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普通肉食螨对腐食酪螨捕食效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普通肉食螨不同螨态对腐食酪螨在五个恒温状态下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普通肉食螨不同螨态对腐食酪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其中雌成螨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雄螨、幼若螨;在猎物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捕食螨自身密度对捕食率有干扰作用,密度升高,捕食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5个恒定温度(16℃、20℃、24℃、28℃和32℃)条件下,研究了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雌成螨对桔全爪螨不同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各温度处理设置范围内,尼氏真绥螨雌成螨对桔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在相同温度下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尼氏真绥螨雌成螨的功能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在16℃~32℃范围内,尼氏真绥螨对卵的瞬间攻击率最低,最高的是若螨;对幼螨的处理时间最短,最长的是卵;对幼螨的理论捕食量最大。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尼氏真绥螨雌成螨对桔全爪螨各螨态的控制能力(a/Th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8℃时达到峰值。另外,尼氏真绥螨对各螨态的桔全爪螨的取食具有选择性,桔全爪螨的幼若螨是尼氏真绥螨的嗜好虫态。  相似文献   

3.
东方钝绥螨对柑桔全爪螨捕食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方钝绥螨在5种温度、7种初始猎物密度条件下对柑桔全爪螨捕食效应的实验研究,提示在16-28℃温度范围内,东方钝绥螨对柑桔全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数学模型及最大捕食量显示温度对东方钝绥螨的最大捕食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在5个恒温(16、20、24、28和32℃),85%RH实验条件对朱砂叶螨的捕食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实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有较强的捕食能力;不同温度下的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捕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8℃其捕食量最高,处理时间也最短。但不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有一定的差异,随着温度的升高,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控制能力(a′/Th值)逐渐增大,28℃、32℃时的a′/Th值明显高于其它温度。  相似文献   

5.
腐食酪螨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以玻片压片和用改良的石碳酸品红染色显示,腐食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染色体的数目和核型n=7,2n=14,染色体为单着丝粒,在成螨的交配期,即形成染色体有丝分裂中的期相时期是制作腐食酪螨染色体玻片的最佳螨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在江西省南昌市从马铃薯内采得粉螨科Acaridae食酪螨属Tyrophagus一新种拟长食酪螨Tyrophagus mimlongior sp.nov。  相似文献   

7.
<正>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隶属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中的一个大科,全世界已知800种以上。植绥螨在植物上常同植食性害螨生活在一起,能捕食叶螨、瘿螨、跗线螨和介壳虫等,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近年来,我国广东、四川和江西等省繁殖利用钝绥螨Am-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现有的标本和资料,对贮藏食物内的粉螨科,嗜甜螨科,嗜渣螨科,果螨科,薄口螨科,麦食螨科各属的受精囊进行了研究,受精囊形状的差别可作为区分各属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制趋光性装置研究了3种蚌螨趋光性,结果表明Y纹蚌螨 (Unionicola ypsilophora)、弯弓蚌螨(U.arcuata) 和簇刺蚌螨 (U.penicillatus) 的趋光性与光强以及光色有关.在不同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在1 300,1 000,400和100 Lux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差异极显著 (P<0.01);在700 Lux光强下差异显著 (P<0.05).Y纹蚌螨随着光强增加,趋光指数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簇刺蚌螨在光强度为1 000 Lux时趋光指数达到最大;弯弓蚌螨只有在光强度为700 Lux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它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弯弓蚌螨在3种颜色的光照下均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对红光的趋光性反应较黄、蓝光更敏感;簇刺蚌螨只有在黄光条件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蓝光和红光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并且在红光条件下负趋光性行为相当显著;Y纹蚌螨在红光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黄光和蓝光条件下表现为负趋光性.由此可见,不同的蚌螨种类对不同光色也具有不同趋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普通肉食螨在16~32℃温度范围内,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在适宜温区范围内,Logistic模型能较客观地反映普通肉食螨各螨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采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得出普通肉食螨各螨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16~24℃之间,从卵发育到成螨的世代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在24~32℃之间,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存活率在24℃最高,为81.3%,在32℃时最低,为17.1%。  相似文献   

