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物理知识》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黄涛研究员,应邀首次从北京直接到台湾作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这是大陆物理学家第一次访问台海,获得圆满成功.本刊记者采访了他,黄涛先生就读者关心的问题作了书面回答,特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周光召 《物理》2008,37(5):321-322
1992年5月17日,吴大猷先生在时隔46年后第一次重返祖国大陆,他在李政道教授及其夫人秦惠莙女士陪同下,从台北转道香港来北京.他虽是以个人身份,但当时是海峡对岸来访者中现职最高的人,他那时已87岁高龄了,而且有病在身.我们都感到压力很大,生怕有闪失.我在机场迎接他时,见他虽然坐在轮椅上,但精神很好.除李政道教授夫妇外,只有一位学者谢云生教授作为秘书陪同,并无前呼后拥的随从.那天在北京机场,有很多两岸的记者.他对记者们的提问,谈笑自如.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家钱先生在我们分别领导的实验室--巴黎铀学研究所和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时近十年,现将我们对他各方面的看法书写如下,以资佐证.钱先生与我们共事期间,证实了他那些早己显露了的研究人员的特殊品格,他的著述目录己经很长,其中有些具有头等的重要性.他对科学事业满腔热忱,并且聪慧有创见.十年期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并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时代人当中,他最为优异.我们这样说,并非言过其实.在法兰西学院,我们两人之一曾多次委托他领导多名研究人员.这项艰难的任务,他完成得很出色,从而赢得了他那些法国与外国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我们的国家承认钱先生的才干,曾先后任命他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的高职.他曾受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嘉奖.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精神、科学与技术方面,他具备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所应有的各种品德.  相似文献   

4.
林志忠 《物理》2010,39(11)
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日本北海道大学Akira Suzuki(铃木章)、美国德拉瓦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Richard F.Heck,和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Ei-ichi Negishi(根岸英一)三位教授获得,其中Suzuki和Negishi二位为13裔学者.Negishi教授得知自己获奖后,于10月6日当天早上参加了普渡大学校长为他召开的记者会,他在记者会上的一席谈话,值得省思.  相似文献   

5.
 “我国很早就重视纳米技术和纳米安全性。纳米技术的发展,一开始就研究尽量减少潜在污染的方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与会的赵宇亮如是说。谦和与儒雅——这是采访中赵宇亮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胡济民先生是我们尊敬的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突然离开了我们,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胡先生在40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为新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我们就是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步入人生的.对他孜孜不倦地教诲后生的情景,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7.
吴有训(正之)先生是闻名国际的物理学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者,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他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几十年来,他为培养人才,创立科学事业,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国家对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吴有训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闪现在我们眼前,他的亲切教诲仍常常萦绕耳边,他的献身科学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去攀登,去搏击.在此,我们追忆他对中国物理学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寄托我们的崇高…  相似文献   

8.
汪卫华 《物理》2001,30(9):589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 ,大块非晶合金材料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5月 13日— 1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内高等学校、其他部委等 2 0多个单位及美国、俄罗斯和南斯拉夫等国家共 11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留学生与继续教育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的有关领导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中央电视台、科学时报记者对这次会议进行了专题采访 .大块非晶合金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是近年来采用现代冶金技术合成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 .由…  相似文献   

9.
生命之光     
那天上午,在高能物理研究所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我采访了满头白发的方守贤院士。他很忙,高能所办公室帮忙联系了好几次,才终于找到一个空档,让我的采访得以进行。这是2015年的秋末,在中科院和中国作协的组织下,一批作家开始“创新报国七十年”科学项目的采写,我的任务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一次次走进玉泉路高能物理所的大门,聆听和感受科学家们的艰辛拼博,一次次让我震撼不已。  相似文献   

10.
1988年 1月 22日,在朗道常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物理问题研究所的大厅里,我们庆祝了他的八十诞辰.他仿佛仍在我们中间,就坐在第一排那个他常坐的位于上.可惜,距他最后一次主持报告会已过了27年了.1962年1月7日,朗道不幸遭遇车祸,从此失去了工作能力,于 1968年 4月 1日离开了我们. 今天,只有那些约在四十五岁以上的人才有可能对作为物理学家的朗道有些个人的印象,人们一般是通过他的论文了解他的.他的很多论文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陈旧过时,他与E.M.Lifshitz一起开设的研究生理论物理课程也十分出色.这一切使得他对物理的贡献至今仍十分重要.朗…  相似文献   

