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κ-ε湍流模型方法和叶轮进出口测试结果计算离心叶轮内部流动。计算采用了SIMPLEC方法,对压力修正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为适应可压缩流动计算的需要,利用局部摩擦损失建立了压力与密度的联系。文中给出了两个叶轮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带有涡流发生器的离心压气机内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带有和不带有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 Jet,VGJ)的低速离心压气机叶轮内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涡流发生器不同配置参数对压气机叶轮性能的影响,较为详细地揭示了叶轮内流动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证明了采用涡流发生器实现离心压气机叶轮内部流动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数值计算可以相当准确地模拟出 Eckardt 叶轮总体性能以及流场细节(如流道内子午速度、出口总压,机匣上静压和测量面上二次流的分布),充分表明数值计算能够有效地模拟该叶轮内部实际的流动现象和流场细节,并可以利用数值计算结果来详细地分析该叶轮的流场结构和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三元粘性数值计算被广泛地应用于叶轮机械内部流场分析,本文使用三元N-S方程对这一先进跨音速离心压气机叶轮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一是对这一成功设计进行分析验证。二是使用数值方法进行内部流场细节的模拟掌握其内部粘性流动特点,为今后设计和改进高压比跨音速离心压气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第一部分基于[1]的理论、和[2、3]的解法提出一种离心叶轮内三元流动的改进解法,它含两层迭代计算,内层为一系列任意通流截面上沿非正交流面坐标s_1和s_2方向气动热力学方程组的迭代求解,外层为两个相关流场迭代求解,最终得包括延伸域的叶片通道三元解。解法通用于普通、分流及串列叶片叶轮。 第二部分为计算与实验比较,目的是验证发展中的三元解法,并了解和分析离心叶轮内重要的内部流动现象,即无粘解法的适用范围,流面的翘曲,及通流截面是的二次流谱。  相似文献   

6.
利用激光成像速度仪(PIV)测量了旋转离心叶轮内部的非定常流场,获得了旋转离心叶轮内部相对速度的非定常流场分布。详细分析了叶轮内部非定常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旋转离心叶轮内部的流动是非定常,在叶轮出口处,叶片的吸力面与轮盖的夹角区存在一个低速区,并观察到了明显的射流/尾迹结构。射流区和尾流区的大小和范围在沿盘盖方向和跨叶片方向上是不同的。射流区和尾流区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提出的使用两类流面迭代求解叶轮机械三元流动正反问题的方法,已成为内流数值计算的一个基本方法。随着计算机速度的提高、内存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三元直接解投入了使用。但是两类流面迭代求解仍然是叶轮机械内流计算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用双焦点激光测速仪测量叶轮机械槽道内部流场时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及其随机误差的计算方法. 由此可以直接获得与激光束方向相垂直平面内的二维速度矢量的大小、方向及紊流度.从而为叶轮机械的三元流动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叶轮出口流场的特性反映了叶轮内部流动状况,对研究叶轮内部流动机理十分重要。轴流叶轮内的流动,由于粘性的影响,气体在环壁区域呈现为顶端间隙泄漏、环壁边界层、二次流以及壁面失速等复杂的流动现象。对于不同场合用的轴流机械,即使在设计工况下,这些流动现象的表现和干涉程度也不相同,因此适用于任意设计条件下环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自从叶轮机械基于两类流面迭代的三元流动通用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在对叶轮机械的各种气动命题的求解方面已作大量工作,并得到令人满意的计算结果。但在流动工质的物性对流动的影响方面开展工作尚少,尤其在变分有限元计算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变分有限元的计算需要构造一套对各种流动工质普遍适用的变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1—3]提出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的理论、方程和座标系分析了S_1流面跨声流场,并发展了一种快速隐式算法.在这一算法中,将外流计算中最近发展成熟的近似分解因式方法,在对其人工密度的处理进行了某些修正之后,首次引入到叶轮机械内部跨声流场的数值计算中。对一些叶栅计算的结果表明:本方法收敛迅速、稳定,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离心泵叶轮设计时宜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叶轮叶片通道中三元流动参数分布,据之进行选型.