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解决光纤在大的模场面积、高的双折射、低的弯曲损耗以及单模传输方面的均衡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高双折射的大模场面积光子晶体光纤.该光纤包层由四圈三角晶格圆形空气孔组成,纤芯由矩形晶格椭圆空气孔组成,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光纤的有效模面积、双折射、泄露损耗、弯曲损耗以及单模传输等特性的影响.数值分析证明,在1.55 μm波长处,通过对光纤参数的调整,可实现4.47×10-4的双折射,377 μm2的有效模面积,0.08 dB·km-1的泄露损耗以及0.156 m的可容许弯曲半径.与此同时,通过对参数的进一步设计,可得到1.3~1.68 μm波长范围内的低泄露损耗单模单偏振光子晶体光纤,有效克服了光纤在偏振串扰、偏振模色散以及偏振相关损耗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均相共沉淀法制备ZBLAN玻璃戴国钧,康俊明,牛枫,张诚善(武汉大学红外线材料研究室,武汉,430072)关键词氟化物玻璃,均相共沉淀,制备中国法分类号TQ171.716ZrF.系氟化物玻璃光纤因其具有极低的理论损耗值(0.01dB/km,2.55p...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多极法优化设计光子晶体光纤结构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挤压和堆积两种方法的优点, 提出了基于挤压-堆积的新型硫系光子晶体光纤制备技术, 利用As2S3硫系玻璃制备了三层孔环结构光子晶体光纤. 通过理论模拟分析得出了该光纤的色散特性和零色散点, 测试了1550nm近红外光纤激光在该光纤中的传输效果和纤芯光斑能量分布, 利用该光斑测试验证了该光纤在近红外的光能传输局部限制能力和光子晶体的光学初步控制现象.  相似文献   

4.
用高纯原料制备了掺镱1%,2%,3%mol的氟锆酸盐玻璃,并研制了有芯皮料的氟锆酸盐光纤预制棒,拉制了光纤,并对它们的吸收谱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它们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机理。  相似文献   

5.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可以看成是电磁波在波导中传播。根据波导理论,电磁波在波导弯曲部份传输时,若曲率小到一定程度,电磁波将成为辐射波,部份光能将逸出波导,造成传输损耗增大。如果把光纤近似地作为薄膜波导处理,则可以求得波导的衰减系数为 α=C_1exp(-C_2R),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FRP)筋弯曲状态下的极限承载力, 开展了不同直径的CFRP筋在不同弯曲半径下抗拉极限承载力研究. 首先, 根据前人的理论公式, 分析CFRP筋直径和弯曲半径对弯曲抗拉强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建立CFRP筋在弯曲状态下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模型; 其次, 利用建立的模型对2种不同直径的CFRP筋在3种不同弯曲半径下的弯曲极限承载力进行测试, 并将测试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最后, 通过CFRP筋弯曲状态下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模型, 对不同直径和弯曲半径的CFRP筋弯曲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在相同弯曲半径下, CFRP筋的弯曲极限强度随其直径的增大而减小; 在相同直径下, CFRP筋的弯曲极限强度随其弯曲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当弯曲半径大于5m时, 直径为10mm和12mm的CFRP筋的张拉效率均超过90%. 本文所建立的理论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可用于预测不同弯曲工况下CFRP筋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测量了ZBLAN玻璃中Pr^3 Yb^3 的吸收光谱和Pr^3 的荧光发射波长,分析了Pr^3 /Yb^3 共掺光纤放大器中的能量转移过程,运用电多极理论和多声子辅助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Pr^3 和Yb^3 之间的能量转移几率,对离子掺杂浓度,泵浦波长对Pr^3 和Yb^3 之间能量转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得到了最佳掺杂浓度和泵浦波长,此时Pr^3 /Yb^3 共掺的光纤放大器具有最大的荧光强度和最高的增益。  相似文献   

8.
FCG-1型光纤几何参数自动测量仪是测量光纤几何参数的专用仪器。可直接应用于光纤几何参数的测量,可测量光纤芯径、包层直径、芯径的不圆度、包层直径的不圆度及芯径和包层直径的同心度等光纤的几何参数。该仪器可以替代同类进口仪器。仪器中的自动测量部份可以移植到英国 M41型等光纤几何参数测量仪上,提高进口仪器的测量速度和扩展其功能。国内尚无财力购买该类仪器的厂家则可以直接应用该  相似文献   

