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研究了丁二酮肟 氨 氯化铵 柠檬酸钠 明胶 抗坏血酸体系中Cu(Ⅱ )、Pb(Ⅱ )、Cd(Ⅱ )、Ni(Ⅱ )和Co(Ⅱ )的络合物吸附波 ,建立了同时测定水溶液中痕量相应元素的新方法。上述金属络合物分别在 -0 .44、-0 60、-0 .76、-1.0 7和 -1.2 4V左右产生灵敏的极谱波。信噪比为 3时 ,检出限分别为 1.0× 10 - 8、2 .3×10 - 8、1.3× 10 - 8、2 .9× 10 - 1 0 和 3 .6× 10 - 1 1 mol/L。铜、铅、镉、镍和钴的浓度分别为 2 .0× 10 - 8~ 2 .0× 10 - 5,4.8× 10 - 8~ 4.8× 10 - 5,3 .0× 10 - 8~ 3 .0× 10 - 5,5 .4× 10 - 1 0 ~ 5 .4× 10 - 7和 6.8× 10 - 1 1 ~ 6.8× 10 - 8mol/L时 ,与相应峰电流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用于同时快速测定实际样品中这些金属离子 ,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
将玻碳电极(GCE)置于0.01 mol·L-1甘氨酸的[Bmin]PF6离子液体溶液中,于0~2.0 V电位间以50 mV·s-1扫描速率进行循环伏安扫描10圈,从而制成通过C-N共价键结合的甘氨酸修饰玻碳电极(Gly/GCE)。将此修饰电极置于0.1 mol·L-1氯化镍溶液中浸泡6 h,镍(Ⅱ)就吸附于甘氨酸修饰层上,制成了吸附着镍(Ⅱ)的Gly/GCE,记作Ni(Ⅱ)-Gly/GCE。此电极在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中由于Ni2+/Ni3+电对的媒介作用对葡萄糖产生无酶催化氧化反应,导致在+0.55 V(vs.SCE)处氧化峰电流明显增高,电流响应值与葡萄糖浓度在1×10-6~2×10-3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3S/N)为3×10-7mol·L-1。据此,提出了测定葡萄糖的计时电流法,并应用于血清样品中葡萄糖的测定,所得结果与用Dimension RXL-MAX自动化分析仪的测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2-噻吩偶氮)-5-二乙氨基酚(简称TADAP)作柱前显色剂,反相色谱法分离测定铜(Ⅱ)、钴(Ⅱ)、镍(Ⅱ)离子。用含有1.5×10~(-4)mol/L的TADAP,0.1mol/L氯化锂和0.1mol/L乙酸盐(pH4)的甲醇(60%)-水(40%)溶液作为流动相,流量为0.9ml/min,紫外-可见检测器检测波长为545nm。在此条件下,铜(Ⅱ)、钴(Ⅱ)、镍(Ⅱ)螯合物得到最佳分离,并定量测定了茶叶中铜、钴、镍的含量,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得到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pH 10.0的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中半胱氨酸与钴(Ⅱ)或镍(Ⅱ)能生成金属络合物,其吸收峰分别位于284,274nm处;当钴(Ⅱ)的浓度为2×10-4 mol·L-1时,与之反应的半胱氨酸浓度在2.5×10-5~2.0×10-4 mol·L-1范围内与相应的吸光度之间呈线性关系,而当加入镍(Ⅱ)的浓度为1×10-4 mol·L-1时,则与之反应的半胱氨酸浓度在1.0×10-5~2.0×10-4 mol·L-1范围内与其吸光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可分别用钴(Ⅱ)或镍(Ⅱ)作为探针,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半胱氨酸的含量。该方法可用于尿液中半胱氨酸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5.7%~101%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0.9%~3.3%之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涂覆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离子液体([BMIM]PF6)-木质素磺酸钠(LSS)修饰玻碳电极(GCE),然后在其表面同位镀铋膜,研究Pb(Ⅱ)和Cd(Ⅱ)在该修饰电极上的阳极溶出伏安行为。实验表明,Pb、Cd在该修饰电极上分别于-0.44V、-0.73V产生灵敏的溶出峰,Pb(Ⅱ)和Cd(Ⅱ)分别在3.0×10-8~1.0×10-6mol·L-1和2.0×10-8~8.0×10-7mol·L-1浓度范围内与其溶出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4.1×10-9mol·L-1、6.9×10-9mol·L-1。该修饰电极制备简单,重现性好,用于河水中铅和镉的测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L-半胱胺尾式卟啉铜(Ⅱ)修饰金电极检测苯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制备的L-半胱胺卟啉铜(Ⅱ) (CuL) 配合物自组装在Au电极表面,获得电化学苯酚传感器(CuL/Au).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于-0.4 V~0.5 V (vs. SCE)电位范围内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分别为Epa = 0.09 V和Epc = - 0.06 V.实验结果表明CuL能够催化氧化苯酚,通过产物在电位0.1 V下的电化学响应对苯酚进行测定.该电极对苯酚表现出快速的响应(响应时间<10 s).传感器对苯酚的测定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5.0×10-7 mol·L-1~2.5×10-4 mol·L-1),检出限为2.0×10-7 mol·L-1.