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η2-C60[RhCl(CO)(PPh3)2]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5年Smalley等[1]发现C60等富勒烯至1996年富勒烯的发现者获诺贝尔化学奖期间, 在化学、 材料、 物理等领域形成了富勒烯的研究热潮[2~5]. 现在科学工作者正以较大的注意力投向富勒烯的化学修饰, 研究富勒烯各类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内在联系规律, 以期望在开发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此也十分重视对具有特殊组成与结构的富勒烯衍生物的研究. 本文首次合成出η2-C60[RhCl(CO)(PPh3)2]配合物,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富勒烯配合物η2-C60[Ru(NO)(PPh3)]2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85年Kroto等[1]发现富勒烯至今, 其在化学、材料和物理等领域已有较多的研究[2~8]. 目前有关C60取代的金属小分子配合物(如羰基、亚硝酰基等)的研究方兴未艾. 而以NO为配体的亚硝酰基金属富勒烯配合物仅有数例[2,3], Green等[3]在研究以CO和NO为配体的金属富勒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中, 认为C60不能与Ru(NO)2(PPh3)2发生反应. 本文利用Ru(NO)2(PPh3)2与C60反应首次合成出η2-C60[Ru(NO)(PPh3)]2配合物, 并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η^2—C60[RhCI(CO)(PPh3)2]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1985年Smalley等^[1]发现C60等富勒烯至1996年富勒烯的发现者获诺贝尔化学奖期间,在化学、材料、物理等领域形成了富勒烯的研究热潮^[2-5]。现在科学工作者正以较大的注意力投向富勒烯的化学修饰,研究富勒烯各类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内在联系规律,以期望在开发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也十分重视对具有特殊组成与结构的富勒烯衍生物的研究。本文首次合成出η^2-C60[RhCI(CO)(PPh3)2]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C70(OsO4Py2)3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自从1985年Kroto等[1,2]发现富勒烯(球烯)以来,在化学、物理和材料等领域逐渐地形成了富勒烯的研究热潮,现在人们正将较多注意力投向富勒烯的各类衍生物结构与性能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研究,以期望在开发应用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为此也更加重视对具有特殊组成与结构的富勒烯衍生物的研究.本文首次合成并表征了C70(OsO4PY2)3配合物,推测了其可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自从1985年Kroto等人发现C60等碳原子簇以来,在化学、物理以及材料科学掀起了富勒烯的研究热潮。目前富勒烯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是富勒烯化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人们正致力于探索富勒烯各类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依赖关系,以期合成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富勒烯配合物,为富勒烯的实际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合成表征了C60RuH2(OH)(PPh3)配合物,研究了其氧化还原特性。  相似文献   

6.
铜(I)配合物的研究在金属酶的化学模拟和配合物结构及反应性能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但由于铜(I)配合物不稳定, 且在多数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铜(I)配合物的合成比较困难.我们在铜(I)配合物的合成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三苯基膦和氮杂环配体的铜(I)配合物[CuX(PPh3)L]n[2~4] (n=1, X=I, L=1,10-phen; n=2, X=Br, I, L=C9H7N),并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一个类似的新配合物[CuI(PPh3)(bpy)](I)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并把它与其它几个类似的配合物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1,2-二(2-胺基苯氧基)乙烷银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配体1, 2-二(邻氨基苯氧基)乙烷(L)分别与AgPF6, AgCF3SO3, AgNO3和AgSbF6 进行配位反应,依次得到了四个配合物1 [Ag2(L)2(PF6)]、2 [Ag2(L)2(CF3SO3)2]、3 [Ag(L)NO3]n 和4 [Ag(L)2SbF6]n,并通过FTIR、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为双核银(I)配合物,3和4为银(I)的配位聚合物。配合物1具有穴状结构,2经Ag?Ag键桥连两个配体形成扭曲的非平面结构。聚合物3的结构为一维(1D)“之”字链,4具有三维(3D)多孔的结构框架。在四个配合物结构中,相应的抗衡阴离子均未参与Ag(I)进行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8.
(η^2—C60)[Pt(PPh3)2]8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C60是高度共轭的宠状结构碳素体.分子结构中六元环间的共价碳碳双键是富电子区,其反应性能与烯键类似,以碳碳双键与中心金属形成η2配位化合物.富勒烯η2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1~7].本文在(η2-C60)[Pt(PPh3)2]n(n=1~6)系列研究[7]的基础上制备了(η2-C60)[Pt(PPh3)2]8,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进行鉴定和表征.1实验部分四(三苯基膦)合铂Pt(PPh3)4按文献[8]方法制备;C60纯度为99%;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元素分析在ERLA-1106型元素分析仪上进行;光电子能谱在VGESCA…  相似文献   

