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1953—2014年哈密国家基准气象站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哈密市最近62a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密市近62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上升率为0.14?C/10a,1986年以来升温趋势明显,1996年气温发生突变,1997—2014年年平均气温较之前上升0.68?C,近20a是哈密市气候显著变暖时期.62a来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0.29?C/10a、0.14?C/10a,最高气温的上升对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四季气温方面,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以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升温率为0.35?C/10a,春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0.14?C/10a和0.004?C/10a,夏季气温总体上呈微弱减小趋势,变化率为-0.095?C/10a,20世纪50年代的异常高温影响到了整个时段夏季气温倾向率的估计.各季气温突变方面,1961年冬季气温发生突变,春季气温突变发生于2003年,夏季和秋季无明显突变发生.  相似文献   

2.
利用从江西气象CIMISS数据库获取的全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基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平台,应用趋势分析法等,分析了江西省近60年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发现:(1)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呈现出“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60年代和2000年以来高温日数偏多,70~90年代高温日数偏少;(2)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以盛夏7,8两月最为集中,日最高气温≥40℃的站次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前期;(3)日高温持续时间长,盛夏高温初始时间一般在每天的10~12 h,结束时间在19~21 h,持续时间大约10 h左右;(4)高温天气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高温主要分布在赣北的南部和东部、赣中和赣南的北部等地,而赣北的中北部、环鄱阳湖地区、赣南的南部以及山区高温日数相对较少;(5)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都超过40℃,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40℃以上的站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江西省高温天气具有年际变化大、高温持续时间长、高温日集中、地域分布不均匀等特征,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也呈偏多偏强趋势。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江西高温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逐日模式预报资料分析台州市夏季高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短临预报方法,结果表明:(1)台州各地夏季高温日数呈现了一定的年际、地域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南部小,中北部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州高温日先减少后增加,夏季高温日存在10~16 a的年际振荡周期,南部洪家、温岭2站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明显的2~5 a周期振荡;高温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极端高温分布总体上由内陆向沿海递减.(2)浙江省气象台数值预报系统平台提供的WRF、NCEP、T639、ECMWF和JAPAN5家模式,以ECMWF和NCEP为最佳;各家模式预报都习惯性偏低,其中最高温预报偏低比最低温预报偏低明显;低温、高温预报应分别根据月份和日照情况调整模式误差.(3)根据模式预报和当日实况气温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预报当天高温,预报误差较小,即在上午8:00就可较准确地判断当日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背景下,学界对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关注较多,而对气温日较差研究相对较少。采用1961—2018年我国545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从均值、距平、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等方面诊断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随气温日较差数值的增大而减少。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随年代逐渐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具有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3)1961—2018年我国5 ℃、10 ℃、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整体趋于减少。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在西藏地区和黄淮东部地区趋于增加。(4)1961—2018年我国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呈东南大、西北小的空间分异格局。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最大,10 ℃次之,5 ℃最小。(5)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部需高度关注因气温日较差引发的崩滑流风险,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气温日较差变化给水利工程、油气管线和高铁建设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使用上海气象站1951~2010年的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和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数据,分析上海60年气温的变化,结果显示:(1) 上海60年来气温演变与全球温暖化趋势一致,呈现干热变化趋势.(2) 存在长短周期的冷暖变化,冬季增温明显,夏季增温趋缓.(3) 气温增高的直接效果是适宜性、舒适性气温的持续时间增加,导致制冷时间增长,制热时间缩短,使人工能源的使用时间减少.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背景下,学界对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关注较多,而对气温日较差研究相对较少。采用1961—2018年我国545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从均值、距平、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等方面诊断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随气温日较差数值的增大而减少。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随年代逐渐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具有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3)1961—2018年我国5 ℃、10 ℃、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整体趋于减少。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在西藏地区和黄淮东部地区趋于增加。(4)1961—2018年我国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呈东南大、西北小的空间分异格局。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最大,10 ℃次之,5 ℃最小。(5)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部需高度关注因气温日较差引发的崩滑流风险,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气温日较差变化给水利工程、油气管线和高铁建设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安庆、霍山、合肥、蚌埠和亳州五站1954~2007年共54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对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四季变化呈“高-低-高-低”趋势、各月变化呈“双峰型”,并且各站气温日较差都是春秋季大于冬夏季;江淮地区各站历年平均气温日较差随时间推移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全球地面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分析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频数减少,极端中心气压增加、极端最大中心风速减小,即热带气旋强度减弱;在增暖最快的20世纪90年代,这种关系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副高和南亚高压的特征,研究其对2013年浙江省夏季异常高温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浙江省出现60余年最严重的高温少雨天气,7~8月全省平均气温、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均破195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梅雨期偏短,台风影响程度小,是引发高温的背景条件. 在高温发生的6个阶段中,第4阶段高温持续时间长且强度最大. 2013年夏季南亚高压和副高表现出明显的相向而行特征,偏强偏西的副高和偏强偏东的南亚高压在高低层叠加,控制浙江一带高低层,受下沉气流影响,对流活动受到抑制. 同时发现,副高中心强度和高温强度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闪电事件时空变化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 481个站点的闪电日数数据诊断1961—2016年我国闪电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61—2016年我国年均单站闪电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西北西部和西藏地区年均单站闪电日数呈分段变化特征。全国、东北、北方、西北东部和东南地区年均单站闪电日数大致呈2~4 a的周期变化。西北西部、西藏和西南地区分别呈2,4和6 a,3和8 a与2~6 a的显著周期变化。年均单站闪电日数突变集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但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在空间上,1961—2016年我国年均闪电日数呈明显的“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1961—1980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闪电日数主要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以后,正距平范围逐渐减少。在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我国闪电日数年际变化趋势整体上以减少为主,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减少明显;在波动特征的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华北平原、沿长江两岸附近地区均为闪电日数年际波动较大的地区,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新疆中部及北部地区年际波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新疆晚古生代气候特征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太阳亮度,地轴的倾斜度,地球的自转速度,大气圈的成份,构造运动的特点以及海陆分布等。而目前还很难全面地应用这些方面的资料综合研究新疆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特征,本文只能根据已经取得的地质方面的资料,如沉积特征,古地磁数据,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特点等,对影响新疆晚古生代气候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高校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宁波市4所高校校园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绿化植物的种类、数量、应用频率、植物物种丰富度等,结果表明:这些高校校园共有207种植物,隶属于90科199属,其中乔木45种,占22%;灌木45种,占22%;藤本13种,占6%;草本104种,占50%.人工栽培的绿化植物111种,占植物总数的54%:而杂草有87种,占42%,比例较大,其中薇草(Humulus scanden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其他植物和校园景观产生了严重影响.校园植物资源丰富度指数为16.86.整体上校园的植物资源较丰富,但绿化结构简单,乔木和草本绿化植物种类较少,校园树种组成类同者较多,种类单一.建议加大植物种类的引种,提高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使校园绿化体系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用浙江10个站的月平均资料,分析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年温变化的总体势态已由本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下降转变为上升.升温开始时间各地不同.本世纪80年代后期,暖冬占优势,夏季气温也有回升迹象.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海域中定点漂浮物的大型海藻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山港浅海定点漂浮物上的大型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夏季群落的种类最为丰富(51种和48种),秋季和冬季群落较少(28种和24种),4个季节群落共有13种.各季节群落中均以红藻的种类最丰富,褐藻次之,绿藻最少.在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在不同的季节,藻类群落的存在生物量的差异,绿藻〉红藻〉褐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Enteromorpha在春季和冬季为群落的第1优势种,而Rhizoclonium,Grateloupia filicina和Ulva在夏季和秋季为优势种.浅海定点漂浮物是研究大型海藻群落非常适宜的位点.  相似文献   