9.
测量了 ZBL AN玻璃中 Pr3 ,Pr3 Yb3 的吸收光谱和 Pr3 的荧光发射波长 .分析了 Pr3 / Yb3 共掺光纤放大器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运用电多极子理论和多声子辅助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 Pr3 和 Yb3 之间的能量转移几率 .对离子掺杂浓度 ,泵浦波长对 Pr3 和 Yb3 之间能量转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得到了最佳掺杂浓度和泵浦波长 .此时 Pr3 / Yb3 共掺的光纤放大器具有最大的荧光强度和最高的增益 .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铒单掺和铒镱共掺的铋酸盐玻璃,对掺Er3+离子后玻璃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测试,分析了Yb2O3浓度对其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并应用McCumber理论计算了Er3+离子的受激发射截面.当Yb3+/Er3+的浓度比例为41时,荧光强度、荧光半高宽(FWHM)和峰值发射截面(σepeak)均达到了峰值,其FWHM和σepeak分别为77nm和1.08×10-20cm2.  相似文献   

11.
提出采用玻璃纤维取代碳纤维用于小型表贴式永磁电机护套的方案, 为此对一款实际生产中额定功率为11kW、额定转速为6000r?min-1的小型表贴式永磁电机转子的保护工艺进行了研究. 基于有限元法, 采用Ansys软件分别对玻璃纤维无纬带和碳纤维2种护套材料进行转子结构强度和温度场仿真. 结果表明, 碳纤维护套的保护效果优于玻璃纤维护套, 但玻璃纤维护套的散热性好于碳纤维护套, 2种护套均能保证测试电机的结构安全. 基于以上结果并考虑材料成本和工艺难易程度, 认为采用玻璃纤维护套性价比更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引入几个较大空气轴,设计了几种全反射光子晶体光纤(toatl internal reflection photonic fiber).运用平面波展开法(plane-wave expansion method)和频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difference frequency—domain method)对它们的约束模式、有效折射率和归一化频率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第一圈填充率(d/A)改变时其约束模式、有效折射率和归一化频率有明显的变化,对设计低损耗光纤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一种新的单根碳纤维电极制作方法、将碳纤维用碳粉导电胶直接粘接在铜导线上,制成供常规分析和活体及微区分析用的新型塑管和玻管电极,步骤简单而省时.作者同时用实验证实了该种碳纤维电极在循环伏安法、计时安培法和溶出伏安法中具有优越的分析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硫氧镁基仿木保温材料的各项性能, 分别研究了相同长度的聚丙烯纤维(PPF)、聚乙烯醇纤维(PVAF)、玻璃纤维(GF)对其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 硫氧镁基仿木保温材料的流动性有所降低; GF对其抗压抗折强度的提高效果最明显, 其中GF掺量为1.0 kg·m-3时早期抗压强度最高, PVAF掺量为0.5 kg·m-3时其早期抗压强度最高; PPF明显提高了硫氧镁基仿木保温材料的耐水性, 其掺量为0.5 kg·m-3时软化系数最大, 而GF掺量在1.0 kg·m-3时, 浸水软化系数稍高于未加纤维的对比试件; 掺加PVAF后硫氧镁基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其中PVAF掺量在1.5 kg·m-3时其导热系数最低. GF和PPF可以明显地降低硫氧镁基仿木保温材料的收缩值, 其中GF降低自收缩效果较好, 而PPF可以明显地降低其干燥收缩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具有谱线窄、反射率高的特性和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级联LPFG)的边沿滤波特性, 设计了一种基于级联LPFG的力传感装置, 将拉力变化转变为FBG反射谱功率的变化. 在理论上分析了实验的可行性, 用光纤光栅刻写系统制作了符合要求的级联LPFG和FBG, 用光谱分析仪对FBG的反射谱进行了监测. 用光纤功率计对FBG的反射功率进行了测量, 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 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24, 装置的灵敏度为1.074μW?N-1. 在拉力为0~0.6N的范围内功率与拉力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测量范围和灵敏度取决于级联LPFG透射谱边沿的斜率. 该装置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6.
香蕉纤维与亚麻、苎麻纤维的特征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试,分析并讨论了香蕉纤维、苎麻纤维及亚麻纤维的形态结构与特征基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3种纤维的表面均有横节竖纹,截面内有裂纹存在,但亚麻截面与其他2种有差异.红外光谱的分析也表明,香蕉纤维与其他2种纤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超细羊毛纤维的形态特征、细度、长度、拉伸力学性能、吸湿性能、密度与保暖性能进行了测定,并与70s细羊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细羊毛与70s细羊毛相比纵向截面形态相近,但鳞片形状有差异,且其细度较细,强力、断裂伸长率、保暖率均高于70S羊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