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光谱诊断系统测量大气压直流氩氮等离子体射流的发射光谱,在光谱紫外波段观察到氮的第一负带系N 2(B2∑ u→X2∑ g),利用N 2(B2∑ u→X2∑ g)跃迁的△v=0谱带系v'=0→v"=0和v'=1→v"=1谱带,对实验测得的谱带和模拟计算得到的谱带进行点对点对比,得到了等离子体射流的振动温度和转动温度,并就仪器展宽、振动温度和转动温度对谱带结构和形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文章所述的实验条件下,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振动温度、转动温度和化学动力学温度基本相等,大气压直流氩氮等离子体射流达到局域热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2.
宫明艳 《物理学报》2011,60(7):73401-073401
在碰撞体系He+BH的CCSD(T)二维势能面基础上,应用密耦方法,研究了 He+BH分子碰撞转动激发过程.计算了该体系的转动态-态激发的弹性和非弹性的微分和积分截面,分析了计算结果与势能面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He原子以从H原子端共线形式碰撞BH分子对j=0→j'=2的激发最为有效;短程排斥对Δj=2的激发作用较大;态-态跃迁总截面出现振荡结构,长程部分分波只对j=0→j'=1的跃迁总截面有较大贡献,j'≥ 关键词: He+BH体系 转动激发 散射截面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前向快电子束的发散问题,采用飞秒激光辐照平面铜靶,以电子角分布仪和氟化锂(LiF)热释光探测器探测快电子的前向发散角。实验显示前向快电子束发散角均在95°(半高宽FWHM)以上。理论计算指出预等离子体中电子的初速度以及加速后的电子在靶内碰撞效应均不是产生大发散角的重要原因。根据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理论,等离子体中的电磁场才是导致前向快电子束产生较大发散角的主要原因。这个研究为获取较小发散角的前向快电子束提供了实验设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前向快电子束的发散问题,采用飞秒激光辐照平面铜靶,以电子角分布仪和氟化锂(LiF)热释光探测器探测快电子的前向发散角。实验显示前向快电子束发散角均在95°(半高宽FWHM)以上。理论计算指出预等离子体中电子的初速度以及加速后的电子在靶内碰撞效应均不是产生大发散角的重要原因。根据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理论,等离子体中的电磁场才是导致前向快电子束产生较大发散角的主要原因。这个研究为获取较小发散角的前向快电子束提供了实验设置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对 In Cl分子 A3 Π0 → X1Σ 荧光光谱进行了分析和归属 ,并对A3 Π0 (ν′=1)→ X1Σ (ν"=1,2 ,3,4 ,5)的时间分辨谱进行了观测 ,得到 In Cl分子 A3 Π0 态无碰撞辐射寿命τ0 ≈ 370 ns,无碰撞弛豫速率常数 k Q ≈ 9.87× 10 -11cm3 molec-1s-1。  相似文献   

6.
余春日  张杰  江贵生 《物理学报》2009,58(4):2376-2381
基于发展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势, 采用密耦方法计算了入射能量从1到140?meV范围内He原子与HI分子碰撞的微分截面、分波截面和积分截面.通过与He-HXX=F,Cl,Br)体系分波截面的比较, 印证了He-HI体系相互作用势以及密耦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小角散射的概率大于大角散射的概率;碰撞能量越高,散射概率就越小, 尾部效应也越弱.总积分截面主要来自弹性碰撞的贡献;非弹性积分截面以00→01和00→02跃迁的贡献为主,其中00→02跃迁的贡献最大. 关键词: 碰撞截面 密耦计算 HI-He体系  相似文献   

7.
陆中道  叶巍  沈文庆 《中国物理 C》1999,23(10):1010-1014
研究了重离子反应中的集体转动效应及反应特征.给出了反应最大碰撞参数、碰撞中心度、平均集体转动能以及转动角速度等表征反应特征的物理量.对10.6MeV/u 84Kr+27Al→111In裂变反应研究表明,该反应具有高的碰撞中心度,集体转动能约占总激发能的1/3,系统在裂变前转动了约8.8圈.  相似文献   

8.
在以前文献中,曾从含有经典碰撞项的动力方程出发,研究了波驱动电流的相对论效应。对于高温等离子体,我们可不计经典碰撞项,只考虑湍流碰撞过程对电子分布的贡献。从动力方程出发,导出了矩方程,并计算了弱相对论和强相对论情形下,驱动电流的效率因子。  相似文献   

9.
高位K_2分子与基态K原子及H_2分子间的激发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双光子激发K2至1Λg高位态,利用分子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1Λg-3Λg间的碰撞转移截面。在纯K实验中,池温控制在553至603 K之间,K原子密度由光学吸收法测量得到。探测1Λg-11Σu+的直接时间分辨荧光的光强,它是一条纯指数衰减曲线,由此得到1Λg+态的有效寿命,有效寿命的倒数与K密度成线性关系,从直线的斜率得到1Λg态的猝灭截面为(2.5±0.3)×10-14cm2,从截距得到辐射寿命为(20±2)ns。由3Λg→13Σu+转移荧光的时间分辨谱,用类似的方法得到3Λg的猝灭截面为(2.5±0.6)×10-14cm2,辐射寿命为(16.0±3.2)ns。由1Λg→11Σu+与3Λg→13Σu+的时间积分强度比得到K2(1Λg)+K→K2(3Λg)+K的转移截面为(1.1±0.3)×10-14cm2。在K2-H2碰撞实验中,池温保持在553 K,K密度为5×1015cm-3,H2气压在40~400 Pa之间,其中K2-K碰撞效应是不能略去的,但可以用纯K结果扣除,得到K2(1Λg)+H2→K2(3Λg)+H2的碰撞转移截面为(2.7±1.1)×10-15cm2。K2(3Λg)+H2→K2(3Λg)以外态+H2的猝灭截面为(6.8±2.7)×10-15cm2。  相似文献   

10.
DTO体系分子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DTO分子( 1A1)的氢同位素效应,得到修正的Born-Oppenheimer(B-O)理论下多体展式分析势能函数.用准经典的Monte-Carlo轨迹法研究了D+ TO(0 ,0)和T+ DO(0 ,0)的分子反应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碰撞能量较低时( < 209.2 kJ. mol - 1 ),D+ TO(0 ,0)和T+DO(0,0)反应主要生成O+ DT,并且该反应是无阈能的;有少量的交换反应产物DO (TO)生成,并伴有极少量的络合物产生.碰撞能大于209.2kJ . mol - 1后,逐渐出现分子被完全碰散成D,T ,O 原子的情形.反应 D+TO(0 ,0) →OD + T和 T +DO(0 ,0) →OT + D是无热反应但是有阈能存在.由于D和T原子的同位素效应,置换产物轨线存在非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