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2年7月,全球物理学家都因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能发现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种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而雀跃不已。  相似文献   

2.
 1 春蚕——居里夫人“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而同类……。”2 卒子——于敏“研究氢弹原理的,是一批科学工作者.参加设计、实验的人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11日,国际主流媒体都争相报导一则物理新闻——座落于瑞士日内瓦近郊的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Research,CERN)于前一天成功地启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  相似文献   

4.
董磊 《中国光学》2015,8(6):1020-1026
本文归纳了基于分波前干涉原理的具有代表性的干涉测量方法——杨氏双孔干涉法、逆波前杨氏干涉法和非冗余孔径阵列干涉测量法,以及基于分振幅干涉原理的干涉测量方法——自参考干涉测量法;介绍了各种测量方法的工作原理、实验配置;比较了4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并给出每种方法的最佳应用领域。本文结论可为根据对空间相干性测量的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提供初步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南京大学,有一个为世人称颂的物理系,她已经度过了70春秋,在育祖国英才、创一流成果两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6.
 “结构决定功能”——生物体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和细胞内有着特定结构并承担着各自特有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未来的粒子物理学史上会提到:1998年和2015年在中微子物理的发展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的完善上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两个年份——1998年,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实验(Super-Kamioka Neutrino Detection Experiment,简称Super-Kamiokande,也简称Super-K)的物理学家们在大气中微子数据中发现了大气中微子振荡毋庸置疑的直接证据;2015年,Super-K这个意义深远的发现让日本东京大学的梶田隆章(T.Kajita)教授同SNO实验的前发言人加拿大皇后大学的麦克唐纳(A.McDonald)教授一起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8.
 听起来似乎异想天开, 但却是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多少个水分子能够组成最小的冰晶呢? 因为晶体是由三维重复排列的分子组成,所以不是结合在一起的小团分子都能称为晶体?  相似文献   

9.
夸克30年     
 1964年盖尔曼和兹韦格提议称物质结构的最小微粒为夸克,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再往前追溯10年,1954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原子核和介子物理的国际会议上,盖尔曼和派斯的报告中提出在强相互作用中缔合产生的新粒子是一种带有奇异量子数的粒子,从1954到1964年大量新粒子和共振态的发现导至了盖尔曼和兹韦格提出物质结构的三种最小组成子——上夸克u、下夸克d和奇异夸克S。 在夸克一词提议10年后,1974年丁肇中和里克特发现了粲夸克c,1977年又发现了一种新夸克,称为底夸克b,是费米实验室的莱德曼实验组发现的。1994年4月26日费米实验室的CDF实验组宣布存在顶夸克t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大家一般都将摩斯(SamuelMorse)和颠覆长程通讯的电报发明联想在一起,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一个伦敦的干酪商人──罗讷兹爵士(Sir Francis Ronalds)——转行成业余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创造出他自己的电报版本。  相似文献   

11.
常山  吴波  桑志文  程立斌 《应用光学》2011,32(2):245-249
 基于衍射成像理论,用洛默尔函数得到仅有场曲的像点的光强分布积分式,进而得到像面对高斯面的偏离误差——场曲的解析式,结合模拟实验,探讨了无像散场曲和无像散像点的光强分布,分析它的三维形态图、斯特列尔比、逆滤波场曲校正等,所得结果有利于衍射成像理论与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虽然夸克只不过是标准模型粒子家族中的一支,但其中粲夸克的发现却开启了一系列的突破,被称为“十一月革命”——它几乎同时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所领导的两组不同团队,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两台不同的加速器上发现。  相似文献   

