炸性核燃烧条件。其次 ,在第 2节中我们讨论了导致恒星核心不稳定坍缩的物理因素和条件。此后 ,在本文第 3节中我们评述了Ⅰa 型超新星爆发理论尚在争论中的核物理和固体物理的问题。在第 4节中我们评述了Ⅱ型 (以及Ib 型 )超新星爆发理论中的严重困难 ,并且介绍了我们 (南京大学研究小组 )就超新星中微子延缓爆发机制的关键问题 (强大的中微子暴如何产生 ?)的物理机制提出的具体过程 :这中微子暴的强大中微子流量是从刚刚坍缩的高温高密核心通过核物质——— (u ,d)夸克系统——— (u ,d ,s)系统的相变过程在不到 1微秒的时间内很快地产生出来的的。而且 ,这个过程导致核心区域的负熵梯度 ,引起核心区域大规模对流 ,它将这强大的中微子流量很快地向外输送到中微子球的表面。在第 5节中本文还介绍了我们就超新星核心高密条件下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过程的影响所作的探讨研究以及讨论了它对超新星坍缩核心质量 (它对超新星瞬时爆发机制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6.
 恒星的演化是天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本世纪初,赫茨普龙(E.Hertzprung)和罗素(H.N.Russel)根据大量的观测数据制成了赫罗图(即恒星光谱型--恒星光度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恒星位于图中的主星序位置上.30年代末,美国核物理学家贝特(H.A.Bathe)用氢核的聚变成功地说明了恒星能量的来源是热核反应.这两项研究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恒星是由星云凝缩而成.这个过程开始于冷的暗星云中某些密度较周围稍大的部分由自身的引力引起的收缩.以后物质逐渐凝聚,直到收缩产生的热量使内部温度达到700万度以上,热核反应出现,收缩停止,恒星便诞生了.  相似文献   

7.
 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麦克尔·梅厄和迪迪埃·奎罗兹宣布他们发现质量为木星之半的一颗行星绕飞马座51做轨道运行。这是确证除太阳外还有行星绕其他恒星运行的首例。至今,已证实了120余颗太阳系外行星和98个行星系统的存在。两位行星猎手是用视向速度方法测定这些行星的:恒星的视向速度(即远离或逼近地球的速度)是通过其光谱的多普勒频移测出的。  相似文献   

8.
超新星(续)     
超新星爆炸是发生在宇宙空间中极为壮观、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的重要现象,涉及许多有趣的、尚待探索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和天体物理学及宇宙学若干相关分支的重要应用.本文试图描述超新星现象研究在各方面的重要意义,提供基本观测事实和理论框架信息以及介绍我们正在从事的部分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超新星     
楼宇庆 《物理与工程》2006,16(5):9-13,22
超新星爆炸是发生在宇宙空间中极为壮观、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的重要现象,涉及许多有趣的、尚待探索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和天体物理学及宇宙学若干相关分支的重要应用.本文试图描述超新星现象研究在各方面的重要意义,提供基本观测事实和理论框架信息以及介绍我们正在从事的部分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Sage于1984年提出的拟合二阶力常数的三参量模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拟合二阶、三阶力常数的四参量PG模型势。研究表明,对基态双原子分子来说,描述精度近似于Murel-Sorbie函数中a1取复根实部的精度;对低激发态双原子分子来说,准确性较高,有部分分子十分吻合于光谱RKR数据。四参量PG函数可以用于描述同一分子的基态和低激发态的分析势。  相似文献   

11.
黄润乾 《物理》2001,30(9):560-570
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是研究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结构和恒星如何演化的科学、文章介绍了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计算方法,恒星在赫罗图中的分布规律,恒星的形成和早期演化特性,质量不同的各类恒星从主序开始的演化进程,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的产物;白矮星、超新星和中子星。  相似文献   