该电极用于地表水中苯酚含量检测,并与标准方法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作了对照,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用线性扫描吸附伏安法研究了Co(Ⅱ)与色氨酸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伏安特性及机理,发现电极反应为吸附在电极表面的Co(Ⅱ)L_2的不可逆还原。在0.05ml·L~(-1)氨—氯化铵介质中,络合物导数峰电流与钻浓度在1.0×10~(-8)~1.0×10~(-6)mol·L~(-1)范围内呈线性,检出下限5.0×10~(-9)mol·L~(-1)。并将此法用于生物样品中钴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在pH 8.0的Tris-盐酸缓冲介质中,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增敏镍(Ⅱ)和1-(2-吡啶偶氮)-2-萘酚(PAN)形成离子缔合物体系,使体系共振光散射增强.体系最大散射波长545 nm,在15~500μg·L-1范围内共振散射增强强度(△I)与镍(Ⅱ)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4.57μg·L-1,分别对50,200,400 μg·L-1镍(Ⅱ)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依次为3.5%,3.0%,1.7%.据此提出了一种简单而快速的测定镍的方法.应用于测定水样中镍量,测得其平均回收率为98.5%.  相似文献   

9.
在Na2CO3-NaHCO3缓冲溶液中,铜(Ⅱ)对H2O2氧化靛蓝胭脂红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基于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铜(Ⅱ)的化学发光新方法;研究了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铜(Ⅱ)浓度在1.0×10-8"1.0×10-5 mol·L-1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1×10-10 mol·L-1.将该方法用于水样中铜(Ⅱ)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合成并鉴定了一种新的三氮烯试剂1-(4-安替比林-)3-(2,4,6-三溴苯基)-三氮烯(ABPT),研究了该试剂与镍(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在pH 10.0的硼砂-氢氧化钠介质中,在Triton X-100存在下,ABPT与镍(Ⅱ)发生灵敏的显色反应。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5nm,表观摩尔吸光率为2.1×105L.mol-1.cm-1。镍(Ⅱ)质量浓度在20.0~400μg.L-1之间呈线性,检出限(3s/k)为8μg.L-1,方法用于生活垃圾、水样品中痕量镍(Ⅱ)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结果相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5%,回收率在102.5%~105.0%之间。  相似文献   

11.
钴(Ⅱ)-铍试剂Ⅱ-硼(Ⅲ)三元体系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英  孙姒巧  陈芳 《分析化学》1999,27(6):636-639
报道了在pH为10.17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体系中,钴(Ⅱ)与铍试剂Ⅱ和硼(Ⅲ)形成三元络合物,其荧光峰为λ_(ex)/λ_(em)=243/379(nm).研究了三元络合物形成的最佳条件,钴(Ⅱ)的量在0.0~160.0 μ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X(μg/L)=3.60△F-3.76,检测限为0.56μg/L,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钴(Ⅱ)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单扫示波极谱法同时测定钴与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pH 9.70的Na2 CO3 NaHCO3、亚硝基红盐和氯代十四烷基吡啶体系中 ,镍和钴均有灵敏的络合物吸附波 ,其二阶导数峰电位分别为 - 0 .6 4V (vs .SCE) (镍 )和 - 0 .80V (vs .SCE)(钴 ) ,电流峰高与浓度在 3.4× 10 - 9~ 3.74× 10 - 6 mol·L- 1(镍 )和 7.0× 10 - 11~ 6 .0× 10 - 6 mol·L- 1(钴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分别为 2 .4× 10 - 9mol·L- 1(14 1ng·L- 1镍 )和 3.2× 10 - 11mol·L- 1(1.9ng·L- 1钴 )。方法应用于水样和生物样品中微量钴和镍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在pH值为9.5~9.9的氨-氯化铵的缓冲溶液中,镍(Ⅱ)、铜(Ⅱ)、镉(Ⅱ)、钴(Ⅱ)、锌(Ⅱ)形成氨合络合物,而银(Ⅰ)、铋(Ⅲ)、铁(Ⅲ)、铁(Ⅱ)、汞(Ⅱ)、汞(Ⅰ)、锰(Ⅱ)、铅(Ⅱ)、锡(Ⅳ)、锡(Ⅱ)、钒(Ⅴ)、铝(Ⅲ)、钛(Ⅳ)等生成各种形式的沉淀。用甲醇-乙醇-氯化铵-氨-水体系(pH9.0~9.1),在硅胶H薄层板上,可以实现镍(Ⅱ)、铜(Ⅱ)、镉(Ⅱ)、钴(Ⅱ)、锌(Ⅱ)的分离。双硫腙显色后,用CS-93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测定含量。