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通报曾先后接到薛明同志对1954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几何課堂教学計划(譯本)”書中第51課的一个題,以及刘进修同志对該書第63課一个题的补充意見.由于这兩题是教科書中同一阶段的問題,因此我們便把它併在一起發表,以供讀者尤其是教师同志們在讲这一阶段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編譯的初級中學教科書“平面幾何”中,§101舉了一個四边形的作图题,§102最末附問一個撞台球的問題。這兩題在劉薰宇編的初級中學課本“平面幾何”中,後者列為習題二九的第20題,前者作為§140的例2.前者在兩书中都僅有解法而無討論,後者在本通報1953年5月號“數學问题及解答欄”中(第27題)亦僅有解法而無討論。關於它們應如何討論,屢有讀者來函詢問,今筆者承編者同志的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中学數学教学大綱(修訂草案)編寫的初級中学課本平面幾何和高級中学課本平面幾何,从今年秋季開始,已在全國各地使用,筆者曾参加这兩本書的編寫工作,現在把筆者个人的一些体会以及对某些問題的看法,找出來供使用这兩本書的教師們参考,並和關心新課本的同志們共同商榷。一中学數学教學大綱(修訂草案)中指出,“幾何教学的目的,在於系統地研究平面上和空間物体圖形的性質,並且利用这些性質去解决計算題和作圖題;在於發展学生的邏輯的思維和对於空間的想像力;並且使他們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識去解决实际問題,進行实地测量,测定各种建築物  相似文献   

4.
我們知道,經常遇到的近似計算題,一般可分两类:(一)知道了施行計算的近似值的精确度,要决定計算結果的精确度,(二)恰好与(一)相反,已知計算結果需要有的精确度,而要决定施行計算的近似值应取的精确度——有預先给定精确度的計算。在現行教科书第六章內,有大量的属于第(二)类的近似計算问題,而課本上却沒有必要的讲解与提示:而又不为教师所注意,也有很多学生在解这类問題时产生錯誤。因此,我想就課本內的一些关于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近似计算問題加以說明,引起教师对这一段教材的注意,又可供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考。下面就对这些問題加以探討,希望同志們多加批評指导。一、目前的中学数学課程中还沒有系統地讲近似計算的理論知識,因此,我們尽量使演算过程直观,形象,避免过多的理論叙述,由于在課本內的問題均是有  相似文献   

5.
初中算术課本中习題十一第11題(1.甲数比乙数少37.5%,乙数此甲数多百分之几? 2。甲数比乙数多150%,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一般多不易使学生理解而正确地解出。笔者仅就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一点經驗,将这題的教学方法写在下面,供同志們参考、指正。由于学生对整数的大小比較的問題异常熟习,以至容易把它用在这个习題上的原故,在教学时先将这題緩讀一遍并突出“多”,“少”二字,以引起学生对这題的自觉地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波·恩·申比廖夫与伊·特·奥奇洛德尼柯夫教授所著教育学中談到:“除了教師的口头講述以外,教科書是学生取得知識和掌握一定系統的技能和技巧的主要來源。如果沒有教科書,課堂教学就不会有多大的效果,而家庭独立作業也幾乎沒有办法進行”(139-140頁)由此可知教科書在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而通过上一学年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初中平面幾何課本的試用,更使我們体会到一本好的教科書將会給教師和学生帶來許多的方便,成为教師和学生工作中的主要指南。下面就把我們一些粗淺的体会寫出來,供同志們参考,如有不妥当的地方請給予批評和指正。 (一)由於新編初中平面幾何課本是根据中学數学教学大綱(修訂草案)和苏联教材所編寫的,所以不論在章節的編排方面以及对各种問題的講解方面,都有它本身的嚴格的科学系統性。  相似文献   