9.
CoC60(OH)的合成及氧化还原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勒烯独特的电子及空间结构 ,使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1 ,2 ] 。在富勒烯金属化合物方面 ,如碱金属原子可以与C60 键合成类“离子型”化合物而表现出十分良好的超导特性[3] 。过渡金属也能与富勒烯形成稳定的过渡金属富勒烯化合物[4] ,此类化合物可能具有与碱金属富勒烯化合物不同的性能 ,如Pd和C60 形成C60 Pdn后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5] 。最近Chi等[6] 合成出稀土富勒烯化合物Sm3C70 ,并且认为Sm与C70 是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富勒烯衍生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以期在开发应用方…  相似文献   

10.
史忠丰  金晶  牛淑云  张丽  李雷  迟玉贤 《化学学报》2009,67(18):2087-2094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3种Co(II)配合物: [Co(μ4-btec)0.5(phen)(H2O)]n (1), [Co2(μ4-btec)(bipy)2(H2O)2]n (2), [Co2(μ2-btec)(phen)2(H2O)4] (3) (phen=1,10-phenanthroline, bipy=2,2’-bipyridine, H4btec=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3个配合物都是以均苯四甲酸根做为桥, 分别形成了2D, 1D和双核结构. 但在3种配合物中, 均苯四甲酸根的配位模式各不相同, 分别采用了μ4-η1η2η1η2, μ4-η1η1η1η1, μ2-η1η1η1η1配位模式. 此外, 分子间大量氢键的存在和π-π堆积作用又将3个配合物网成了3D无限结构. 通过红外光谱(IR)、电子吸收光谱(UV-Vis-NIR)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3种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谱研究表明: 它们在300~600 nm范围内均有正的光伏响应. 将SPS与其电子吸收光谱进行关联, 发现它们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配体取代法,即在惰性气氛下以C60取代Pt(CO)2(Pph3)2中的CO及Pph3,合成了C60Pt(CO)(Pph3)富勒烯金属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产物进行鉴定和表征,结果表明,C60以σ-π配位方式与Pt形成了稳定的η2型C60配合物.由于该分子存在超共轭作用,分子内电子流动性大,因而该配合物可能具有良好的光电转化性能及催化性能.氧化还原性能研究表明,C60在与金属有机基团Pt(CO)(Pph3)形成配合物后,其还原电位向负方向发生了移动.  相似文献   

