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Nd—Al双金属活性体的活性部位及其对共轭双烯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活性体对共轭双烯烃的溶液聚合.结果表明,适宜的振荡时间有利于提高活性体的催比活性;通过外加AlEt3,验证了聚合体系的纯度和活性体的稳定性,溶剂类型对活性体催比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影响较大,活性次序为甲苯≥环己烷>正己烷;对产物[η]的影响则相反:甲苯《环己烷<正己烷.不同单体的定向聚合性能有差别,聚丁二烯的顺1,4含量较低,且易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活性体对共轭双烯烃的溶液聚合。结果表明,适宜的振荡时间有利于提高活性体的催化活性;通过外加A1Et3,验证了聚合体系的纯度和活性体的稳定性。溶剂类型对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影响较大,活性次序为甲苯≥环己烷>正己烷;对产物[η》的影响则相反:甲苯<<环己烷<正己烷。不同单体的定向聚合性能有差别,聚丁二烯的顺1,4含量较低,且易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从均相稀土催化剂中分离出有聚合活性的Nd-Al双金属配合物的基础上,利用该配合物可单独引发丁二烯聚合的特点,较详细地研究了活性体浓度,外加烷基铝浓度,单体浓度以及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聚合产物分子量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确认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即分子量越高,顺式含量也越高;反之,分子量越低,顺式含量也越低。对此,本文提出了增长链对聚合过程起反作用的观点,从聚合机理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Nd—Al双金属活性体的组成及其对共轭双烯烃的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涛  逢束芬 《应用化学》1991,8(5):66-68
稀土Ziegler-Natta催化剂活性体对双烯烃配位聚合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作者曾从NdCl_3·3P_(350)~(**)-Al(i-Bu)_3体系分离出Nd-Al双金属活性体。本文从NdCl_3·3P_(350)-HAl(i-Bu)_2和Al(C_2H_5)_3反应体系中分离出一系列Nd-Al双金属活性体,用元素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些活性体的组成,并综合考察了在无助催化剂AlR_3存在下从不同烷基铝获得的活性体本身对共轭双烯烃的定向聚合能力。 单体、溶剂、HAl(i-Bu)_2、Al(C_2H_5)_5及活性体的合成,聚合方法,聚合物表征均按文献[4]。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由(NdCl3+FeCl3)·nphen-HAl(i-Bu)2催化体系引发异戊二烯聚合的结果。在适当Nd/Pe比下,该体系对异戊二烯聚合的活性可超过单一钕或铁催化剂的活性,同时随催化剂中钕和铁含量的不同,所得产物的微观结构变化很大,当体系中钕含量由100%→0时,产物的顺-1,4结构含量由94.4%→22.1%,而3,4结构含量由5.6%→77.9%。Al/M(N=Nd+Fe)比、单体浓度和聚合温度不仅对聚合活性有影响,对产物的微观结构影响也较大。事实表明,该聚合体系中存在着两种过渡金属(Nd和Fe)活性中心,它们按各自的机理进行异戊二烯的聚合。  相似文献   

7.
Nd—Al双金属活性体对异戊二烯的溶液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涛  逄束芬 《分子催化》1992,6(1):72-75
近年来,对于稀土Ziegler-Natta催化剂活性体的研究比较活跃。使用催化剂活性体可以消除剩余烷基铝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比以前所用的多组分混合物的催化体系更客观地反映出聚合过程。我们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从体系中分离出Nd-Al双金属活性体,并用于引发异戊二烯溶液聚合,探讨不同聚合条件下异戊二烯溶液聚合的规律,以利于对稀土催化聚合反应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8.
9.
活性自由基聚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有效的高分子设计手段.代表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技术包括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NM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或通过黄原酸酯交换法设计大分子(MADIX).这些技术已成功应用到多数共轭单体上,但对非共轭单体的聚合控制还不太成功.本文总结了几类适合非共轭单体的活性自由基(共)聚合方法,主要有RAFT/MADIX体系,某些ATRP体系,碘退化转移体系及近年新出现的有机碲调控自由基聚合(TERP)和有机锑调控自由基聚合(SBRP)体系,其中,TERP和SBRP的独特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范赤  应圣康  刘青 《高分子学报》2000,44(4):486-488
自从发现烷氧基钾(ROK)/烷基锂(RLi)双金属引发体系对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具有高效竟聚率调节作用以来[1],相关的机理研究一直十分活跃[2~6].在这类双金属引发体系中,由于含有K、Li两种反离子,因此可能存在钾活性种(PK)和锂活性种(PLi)的交互缔合体.但迄今有关不同反离子活性种形成交互缔合体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工作利用2甲基2己醇钾对苯乙烯均聚反应速度具有较大影响这一特性,对低K/Li情况下可溶性醇钾/nBuLi双金属引发体系苯乙烯均聚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交互缔合体为基础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求得了PK的增…  相似文献   