7.
高級中学課本平面解析几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63年第一版)中适当地介紹了解析几何在各方面的应用。本文仅就涉及到天文方面的某些問題,稍作說明,供正在鉆研这一課本的同志們参考。 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課本在总复习題的第17題中提出地球的子午綫是一个椭圆,压縮率α=1/300。这个問題是这样的:我們設想把占地球表面3/4的海平面延伸和穿过大陆,就得到所謂“大地水准面”。这个大地水准面“第一次近似”于一个圓球面,在这个圓球面上通过南北两极的大圓称为子午綫。当月蝕現象发生时,就能看到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始終为圓弧形,这就証明了只有地球近似于圓球形物体,其影子才能为圓弧形。基于这一了解,紀元前三世紀时,大地测量学者埃拉托斯芬在埃及亚历山大城,通过对子午綫弧的測量来算出地球子午綫周长約为40,000公里,地球半径約为12,700公里。由于测量仪器的精确度的限制,他所  相似文献   

8.
在高三代数課复数这一章的教学中,一个突出的問題是如何向学生讲授“复数无大小”?教学大綱的說明中沒有涉及这个問題,但現行課本中关于这个問題却有一段比較含糊的敍述。根据历年来我讲授这部分教材的經驗,都有較多学生提出問題,最普遍的問題是:“为什么不規定复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我們常常接到讀者的来信,問到如何自修数学,並且希望我們介紹一下綜合大学数学專業的课程名称以及所用的教科書。为了统一回答提出这一方面問題的讀者,我們現在参考北京大学数学專業1956—1957学年中課程开設的情况介紹一下各年級的課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結合着新課的讲授,使学生进行課堂练习,这一教学措施,从实践中已得到証明,是保証教学貭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当然,进行复习课时,也不能有所例外,这就是說在复习課上也不应整堂讲解,也应有讲有练。然而在复习課上,应使学生练习什么样的題,这在过去就笔者所知,常以綜合性較强的、稍微复杂些的題为主。当然这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一些較基本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問题,如果在阶段复习时,再使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看来也还是必要的。通过初步实驗,感到也确实如此。但是,对于解这样題的要求,如果仅仅是对旧知識的复述,那末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发揮出来。他們就很可能只以单純完成任务的态度去进行。显然这样是达不到复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一个时期內,很多数学工作者,特别是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同志們,都在热烈地討論中学几何課的設課目的和任务,以及有关教学方法問題;并且討論的范围除了已經涉及到內容安排的問題外,也进一步涉及到了中学几何教学中发展学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問題。显然,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討論、研究,才能更好地改进中学几何教学。但是就笔者所知,有关中学几何課中的作图和計算方面的問題,尤其是有关計算問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如何进行教学等,似乎討論的还不多,因此笔者愿从这个方面——中学几何課中的計算问题(以下略称几何計算)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提供同志們参考,并希望有助于問题的討論。  相似文献   

12.
隨着祖國工農業迅速的發展,很自然的会想到文化教育建設的高潮將要到來,同時根据苏联的先進經驗和祖國的客观需要,我們势必要向基本生產技術教育方面發展,我們都知道,“數学是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基礎”,但是如何打好这个基礎呢?我們認为課本的改編就是主要的一环,以前对舊本立体幾何(刘薰宇編以後简称舊書)虽有很多老師提出宝貴意見,但究竟如何掌握書中教材以貫徹教学大綱的精神,全國教師还缺少統一的指導和統一的步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迫切的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幾位同志經过長期的鑽研,並吸取各方面的經驗,重新編訂了立体幾何課本,我們实驗中学(前師大女附中),去年幸运的試用新書並得到編者的帮助,在教学中走了一些捷徑,由於新書即將出版与全國老師見面,我們願意簡單地談談我們对它的一些使用後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中学課程中“恆等式”与“条件等式”,“絕对不等式”与“条件不等式”等概念,对于各年級的學生来說,往往不是十分清楚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該赋予应有的注意。本文試就这些問题,举一些簡单的例子来阐明这些概念,而不作詳尽的论述。一、对于“恒等式”与“条件等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級中学代数課本第二册(1957午第1版)复习题七中第8題是这样一个很好的问題:问下列各式是不是恆等的? (1):(log ax)~2和2log ax;  相似文献   