12.
η2-C70[RhCl(CO)(PPh3)2]n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5年Kroto等^[1]发现C60等富烯至1996年富勒烯发现者获诺贝尔化学奖期间,在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掀起了富勒烯研究热潮^[2~8],此后,化学工作者致力于富勒烯的化学修饰,探索富勒烯各类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合成出具有独特结构与笥能的富勒烯衍生物,以期望在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B3LYP和BP86)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系统研究了新颖的铍-铍金属链夹心配合物[Ben(C4H4)2]2- 及 [Ben(C4H4)2]Li2 (n=2–8) 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成键特征及热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具有交错式D4d 对称性的[Ben(C4H4)2]2-及[Ben(C4H4)2]Li2 为体系势能面上的真正极小。自然键轨道(NBO)、分子中的原子(AIM)及分子轨道分析表明该系列夹心配合物中铍-铍间主要以共价键为主,而配体与铍-铍链之间则主要以离子键为主。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分析表明配体在该系列配合物中具有π芳香性。稳定的夹心配合物锂盐[Ben(C4H4)2]Li2 (n=2–8)有望通过C4H4Li2/C5H5-配体交换反应进行制 备,该系列配合物将进一步丰富多核夹心配合物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柔性配体3-吡啶甲酸-1,2-乙二酯(3-pyridinecarboxylic acid 1,2-ethanediyl ester,pcaede),并将其分别与Co盐和Hg盐进行组装,得到4个新配合物[Co(pcaede)2Cl2.2CH3CN.H2O]n(1),[Co(pcae-de)2Cl2.H2O]n(2),[Hg(pcaede)I2]n(3)和[Hg(pcaede)Br2]n(4),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配合物1和2为含有孔道的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3是1D内消旋螺旋链,配合物4则是锯齿形1D链状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孔道中填充的溶剂分子和平衡阴离子对配合物的组装有显著的影响.此外对4个配合物中配体的构象进行了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15.
以1,3-二(4′-羧基苯氧基)苯甲酸(H3L)为配体与金属盐反应,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了2个金属-有机骨架(MOFs),分别为[Cd2(CH3COO)(L)(H2O)2]n(1)和[Na(H2L)]n(2)。由于H3L配体配位模式的不同,配合物表现出不同的网络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1中Cd2+离子的次级构筑单元经由L3-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2是一个5-连接的拓扑网络结构,其拓扑符号为(46·64)。此外,还对配合物1的荧光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氮气氛中采用配体取代法合成了C60以σ-π配位方式与Ru形成的稳定η2型富勒烯双核钌金属配合物(C60)2Ru2Cl4[Ph2P(CH2)4PPh2],其结构经UV,IR,XPS,XRD和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17.
1987年Gregg等[1]合成了八酯取代卟啉及其Zn配合物并研究了其液晶性,1990年Shimichi等[2]报道了对-烷氧取代型四苯基卟啉(n=10,12)及其Co,Zn配合物(n=10)的液晶性,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卟啉类化合物液晶性能研究的极大兴趣[3],我们在前文[4~6]报道了meso-四(对烷氧苯基)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液晶性研究,但目前仍无meso-四(间烷氧基苯基)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液晶性能的报道.本文合成了meso-四(间烷氧基苯基)卟啉及其铜、钴、锌配合物四个系列40个化合物,其中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35个;研究了其合成、分离、纯化方法;对于长链烷氧基取代的间位卟啉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我们采用石油醚-无水甲醇混合溶剂重结晶和冰盐浴长时间冷冻的方法,首次得到这四个系列化合物的晶体或固体,在偏光显微镜下有明显的双折射现象.我们采用1HNMR,MS,IR,UV,元素分析等分析测试表征手段确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了这四个系列化合物的结构与1HNMR,IR,UV,MS的波谱关系及判据,报道和解析了间位长链烷氧基取代的四苯基卟啉铜配合物的1H NMR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B3LYP和BP86)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系统研究了新颖的铍-铍金属链夹心配合物D_(4d)[Be_n(C_4H_4)_2]~(2-)及[Be_n(C_4H_4)_2]Li_2(n=2~8)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成键特征及热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具有交错式D4d对称性的D_(4d)[Be_n(C_4H_4)_2]~(2-)及[Be_n(C_4H_4)_2]Li_2为体系势能面上的真正极小。自然键轨道(NBO)、分子中的原子(AIM)及分子轨道分析表明,该系列夹心配合物中铍-铍间主要以共价键为主,而配体与铍-铍链之间则主要以离子键为主。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分析表明配体在该系列配合物中具有π芳香性。稳定的夹心配合物锂盐[Be_n(C_4H_4)_2]Li_2(n=2~8)有望通过C4H4Li2/C5H-5配体交换反应进行制备,该系列配合物将进一步丰富多核夹心配合物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C60Pd(Ph2POCH2CH2OPPh2)的合成与光电转化性能;富勒烯;钯配合物;光电性能  相似文献   

20.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NH4)2(15-crown-5)3[Cu(mnt)2](1)及(NH4)2(benzo-15-crown-5)4[Cu(mnt)2]·0.5H2O(2)的晶体结构,两种配合物单晶分别由不同结构的冠醚超分子阳离子与[Cu(mnt)2]2-阴离子组成,配合物1呈三层夹心(triple-decker)双阳离子结构,配合物2的阳离子为三明治二聚物结构.两种配合物在X波段、室温下作了单晶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配合物1没有检测到超精细结构,配合物2的EPR谱显示出Cu磁性核引起的超精细结构.用适于求非同轴的g和A张量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技术严格计算了g张量和A张量的主值及其主轴的方向余弦,并计算了配合物2的Cu(Ⅱ)上的电子自旋密度分布,结果与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值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