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与弘扬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而要保护传承珠算,就要让珠算得到应用,改变"珠算只是一个计算工具"的片面认识。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不会用算盘,有些连真正的算盘都没见过。将珠算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珠算(珠算文化、程大位珠算法)"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走进谐趣横生、鲜为人知的——中国珠算之最  相似文献   

3.
珠算是我国的重大发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每个学生都要背着算盘上学,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开始与人们生产、生活渐行渐远。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珠算申遗成功,也推动了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珠算保护和传承进行改革,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珠算、分享珠算发展成果,激发全社会保护和传承的热情,让珠算文化真正惠及一方人民。  相似文献   

4.
<正>珠算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迄今1800多年。2013年底,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过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2007年11月5日英国《独立报》刊登日前评选出101款改变世界的小发明,排在第一位是有近2000年历史的中国算盘;《印度时报》2007年11月19日发表文章,题目是“改变世界的50项发明”,排在第一位也是中国算盘;珠算文化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评审,并由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珠算文化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正证书译文(UNESCO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中国提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已将"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该《名录》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人们对其意义的认知度,从而鼓励文化多样性的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签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证书列入日期2013年12月4日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背景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伴随着珠算的申遗成功。人们对珠算将有全新的认识。当下,珠算通常都以“珠心算”的面貌被人们熟知,也就是按照珠算的算理和模式在脑中打算盘。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和场所,同样肩负着对珠算继承和发展的任务。作为珠心算实验学校。我校在珠心算教学方面做了诸多尝试。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2008年6月14日,由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与中国珠算心算协会联袂申报的“珠算(程大位珠算法、珠算文化)”项目.就已经正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2月23日)各位代表,各位来宾:2013年12月4日下午5时23分(巴库时间,北京时间当日晚9时23分)在里海之滨、美丽的阿塞拜疆首府巴库,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执行主席一锤落定,全场掌声雷动,"中国珠算"通过评审,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委员会的《决议》中指出:"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正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珠算曾经作为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究其历史,珠算与晋商文化有着相依相存的内在联系,珠算成就了一代代晋商,而晋商又将珠算的商用功能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1.
正鱼,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传统简便的计算工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长方方一池塘,鱼儿排成一行行。捞鱼的人儿不用网,捞了半天没出塘。"这是带有"鱼"的算盘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第30项非遗项目。这不仅是珠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里程碑,更是世界对中国珠算的认可。中国珠算申遗成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不少媒体,对珠算进行了积极地宣传和热情地关注。国人也为我们有被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13.
《珠算与珠心算》2013,(6):42-43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讯传遍“珠算宗师”程大位的故乡江淮大地。曾经为中国珠算的“申遗”工作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安徽省珠算协会的全体会员们.心情格外亢奋,祝贺格外诚挚。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珠算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今天,凭借着独有的知识体系,2013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已足足四年过去,珠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进入新时代、出现了新气象、感受到了珠算的新作为。珠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历史文化的积淀特征。宋朝时,珠算已逐渐取代其他计算  相似文献   

15.
2006年5月14日至15日,以“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全体代表,郑重地通过大会主题文件。珠算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中的瑰宝,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珠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珠心算”教学的出现,更是珠算文化的一项创新发展,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要科学总结,与时俱进,摒弃局限,改革创新,认识、保护、继承和弘扬珠算文化,共同克服某种轻视珠算的民族虚无倾向。一、珠算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所作的重大贡献。算盘是一种计算工具,是古代创建的没有存储设备的简…  相似文献   

16.
正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珠算是中华文化瑰宝,已被世界所认可。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在中国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已三年整。该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珠算已进入世界优秀文化之列,此乃是国人之骄傲!珠算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珠算发展成为珠心算,让传统珠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走向世界,得到广泛传播,是历史之必然。算盘作为我国第五大发明,珠算的载体被称为最古老的计算机。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半形象半直观思维状态,特点是好玩、认识事物直观。如果把算盘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外国友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毫不过分。就连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等20多个国家也已经把珠算作为"新文化"引进,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更应该为独创珠算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珠算已于2008年6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国又向联合国申报珠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珠算文化,使之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珠算文化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项目名录",2013年12月"中国珠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了,实在是可喜可贺!基础更稳固了,但是推广传承仍然是任重道远。中美珠心算学会于1996年成立,学会的宗旨开宗明义第一章,即为提倡珠算心算的传播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因此在国际活动上,我们都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