13.
李世超  甘远  王靖珲  冉柯静  温锦生 《物理学报》2015,64(9):97503-097503
本文对本研究组主要的研究领域——利用中子散射研究铁基超导体系Fe1+yTe1-xSex中磁性与超导的相互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Fe1+yTe1-xSex具有和其他铁基、铜基超导体相似的相图——母相Fe1+yTe是反铁磁体, 随着Se掺杂的增加, 母相的反铁磁序受到抑制, 随后在x~30%处体超导出现, 在x~50%处达到最佳掺杂, 此时超导转变温度Tc~ 15 K, 达到整个体系在常压下的Tc最大值. 它们的相图又存在着差别: 在相图末端, 即当Se掺杂达100%时, Fe1+ySe 仍然超导, Tc~8 K. 该体系母相磁有序的面内波矢大致为(0.5,0) (采用每个原胞含2个铁原子的四方结构), 随着Se含量的增加, 在超导逐渐发展的同时, 磁激发谱的谱重被逐渐转移到波矢为(0.5,0.5) 处. (0.5,0.5) 处在温度低于Tc 时出现中子-自旋共振峰. 施加外磁场后, 超导受到抑制, 该共振峰也被压制. 从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以下的结论: 在这个体系中磁性和超导紧密耦合在一起——(0.5,0) 处的静态磁有序与超导互相竞争, (0.5,0.5) 附近的自旋激发则可能对超导电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还将简要讨论磁性的来源和3d 过渡金属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4.
何超  张旭  刘智  成步文 《物理学报》2015,64(20):206102-206102
Si基光互连具有高速度、高带宽、低功耗、可集成等特点, 有望解决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在日益提高时电互连带来的问题. 在Si基光互连的关键器件中, 除了Si基光源尚未得到解决, 其他器件都已经实现, 因此Si基可集成高效光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同为IV族元素的Ge 和GeSn因其与Si的可集成性及其独特的能带结构有望成为Si基光电集成回路中的光源. 虽然Ge是间接带隙材料, 但通过引入张应变、n型重掺杂, 或者引入Sn形成GeSn合金等能带工程手段来提高发光效率. 近年来, Si 基IV族发光材料和发光器件有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就Si基Ge, GeSn材料发光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节点——应变工程、掺杂技术、理论模型和器件研究——回顾了近几年国际和国内的研究进展, 并展望了Si基IV族激光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这“近”当然是天文学意义上的“近”:水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离太阳的距离分别约为4600 万千米和7000 万千米。水星不仅离太阳近,离地球也不远,最近和最远距离分别约为7700 万千米和2.2 亿千米,以最近距离而论是离地球第三近的行星(仅次于金星和火星)。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处理HL-2A汤姆逊散射原始实验数据的新方法——最大似然法。该方法用数理统计的手段,通过使理论推导出的数据与实际采集到的散射数据最大可能的一致,得到了较准确的等离子体电子温度Te和密度ne。将计算所得的结果与现在汤姆逊散射系统所用的比值法得到的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适用性,并能够克服比值法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YmSi@Al12 (m=1—3)团簇及其贮氢性质. 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尺度范围内, 钇原子未在Si@Al12团簇上团聚; 每个钇原子按18电子规则吸附氢分子, 其中Y3Si@Al12团簇可以吸附16个完整氢分子, 贮氢质量分数为5.0 %, 平均吸附能处于0.324—0.527 eV之间, 较为理想的吸附能说明在室温条件下吸氢和脱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红外波段复合消色差1/4波片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春红  朱化凤  宋连科 《应用光学》2011,32(6):1222-1226
 在三元复合式消色差波片设计的基础上,对拓宽消色差范围的重要因素——单波片延迟量和复合角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测试,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利用石英晶体设计了适用于红外光通信波段的复合消色差波片。理论和实验均表明:通过调整单波片延迟量或改变复合角度可使该波片在中心波长为1 400 nm的900 nm~1 800 nm波长范围内最大延迟偏差≤5%,而在光通信波段(1 200 nm~1 600 nm)该复合波片的最大延迟偏差只有3.2%。  相似文献   

19.
 提出分离式水面探测器与其载体——水下运载器在动态基准条件下的空间间接定位算法。通过对解脱点处的大地直角坐标系、水下运载器坐标系、分离式水面探测器坐标系间的平移、旋转变换,及基于直线加速度计的二次积分位移矢量运算,推导出水下运载器与分离式水面探测器在动态基准下空间间接定位算法的数学解析模型。仿真表明:该模型能真实反映分离后的水下运载器在分离式水面探测器位置处大地直角坐标系中的空间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20.
银河     
 银河,它自古至今照耀在人类的夜空中亘古不变,常常成为文人骚客赞美自然之壮美和恢弘的载体。在人类文明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银河几乎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全部宇宙!这一切的改变是从1920年那一场著名的大辩论开始的。4月26日,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松自然历史博物馆,沙普利(Harlow Shapley)和柯蒂斯(Heber Curtis)展开了一场世纪大辩论。两位天文学家引经据典,沙普利试图证明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而柯蒂斯则阐述岛宇宙的观点认为银河系仅仅是宇宙中的一座孤岛。大辩论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一锤定音则是在4年之后,哈勃(Edwin Hubble)用干净利落的观测事实证明了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远远大于银河系的尺寸。从此,银河回归了其本来面目——茫茫宇宙中一块小小的星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