11.
将自卫机制加入OOP成为AOP以提高CORBA中软件的强健性和防卫能力,在CORBA这个异构环境中,一个对象申请服务之后就需等待,如果应答迟迟不到则有可能永远等待下去,为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在客户和服务方的行为中加入超时机制(timeout mecha-nism)并采用利己或利他策略,使得对象可独立地根据当前环境和时间决定下一步骤,将这种在协作者失败的情况下仍能生存的对象称为自卫智能体,加入白卫智能体的CORBA称为CORBA~( ),由于智能体可在任何条件下生存,CORBA~( )可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能实现CORBA~( )中软件构成的强健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Dirichlet级数∑∞n=1 ane-λns所确定的函数f(s)在水平直线上级数的(p,q)(R)级和(p,q)(R)型,得出在某些"缺项"的条件下,Dirichlet级数∑∞n=1ane-λns所确定的整函数f(s)在水平直线上的(p,q)(R)级和(p,q)(R)型等于其在全平面上的(p,q)(R)级和(p,q)(R)型.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在式二(1,4-二噻英)四(甲硫基)四氮杂卟啉cis-H2Pz(dtn)2(mt)4,经由元素分析,质谱、^1HNMR等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并以它为原料合成了金属配合物cis-CuPz(dtn)2(mt)4和cis-ZnPz(dtn)2(mt)4。测量了三者的UV-Vis和IR吸收光谱,辅以SCF-MO理论PM3和ZINDO/S方法的量子化学计算,从理论上简要分析了化合物的极性和光谱。  相似文献   

14.
用从头计算方法计算了FC(O)SSC(O)F和ClC(0)SSC(O)Cl分子的结构、势能分布及振动谱。结果表明:FC(O)SSC(O)F具有两种稳定构型(Ⅰ和Ⅱ)。在气相中构型Ⅰ最稳定,具有C_2点群对称性,构型Ⅱ属于C_1点群;ClC(O)SSC(O)Cl仅仅具有一种稳定构型,属于C_2点群。利用势能分布及同位素替代方法确定了振动归属,计算得到的振动频率结果和实验很好地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国新疆阿尔泰山脉藓类植物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西部地区新记录种小孔筛齿藓(Coscinod oncr ibrosus(H edw.)Spruce)这个新记录属和种的发现丰富了中国西北地区和新疆藓类植物的研究资料.在论文中讨论了该种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Y_(0.9)Eu_(0.1)Ba_2Cu_3O_(7-y)样品Jc(H)关系以及磁通蠕动行为的系统研究,发现:当T>40K时,其Jc值随磁场的增大呈现非单调变化.作者认为,Jc(H)的这种非单调性起源于集体磁通蠕动的维度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六种管巢蛛记述(蜘蛛目:管巢蛛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我国管巢蛛6种,即白马管巢蛛Clubiona baimaensis sp. nov.、朝鲜管巢蛛C. corena Paik 金氏管巢蛛C. kimyongkii Paik、琴形管巢蛛C. lyriformis sp. nov.、臼齿管巢蛛C. moralis sp. nov.和江原管巢蛛C. wolchongsensis Paik。其中3种为新种,3种为我国新纪录。文中并提出,乌苏里管巢蛛C. ussurica Michailov(♀)可能与金氏管巢蛛(♂)为同种,因而乌苏里管巢蛛的拉丁字名应为后一种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在新疆发现的蝗虫二新种。新种荒漠蚍蝗Eremippus barbarus sp. nov.,近似于Eremippus apacus Mistsh.及E. foveolatus Mistsht,主要区别为雄性触角中段一节较细,其长为宽的1.9倍;两性前翅较短,其顶端到达后足股节膝部(雄性)或后足2/3处(雌性);又以雄性肛上板顶端较钝区别于E. apacus,以雄性头侧窝较宽(长为宽的1.9倍)区别于E. foveolatus.新种Sphingonotus striatus sp. nov. 近似于盐池束颈蝗sphingonotus yenchihensis cheng et Chiu,主要区别为雄性复眼较长,其长为眼下沟长的2倍;两性后足股节较细长。其长为宽的5倍(雄)或4.4倍(雌);两性自头顶到前胸背板后缘具一宽的黑褐色中央纵纹;前翅无暗色横带纹,后足胫节无明显的暗色环。  相似文献   

19.
对采自南昌近郊池塘折叠萝卜螺一种群的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就其贝壳的形态和其它种群作了比较,测量了210个折叠萝卜螺的壳高(H),壳宽(W)和体重(T),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分别表示为:T=0.0009H^2.632,T=0.0047W^1.8915,W=0.6899H-0.3437,在野外,折叠萝上课累在南昌地区从2-6月都能产卵,其中3-4月达高峰期,在室内3,5,6月为产卵高峰,4月几乎不产卵,折叠萝卜卵的孵化率很高,平均孵化率为95.66%,最高达100%,最低也有89.5%,幼螺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