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一、项目背景珠算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珠算在中国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在传统珠算计算功能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启智、健脑、教育等功能,鲜明地体现了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被不断的再创造",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2015年上海市珠协申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更是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国珠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贡献巨大。珠算文化不仅代表着"另一类知识体系",是古代中国数学、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开启现代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珠算科学文化,推动珠算珠心算教育教学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需要广大珠算传承人刻苦钻研,坚守初心,为珠算文化传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第30项非遗项目。这不仅是珠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里程碑,更是世界对中国珠算的认可。中国珠算申遗成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不少媒体,对珠算进行了积极地宣传和热情地关注。国人也为我们有被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这一中华之光,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国学的一部分,融入主流文化,搭上时代列车走向世界。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珠算文化的尊重。这不仅对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将产生积极作用,也是丰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国人为之自豪,为之振奋。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珠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珠算爱好者,对中国珠算这一传统的国粹与民族优秀文化,总会有浓浓的亲情、清新的感受和拳拳之爱。一、中国珠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五升十进制"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明和使用的,它是中国算学对世界数学的一大贡献。从1800年前《数术记遗》所载的"古算十三品",大部分被历史的潮流所湮没,流传后世且广为世人所用  相似文献   

6.
<正>珠算这一古老的计算工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虽然承载着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但却日渐式微,亟需传承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所以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包括珠算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一、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珠算文化的内在逻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外国友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毫不过分。就连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等20多个国家也已经把珠算作为"新文化"引进,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更应该为独创珠算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珠算已于2008年6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国又向联合国申报珠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珠算文化,使之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珠算作为"另一种知识体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珠算与发展珠算科学文化,使其发扬光大。因此,如何让民族优秀文化落地生根,让在珠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珠心算教育进入千家万户,造福社会,是全体珠算人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9.
正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与弘扬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而要保护传承珠算,就要让珠算得到应用,改变"珠算只是一个计算工具"的片面认识。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不会用算盘,有些连真正的算盘都没见过。将珠算  相似文献   

10.
<正>珠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珠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珠心算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显著作用。因此,现阶段如何传承好珠算文化,科学开展珠心算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小学珠心算教学的现状分析珠算曾经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计算工具,为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直到上个世纪末,珠算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内容之一,人人都要学珠算,人人都会打算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普及,  相似文献   

11.
珠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学习珠算对启迪智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60多年光辉历史的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始终将传承珠算文化作为培育军队专业人才的重要法宝之一,为国防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专业人才。一、长期坚持珠算文化的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2月4日17时23分(北京时间21时23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届会议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通过决议,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既体现了全世界对这一中华文明成果的承认与尊重,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中国珠算项目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珠算被送上  相似文献   

13.
<正>由教育部立项、山西省财税专科学校等承担的"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珠算子库建设工作会议",于9月21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职业院校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非遗"项目转化成数字化资源,使珠算文化得以永久保存、广泛传播的又一历史性进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学校课程要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人类文化、知识文化和创新成果。珠心算是以传统珠算为基础,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通过实拨、空拨、看拨、想拨的练习,在脑中形成“脑映像”,想象算珠的运算过程,从而快速计算出结果。珠心算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通俗地说就是“在脑中打算盘”。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珠算及其衍生的珠心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0月23日)中国珠算于2013年12月4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珠算文化不但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珠算人所从事的这项事业是庄严而神圣的,肩负着人类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任重道远。尽管经过我们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终身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将定期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验收,也会  相似文献   

16.
<正>很少有人不承认,珠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与重要组成。这种文化经世代传承,绵延人类历史千百年,具有极强存续力和生命力,是当今少有且被“活态”传承,并极具现代价值的中国古代发明和传统科技文化。如果不考虑内核及理念的变化与创新,仅从其工具构造与外形上观之,中国算盘与数百年前相比,则基本上没什么两样。在现代科技高速迭代与更替的今天,这不由得让人惊叹,中华民族在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竟有如此长命天才杰作,创造了让一项技术发明赓续传承千百年之久的世界奇迹,并且,这一奇迹迄今仍没有止步的迹象。这一珠算奇迹,无论对哪个国家或民族来说,不仅凤毛麟角甚或绝无仅有,更是弥足珍贵的历史与文化资产。  相似文献   

17.
珠算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古代机械化数学最高成就和杰出代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文明成果。中国算盘被英国《独立报》和《印度时报》评选为改变世界作用最大的101项和50项发明之首。由珠算升华而成的珠心算更具有强大的开智、计  相似文献   

18.
<正>《珠算与珠心算》杂志发刊100期了,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衷心地祝贺这来之不易的发刊100期!十七年来,《珠算与珠心算》期刊在主管部门——黑龙江省财政厅和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重视领导下,在编辑部全体同志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铭记周恩来总理"不要把算盘丢掉"的谆谆教导,秉承传承中华珠算文化的宗旨,向海内外宣传中国珠算的悠久历史文化,挖掘珠算功能、传授珠心算学习方法和技巧等,让世人了解中华这一文化瑰宝,从而激起了76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珠算心算的兴趣与重视,并学习它、  相似文献   

19.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在新形势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珠算,应如何顺应新的教学形势,如何迈出新步子,成为摆在我们广大珠算工作者,尤其是珠算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在新时期,要重振珠算工作雄风,提高珠算教学成效,就必须对珠算教学进行改革,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2月4日,是一个载入珠算史册的日子。三年前的此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第八届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殿堂,珠算界历时五年的不懈努力终成现实。珠算成功入遗,体现了全世界对这一中华文明成果的承认与尊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珠算成功入遗,标志着"中国珠算"被送上了世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