线性范围:锌0.01~0.20微克,铜0.01~0.25微克,镍、镉、钴0.01~0.30微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3,5-二溴水杨醛缩半胱氨酸席夫碱铜(Ⅱ)配合物自组装金电极(BrCSSBCu/Au)催化大黄酸氧化的电化学行为,以Fe(CN)64-/3-溶液为电化学探针研究BrCSSBCu/Au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利用差示脉冲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氧化峰电流与大黄酸浓度在2.0×10-5~6.0×10-5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为1.5×10-6mol.L-1。电极用于大黄药物中大黄酸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铋(Ⅲ)、铅(Ⅱ)和钒(Ⅴ)极谱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铜铁试剂(CUP)-六次甲基四胺-HAc体系中,Bi(Ⅲ)、Pb(Ⅱ)和V(Ⅴ)的极谱波性质,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中Bi(Ⅲ)、Pb(Ⅱ)和V(Ⅴ)的新方法。上述金属离子分别在-0.34V-、0.58V和-0.77V产生灵敏的极谱波。铋、铅和钒的浓度在1.0×10-6~3.0×10-8,3.0×10-6~1.0×10-7和5.0×10-7~1.0×10-8mol/L范围,分别与相应峰高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1.0×10-8、9.5×10-8、9.0×10-9mo1/L。该方法用于模拟试样中这些痕量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硝酸钠-碘化钾-甲基绿-水体系液-固浮选分离铋(Ⅲ)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控制pH 7.0,在1.0 g硝酸钠存在下,当0.1 mol.L-1碘化钾溶液和1.0×10-3mol.L-1甲基绿溶液的用量分别为1.0,1.5 mL时,铋(Ⅲ)可被定量浮选,而铜(Ⅱ)、镉(Ⅱ)、锌(Ⅱ)、锰(Ⅱ)、钴(Ⅱ)、镍(Ⅱ)、铝(Ⅲ)等在此条件下不被浮选,实现了铋(Ⅲ)与常见离子之间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进行定量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铬黑T(EBT)与镍(Ⅱ)发生显色反应,生成一种紫罗兰色的配合物,建立了新的在线分析镍的流动注射法。在pH为10的H2B4O7-KCl-NaOH缓冲溶液中,铬黑T用量2.5 mL,缓冲液用量2.5 mL,灵敏度最好。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00μg·L-1,在10~100μg·L-1浓度范围内,ΔA=0.4234C+3.4336,R2=0.9998;在100~1000μg·L-1浓度范围内,ΔA=0.3907C+12.869,R2=0.9985,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3S/N)为3.4μg·L-1,加标回收率在98.8%~104.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14)为1.82%(200μg·L-1的镍标液),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在氨水-氯化铵缓冲介质中,铜(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靛蓝胭脂红,导致反应体系的荧光增强,提出了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的一种灵敏的方法。在320 nm(eλx)及391 nm(eλm)波长处,反应体系的ΔF(F-F0)与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2~1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σ)为0.05μg.L-1。该方法用于大米、面粉和茶叶中铜的测定,测得方法的回收率在96.2%~104.9%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0.72%~1.5%之间。  相似文献   

19.
用 4 甲氧基 2 ,6 二 (3,5 二甲基吡唑 ) 1 ,3,5 三嗪作碳糊修饰剂 ,采用示差脉冲阳离子溶出伏安法对痕量钴的测定进行了研究。测试介质为 1 .0mol LNH4Cl(pH 5 .50 )溶液 ,参比电极为Ag AgCl。向正电位方向扫描时 ,Co(Ⅱ )的氧化峰在 - 0 .0 7V ,Co(Ⅱ )的浓度在 1 .0×1 0 -7~ 1 .0× 1 0 -8mol L,2 .0× 1 0 -7~ 6 .0× 1 0 -6mol L两个范围内与峰电流成线性关系 ,且大多数阳离子不干扰测试结果。用于饮用水中Co(Ⅱ )的测定 ,结果与文献一致  相似文献   

20.
在pH 9.5的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中,锰(Ⅱ)与邻菲罗啉反应生成组成比为1:1稳定且电活性的锰(Ⅱ)-邻菲罗啉络合物.采用线性扫描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锰(Ⅱ)-邻菲罗啉络合物的电化学行为,提出了茶叶中锰含量的测定方法.对测定条件,包括支持电解质、缓冲溶液的浓度、反应介质的酸度、以及增敏剂的选择等,作了试验并予以优化,并探讨了锰(Ⅱ)-邻菲罗啉络合物极谱峰的电化学性质及电极反应机理.在优化的条件下,还原峰峰电流与锰(Ⅱ)浓度在6.3×10-8~8.0 ×10-7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2.0×10-8mol·L-1.此法用于茶叶样品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7.8%~102.1%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