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导我们研制的一套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联用系统的初步实验结果。联用系统采用的基本结构为早先研制的一台PSTM,另外增加了一个STM通道,通过真空蒸镀金膜制作了既导电又导光的光纤探针,联用系统用STM通道隧道电流反馈控制探针高度。初步实验结果表明,PSTM和STM通道既能分别单独成像,亦能用导电导光探针实现PSTM和STM同时成像。  相似文献   

2.
3.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吴世法  姚骏恩 《光学学报》1998,18(2):91-198
介绍我国第一台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情况,论述图像分解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和光子扫描隧显微的光存储技术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4.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光电成像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的显微成像机理、成像规律,针对具体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得到了与实际探测相一致的场分布规律。采用自行研制的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的显微实验系统对多种样品进行了表面显微成像研究,获得了关于样品表面三维立体图像信息,通过多种图像处理手段对原始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得到了更具视觉效果、更为逼真的样品表面图像。  相似文献   

5.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卫伸  郭宁 《光学学报》1996,16(10):489-1492
通过修改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探测场的计算模型,推导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探测场及透射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利用这一新计算公式在微机上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一些过去未曾发现的现象,对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实际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志扬  刘武  李贤芳  李兴教 《光学学报》1999,19(11):495-1503
用傅里叶角谱衍理论推导了光子扫描隧道显笛镜的标量和矢量角谱传递函数。表明,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角谱传递鲜明地分成两个区,即远场区和近场区。随首探针榈间距增大,近场区内的角谱其振幅迅速衰减,频率越高衰减越快,而相位保持不变;相反远场区内的角谱内的角谱其振幅保持不变,而相位非均匀线性均匀线性增加,频率越低增加越快。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对近场角谱的采集能力是其皮瑞利衍射极限的关键。坦 步根据角谱传递函数计  相似文献   

7.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球形样品二维近场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计算全内反射和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隐失波的产生和探测,当入射光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全内反射,并在界面处产生非辐射的电磁波——隐失波时,采取对两界面入射光进行分别设置的方法即“三波法”设置入射激励元。分别计算一个球和两个球形样品的近场分布,并计算散射小球为探针,一个球为样品的扫描图像。结果表明:采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计算能较直观地显示样品表面的近场分布。表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在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理论研究中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超高分辨光于扫描隧遭显微镜(PSTM)的计冗历程,为解决第一代(单光束照明)光千扫捕隧逼显傲镜中存在人为假象和样品光学图像与形貌图像难于分离两个难题,用“对称双光束照明方法消假象,用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AF/PSTM)图像分解方法分离样品光学透过率、折射率与形貌图像。研制成功新一代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AF/PSTM)样机。该样机在一次扫描中已获得两幅原子力显微镜图像(形貌与相位)和两幅光学图像(透过率和折射率),有效地减少了假象,分解了样品光学折射率、透过率与形貌图像。  相似文献   

9.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光场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振  王克逸 《光学学报》1998,18(6):42-747
采用“分割光束”的方法模拟计算了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样品表面近场光强。用平面波对一维结构光盘进行的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其表面近场光强分布相当复杂,一般情况下近场光强分布并不能真实地描述表面结构,近场光强受到表面结构很强的调制,当针尖与样品间距增大时,光强分布上会迭加上一些微小的波动。光强分布和样品表面结构之间会产生位移,这可能影响利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进行纳加工和定位,将数值计算结果与他人的实验结果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严隽珏 《物理实验》1989,9(4):177-179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简称STM)是80年代初由IBM苏黎世实验室的Binnig、Rohrer、Gerber和Weibd发明的.这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研究物质表面结构的新技术.1982年Binnig和Rohrer用他们研制的STM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实验,1983年又第一次用它看到了Si(7×7)重构表面的原子分  相似文献   

11.
12.
双功能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AF/PSTM)用π对称双光束照明方法来消除假象。为改进现有的AF/PSTM系统,提出新的照明系统方案,并设计了新方案中需要的高数值孔径的浸油显微物镜。根据具体的物镜系统参数要求,选择合适的初始结构,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对物镜进行设计、优化和像质评价,设计结果显示浸油物镜的数值孔径大约1.54,可以很好地满足照明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隧道效应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桂珍  戴长春 《物理》1989,18(6):361-362
本文介绍了我们研制的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该仪器由扫描隧道显微镜主体、电子控制机箱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文中着重介绍了仪器主体和电子反馈线路的设计思想及作为三维扫描控制器件的压电陶瓷管的使用方式,讨论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郭阳  李健梅  陆兴华 《物理》2015,44(03):161-168
单电子自旋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信息学的基础。以电子自旋为核心的新型单分子或单原子器件将最终成为基本信息单元,基于单电子的自旋态将有可能构筑未来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但是,如何实现对单个电子自旋及其相干态和纠缠态的测量和控制,目前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作为调控单个电子自旋的重要实验手段,电子自旋共振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文章简要介绍了电子自旋共振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归纳了机理探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该设备研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并对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探针尖带金属微粒的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像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国树  柏菲  潘石  吴世法 《光学学报》2005,25(4):70-474
引入了色散介质的时域有限差分法散射场方程,并针对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带金属尖光纤扫描成像问题进行三维的数值模拟。在考虑了光纤和样品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采用等效入射波法设置入射波,探针扫描模式为等高扫描模式,从成像分辨力和灵敏度的角度,比较了不同入射角、不同的光纤一样品间距,不同金属类型,及不同金属尖大小的成像情况。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带金属颗粒光纤探针尖的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在成像分辨力和灵敏度上有显著的改进,而带不同类型金属颗粒情况下对分辨力影响不大,灵敏度是银最好。  相似文献   

17.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观领域对物质进行观察和研究中,人们发明了各种显微镜。但是光学显微镜由于受到光的波长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很高的分辨率,X射线衍射技术则要求观察样品必须是晶体,透射电镜则需要对观察样品进行超薄切片。所有这些要求使人们的观察受到了限制,因此人们开始研制更加先进的显微镜。1982年宾尼格、罗雷尔及其同事们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导致了显微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并在它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系列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如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和激光力显微镜等。STM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可以实时地观测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pacc:4285,0779,0660J Weanalyzethestatisticalpropertiesofthe photonsemittedatthejunctionofascanningtun nelingmicroscopeatthesolid/liquidinterfaceby time-autocorrelatedtwo-photoncountingmea surements,withtimeresolutionsdowntothe nanosecondscale.Inthecaseofa…  相似文献   

19.
SSX—1型实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骏恩  贺节 《物理》1989,18(8):486-487,510
本文综述了能够直接观察到单个原子的场离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报告了SSX-1 型实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主要特点与改进之处,和开展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所取得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