11.
以Nd-Al双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考察了丁二烯和异戊二烯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得到稳态聚合速率方程为Rp=k〔M〕〔Nd〕^n(n=1);丁二烯比异戊二烯有更大的表观增长速率常数k,这些与聚合体系中是否存在过量的烷基铝无关。对多组分稀土催化剂作用下异戊二烯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中出现较高n值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钕-铝双金属配合物催化异戊二烯聚合的原位环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化聚异戊二烯 (CPIP)具有优良的光敏性、较好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 ,在光刻胶、胶粘剂、橡胶改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2 ] .CPIP可按阳离子机理经单体环聚或聚合物环化两种方法合成 .我们 [3]最近提出一种直接从单体出发在稀土催化聚合过程中引入烯丙基氯原位合成 CPIP的方法 .本文在此基础上 ,以三异丙氧基钕 -三乙基铝 -一氯二乙基铝均相体系中分离出的钕 -铝双金属配合物作为单组分催化剂 ,简化聚合体系 ,以便直观地考察氯化物、烷基铝等的作用 ,揭示稀土催化 IP聚合原位环化反应的过程 .1 实验部分   CPIP的合成参见文献 […  相似文献   

13.
合成聚苯胺/碳化钨复合材料及聚合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惠  郭忠诚 《高分子学报》2010,(10):1180-1185
采用在原位聚合苯胺的反应介质中分散碳化钨(WC)的方法制备了掺杂聚苯胺/碳化钨(PANI/WC)复合物,并研究了苯胺在WC表面的聚合机理.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衍射(XRD)对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苯胺的聚合倾向于在WC颗粒表面进行,形成了PANI包覆WC的复合材料;WC粒子与PANI大分子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并且复合前后WC的晶型并未发生变化,WC的存在导致红外光谱有明显的蓝移现象,复合后在3446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变得很弱;在拉曼光谱中,代表醌环C N键的伸缩振动峰红移了9 cm-1,并且强度也有很大程度提高.说明PANI与WC之间有化学键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化学键作用发生在C N键的N原子上.聚合反应优先在WC粒子表面进行,生成PANI包覆结构,并提出了PANI/WC复合物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Nd(P507)3-Al(i-BU)3聚合体系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聚合.发现介质对聚合反应速率影响甚大.在石油醚中聚合反应速率与单体(MMA、BMA)、钕盐的浓度分别呈一级关系.MMA.BMA聚合的表现活化能分别为33kJ.mol-1和24kJ.mol-1.PMMA的间同含量达70%左右.聚合反应属配位自由基机理.  相似文献   

15.
稀土化合物和烷基铝反应的研究,不仅对揭示f轨道的本质且对阐明稀土配位催化聚合烯烃的催化剂结构都有重要意义。Grcco等曾报道C_8H_8Ce(μ-O-i-C_3H_7)_2Al(C_2H_5)_2配合物,但尚未见晶体结构数据。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Y-Al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培养晶体的方法。用四圆衍射仪确定了它的晶体结构,并用~1H NMR、ESCA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中钇的价态。  相似文献   

16.
环状三过氧烷引发剂热分解和引发苯乙烯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 MS) ,分析新型环状三过氧基团引发剂 (3,6 ,9 triethyl 3,6 ,9 trimethyl 1,4 ,7 triperoxonane ,简称TETMTPA)在乙苯和苯中的分解产物 .根据产物的分子结构 ,提出了涉及氧氧、碳碳和碳氧断键的分解机理 ;考察该引发剂引发苯乙烯本体聚合的速率和分子量 ,并与单过氧基团的过氧化二特丁基引发和热引发进行比较 ,发现用TETMTPA可以使分子量增加 ,对形成高分子量聚苯乙烯的原因作了解释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和核磁共振仪 (NMR)聚合产物进行分析 ,验证了所提出的TETMTPA引发机理  相似文献   

17.
The number of active centers (C_p)-t and k_p-t profiles of Solvay type TiCl_3 - AlR_3 (R=C_2H_5, i-C_4H_9) or Stauffer AA TiCl_3-Al (C_2H_5)_3 catalyzed 1-octene polymeriz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an acetyl chloride quenching method as well as kinetic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tudied systems k_p decreases when C_p increases,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types of different active centers. The C_(p~(-t)) plots of the Solvay TiCl_3-AlR_3 systems show the presence of both stable active centers and unstable centers which decay in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The phenomena are explained based on a model of active center plurality. The increases of C_p in the induction period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The kinetics of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acrylate (M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benzyltributylammonium chloride (BTBAC) as phase transfer catalyst and potassium peroxydisulfate as initiator at aconstant temperature, 60°C, in an inert atmosphere under unstirred condition.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s of the monomer, initiator and the catalyst on polymerization was discussed and a mechanism of polymerization has been proposed. The order with respect to the monomer, initiator, and phase transfer catalyst was found to be 2, 0.5, and 0.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