11.
美国乔治亚大学物理系Graham Perdue讲席教授,著名物理学家严懋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月17日不幸逝世,享年72岁.严老师的一生,可谓孜孜以求,辛勤工作的一生.一月份他刚刚退休,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一下退休的悠闲,就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眷恋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研究事业.新年我给他打电话时,他的声音依然洪亮,我们还在讨论下一步的工作,并约好他从杜克医学院检查回来以后再例行碰面一次.没想到,他留在了那里,再也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12.
早就想采访高洁院士,但几次打他的办公室电话均无人接听。直到四川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场上,笔者才看到参会的高洁院士,趁选举投票的间隙,主动上前与他联系。高院士欣然同意接受采访,并留下手机号,约定我周一与他联系。当周一打通高院士的电话时,他在电话里的声音有点为难:“我这里正在忙着,你可否等两天再与我联系?”等到了周三,我再次打电话过去,刚一开口,高院士就已听出我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虞福春老师离我们走了 .我们中有的从 2 0世纪 5 0年代初就开始在北大听虞老师的课 ,70年代以后 ,虞老师担任国家教委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兼物理实验教材编审组组长及《物理实验》杂志主编 .因工作关系 ,我们一直跟随虞先生左右 ,得以经常聆听他的教诲 ,并目睹他的身体力行 ,得知他的为人 .虞先生的音容笑貌 ,宛然尤在 .现追怀一些往事 ,以志永念 .虞福春老师是一位博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科学教育家 ,他为中国现代物理科学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众所周知 ,他是电动力学中化学位移定理的最初提出者 ,而且他还从事核物理的…  相似文献   

14.
 胡济民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和核物理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特别是他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加速器工程建设和核物理研究工作的持续发展所给的支持和贡献令我们永远难忘.他是近物所的客座研究员,后来又担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原子核理论中心的科学顾问.多年来,他经常关心和参加有关近物所的各类学术活动,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我并非叶先生的学生,没有听过他的课,也没有和他一起工作过.我是1930年秋开始认识叶先生的,当时我正在沈阳东北大学物理系工作.我们实验室的门上有室内工作人员的名牌.一天,有位来宾来参观我们的实验室,他看见名牌上我的名字,就说知道这个人,要见一见我,这时我才知道来访者就是我慕名已久的叶企孙教授.叶先生怎么知道我呢,因为我于1929年大学毕业之后曾和叶先生通过一次信.这是一次偶然的通信,但在一年之后偶然的见面之中他却记起了我.我第一次和他见面的印象是他在参观中说话不多,微有口吃,似乎很严肃,然而声调温文,态度和蔼,提问有深度,富…  相似文献   

16.
张之翔 《物理》2002,31(12)
胡宁先生是我的老师 ,195 2年到 195 3年 ,他先后教我们班的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两门课 .我们都感到胡先生教课教得好 ,他具有大家风范 ,高瞻远瞩 ,概念清晰 ,引人入胜 ,深受同学们的敬佩和爱戴 .当时我们只知道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而不知道他还会作诗填词 .他在这方面是深藏不露的 .一直到 1980年初 ,我才从别人传抄他的一首七律游莫愁湖 ,得知他会写旧体诗的 .这首诗水平之高 ,令我惊叹不已 .其中颔联“浅浪轻移环佩动 ,流光迅掠玉容秋”和尾联“乌衣王谢与飞燕 ,写入荒烟俱未留” ,写得才情并茂 ,风韵极佳 ,吟咏起来 ,兴味无穷 ,在当代人…  相似文献   

17.
一 拉普拉斯妖消失了.从前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他消失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消失在宏观的混乱世界里.  相似文献   

18.
梁敬魁 《物理》2001,30(9):575-578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卢嘉锡教授不幸于 2 0 0 1年 6月 4日与世长辞 .在他近 70年的科研和教育工作中 ,对我国和世界结构化学、晶体学和物理化学的发展 ,以及我国对外学术交流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待人热情、可敬可亲的师长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教育事业的学者 ;他是一位胸怀宽广、不计前嫌、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具有高尚品质的长者 .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有幸作为卢嘉锡先生的一名学生 ,亲聆教诲 ,得到他在为人和学术上各方面…  相似文献   

19.
周光召先生是我敬重的师长.上世纪50年代,周先生研究生刚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就成为我和其他4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研究了在轧钢过程中钢材内热应力的分布,他带领我们一起深入分析每一阶段的计算结果,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学会了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在我毕业后的研究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进萍 《物理》2007,36(9):728-732
沈克琦教授是西南联大43届物理系毕业生,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现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他长期从事物理教学,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系,推进理科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小学物理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参与创建和发展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博士后制度,长期担任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创办并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堪称新中国物理教育发展的见证人。他亲历过抗战的洗礼,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和考验,如今已86岁高龄的他对中国的物理学的发展和教育依然十分关注,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本刊编辑有幸于2007年5月中旬,在沈先生家中采访了他,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并被这位平凡物理老人的不平凡的一生所深深感动。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后分两期刊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一段历史,了解老一辈物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