故需对叶轮叶片通道三元流动参数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在吴仲华教授两类流面理论基础上,准正交面法可以用微型计算机以较少的计算时间求得三元流场数值解,并巳用于很多离心压气机叶轮设计选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离心压气机叶轮内部流动的数值研究:分流叶片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一台单级压比为4/1的离心压气机叶轮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的研究。计算方法基于Jameson格式,湍流模型选择Baldwin-Lomax模型。计算结果为分析叶轮流道内二次流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详细的流动结构。通过对不同通流截面速度分布的比较,发现分流叶片可以延缓横向二次流的发展,降低叶片吸力面扩压程度,减小叶轮出口尾迹的强度与范围,对提高叶轮效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S_1/S_2全三元送代计算和三元N-S方程解两种方法对含有分流叶片的Eckard离心叶轮内部三元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与激光测量值进行了比较。侧重分析了叶轮内部分离流动和射流尾迹区的形成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切线泵整机多相位定常流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对一单级切线泵在设计工况进行了多相位定常流动数值模拟,分析了由于叶轮与蜗壳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的泵的扬程、叶轮流道内的质量流量、速度场、压力场的变化规律。计算表明,切线泵内流场非常复杂,整机多相位定常流动数值模拟的结果实际上是泵内流场非定常特性在定常计算中的反映,其内部流动呈周期性变化,叶轮流道在不同的位置流动情况差别很大。本次计算为进一步提高切线泵性能、减少水力损失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泵行业中,对离心泵和混流泵叶轮一般均采用一元理论设计方法,对轴流泵叶轮一般采用奇点法、升力法设计。对于高n_s的混流泵叶轮其流道形状及内部流动情况应当说更接近于轴流泵,但未见到用奇点法设计的先例,因此本文介绍的混流泵叶轮奇点法设计是一有意义的探索,当然也有待实践检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叶轮机械内的三元流动解法——“流面坐标”迭代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吴仲华教授最早提出的两类流面交叉求解三元流动的理论出发,本文给出一种任意通流截面上的“流面坐标”迭代法,采用适合各类叶轮机械的两组非正交流面坐标,以及沿这两组坐标方向速度梯度方程的迭代求解,得到了叶轮机械内部的完全三元流场。 计算实例给出了均为扭曲的两类流面形状,并与普通的二元流面解进行了比较,在一个试验过的离心压气机叶轮的计算中还与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8.
旋转离心叶轮与叶片扩压器间耦合流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离心压气机内部动静部件耦合的非定常流场为研究对象,本文提出了动静耦合统一正命题型式,采用κ-ε紊流模型、同步计算动静耦合流场的方法,分别对下同流量工况下离心叶轮与叶片扩压器内部非定常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激光多普勒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在设计工况下,离心叶轮与叶片扩压器相互匹配较好,而在非设计工况下,流道内流动趋向恶化。说明计算结果是有一定的可信度;计算结果同时说明,只有采用非定常算法,才有可能较好地描述动静部件耦合的流场。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对叶栅端壁边界层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只有当Mellor和Wood引入了叶片力亏损这一重要概念,并根据端壁二次流动损失与壁面附近叶片力亏损密切相关的事实,建立了二者间的关系以后,才使端壁边界层计算与叶轮机械效率联系起来.然而Mellor和Wood的方法只能与径向平衡计算相匹配,而不能与S_2流面计算相匹配,并且不易于求解流道内部的边界层参数.为了把两类相对流面理论用于叶轮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商业软件NUMECA对某离心压气机叶轮进行r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证明数值模拟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叶轮整体性能以及内部流动状况.但是,数值计算无法准确模拟近失速工况,并且会夸大低速区的尺度,在模拟大流量点时会产生较大误差.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本文用到的离心叶轮内部有明显的低速区形成,低速区会对叶轮整体性能产生很大影响.另外,本文中也就顶部间隙泄漏流对轮缘低速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对本叶轮来讲,由于叶片数较少,二次流动现象明显,适度的顶部间隙产生的泄漏流能够有效抑制低速区的强度,使得效率反而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