12.
We study the effect of dark matter heating on the temperature of typical strange star(SS hereafter)(M=1.4 M⊙,R=10 km)in normal phase(NSS hereafter)and in a possible existing colour-flavour locked(CFL)phase(CSS hereafter).For NSS,the influence of dark matter heating is ignored until roughly 107yr.After 107yr,the dark matter heating is dominant that significantly delays the star cooling,which maintains a temperatu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predicted by standard cooling model for old stars.Especially for CSS,the emissivity of dark matter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after roughly 104yr,which causes the temperature to rise.This leads to the plateau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ppearing in~106.5yr which is earlier than that of NSS(~107yr).  相似文献   

13.
俞云伟 《物理》2021,50(6):371-377
中子星概念的形成既是人们对物质基本结构认识的一个自然推论,同时也是理解恒星演化的一个必然环节。自1967年通过发现射电脉冲星证实了中子星的存在以来,基于半个多世纪的多波段、多信使观测,人们已经发现了数以千记的多种类型中子星,了解了单个中子星的电磁辐射机制、中子星双星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双中子星系统的引力波辐射等等,并在多个方面为中子星的内部物质组分及其状态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做出了观测限制。  相似文献   

14.
    
The half-lives are calculated for the β decay process for nuclei in the mass range ∼65–75 relevant for the core of a massive star at the late burning stage of stellar evolution and the collapse that leads to supernova explosion. These half-lives and rates are calculated by expressing the β Gamow-Teller decay strengths in terms of smoothed bivariate strength densities. These strength densities are constructed in the framework of spectral averaging theory for two-body nuclear Hamiltonian in a large nuclear shell model space. The method has a natural extension to electron captures as well as weak interaction rates for r and rp-processes.   相似文献   

15.
转动双星模型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转动双星的结构和演化模型,给出了主星的重力势,并模拟其加速度在等势面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忽略自引力势高阶项的情况下,极地处重力加速度最大,赤道上长轴顶点处重力加速度最小.自转、公转和伴星潮汐作用力的联合效应降低了子星的有效温度,延长了子星在氢主序上的演化时间.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rmoluminescence from the different layers of a recent core drilled in the Tyrrhenian Sea has been measured. The sedimentation rate of 0.115 cm y−1 previously determined by the210Pb−226Ra method allows the profile of TL to be obtained in the last 1500 years. We notice that sharp peaks in the TL intensity appear during the years in which records of hystorical supernovae explosions are given. A working model of the process based on the irradiation of dust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by γ-rays produced in the SN burst allows a satisfactory energy estimate of the observations to be done. Moreover, the profile shows the modulation of the irradiations of the Earth environment produced by the Sun in the past.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Weinberg-Salam theory,the competition of the Neutrino Energy Loss (NEL) rates due to the pair,photo- and plasma process are canvassed.The ratio factor C1,C2 and C3 which correspond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of the pair,photo- and plasma neutrino process to those of the total NEL rates are accurately taken into account.The ratio factors are very sensitive to the temperature and density.The ratio factor C2 always is lower than the ratio factor C1 and C3.The pair NEL process is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before the crossed point O(C1=C3=0.45) and the plasma NEL process will be the main dominant contribution after the crossed point O.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the crossed point O will move to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density.  相似文献   

18.
宋汉峰  王靖洲  李云 《物理学报》2013,62(5):59701-059701
辐射压是影响大质量恒星结构和演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物理因素. 根据辐射压对非同步转动的洛希势函数的影响, 数值计算了洛希瓣的大小和3个拉格朗日点的位置和相应的势函数, 并与同步转动的洛希模型计算的结果做了对比. 结果发现: 辐射压可以整体地减小大质量恒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而转动离心力能最大减少赤道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辐射压和非同步转动均可以明显地改变洛希瓣的大小和3个拉格朗日点的位置和势函数, 影响双星系统物质交换的时间. 因此, 研究辐射压, 非同步转动等物理因素对大质量双星系统洛希势函数的影响, 对密近双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恒星结构与演化转动辐射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