15.
假设{Xn}是定义在随机环境下具有有限或者可列的马氏链,本文利用Hopf马氏链和绕积马氏链的方法,研究了随机环境马氏链中的互通、相遇等等价关系,获得了一些与经典马氏链类似的结果,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随机环境马氏链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土壤生物结皮中地衣植物种类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参与土壤生物结皮的有13种地衣植物,即藓生双缘衣、拟橙衣、丽石黄衣、准葛尔橙衣、磷网衣、胶衣珊瑚变种、坚韧胶衣、金黄茶渍、碎茶渍、鳞饼衣、网衣、糙伏毛微孢衣、鳞核衣,分别属于5个目,10科.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发现地衣植物的分布与苔藓植物有负相关关系,地衣的分布受到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强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计算了三个组间的地衣多样性和相似性,发现组1的多样性最高,次为组3,组2的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室内外空气中VOCs的污染状况及来源,简要叙述了空气中VOCs的采集、前处理和分析方法及人体接触VOCs的程度.共引文献76篇.  相似文献   

19.
陶瓷过滤器高温除尘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陶瓷过滤元件及结构、滤饼的作用和架桥、过滤器故障安全(CPP)系统及陶瓷过滤器高温气体净化一体化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总结了陶瓷过滤器存在着过滤管破裂、清灰效率下降、管板和器壁的连接及脉冲阀的长期稳定性等几个问题,指出新型陶瓷材料的研究和陶瓷过滤器高温气体净化一体化技术是陶瓷过滤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视角对我国政府的规划价值观进行系统剖析,指出我国政府规划价值观混杂着政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价值观,表现为鲜明的泛公共利益化特征,不但激化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而且对城市规划本身造成了不良影响. 城市规划权力来源于政府行政权威,政府集权制的规划决策模式是规划价值观泛公共利益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城市规划体制转型首先要正视政府的规划价值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