14.
改進數学作業的批改一定要与改進教学方法联系起來,本通報所發表的意見中,有許多同志已經提到这个問題,例如注意啓發性的講解,使学生自覺地掌握定义、定理和法則;在教学过程中給学生做出解答的範例;在課堂中進行適当的練習,变換作業的形式,合理地減少課外書面作業;佈置作業照顧到学生的程度,明確地說明对作業的要求等等,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進,不能全部避免作業上的錯誤,还应該採取適当的批改方法進行改正,参考了本通報各同志的意見及自已在工作中的体会,認为一般可行的办法是“全部檢查,部分批改,課堂總結,学生訂正,”現將每个环節的目的及進行的方式方法簡述於後,供参考討論。 1.檢查的目的,是督促学生按時完成作業,这是培养学生有計划的,坚持不懈的劳動習慣的一种手段,是批改作業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方式可在課堂上進行,也可在批改作業的同時進行,可由教師親自檢查,也可由同学相互檢查。但必須对每一次作業進行这一工作。 2.批改的目的,是了解学生作業中存在的問  相似文献   

15.
課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但是單靠課堂教学來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識,發展独立思維,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發展的人是不够的,必須在課外展開多种多样的活動,因此学校的課外活動是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僅把我校數学科的課外活動作一个概括的介紹: 1951年12月數学通報刊印了苏联中学數学教学大綱,跟着在1952年2月我們的中学數学教学大綱(草案)公佈了,上面指示着:“学生課外活動組織有數学小組、牆報、晚会等,对發展学生学習數学的兴趣有重大意义。”我組同志開始琢磨这些問題,但是思想上还不够明確,時間与材料的困难認为無法解决。在学生閱讀参考書時,有的教師不加指導,恐怕学生的問題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編的高中平面三角課本,我参加了这本課本的編写工作,想在这里介紹一下它的主要內容。这本課本是我們根据1956-1957学年度中学数学教学大綱(修訂草案)編写的,虽然主要取材於苏联恩·雷布金所編的平面三角課本,但是各章的內容和順序都遵照大綱的規定重新編排,这样就解除了以前使用的雷布金課本和大綱不相一致而引起的教学上的不便。全書共分九章;为了适合我国的教学情况,在各章的适当处所插入了配合課文的習題,全書最后还附有复習題,这些習題和复習題都主要取材於阿·伊·胡多宾和恩·伊·胡多宾合編的三角習題彙編。第一章是0°到36°的角的三角函数。开始时說明三角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在解决具体实际問題的过程中,由人类的实踐成長起来的,並且說明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实际上已經求得了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值。接着講解0°到360°的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因为高中一年級平面几何里已經講过了銳角的三角函数,所以这里就在这一基础上直接講0°到360°的角的三角函数,避免了銳角的三角函数这一个內容的重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的三角課里,最初是把三角函数定义为以角或弧为自变量的函数.在引入角和弧的弧度制(经制)以后,开始把三角函数解释为以实数为自变数的函数(現行課本沒有明确指明这一点),这无論对进一步学习本門課程或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都是必要的。但是,为什么可以把三角函数解释为以实数为自变数的函数呢?这个問题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在闡述上不够清楚。特別是,角的弧度制在这一問題中究竟起着怎佯的作用,也往往被不恰当地解释了。例如,认为只有引入了弧度制以后,才能把三角函数的自变量解释为实数,这并不是个別的。那么,問題应該如何解释呢?我們說,問題的实貭并不在于选择怎样的度量制度。因为,无論在角(或弧)的那一种度量制度下,都能使角的集合(有向角)与实数集合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这就是說,当度量方  相似文献   

18.
現行初中代数課本上冊(1956年6月出版,余元庆等編)§22是討論“代数和”的概念。我个人认为教学这一章教材,首先必須注意三个問題,即:什么是“代数和”,引进“代数和”的基础;为什么要引进“代数和”的概念;关于“代数和”的式子的語言表达問題。下面拟就这三个問題进行討論,希望同志們批評指正。 1.什么是“代数和”,引进“代数和”概念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問題在課本中已讲得很清楚了。由有理数減法法則知道,因为減去一个数就等于加上和这个数相反的数,所以任意两个数的差都可以写成和的形式,例如:7-3可以写成7 (-3);8-(-5)可以写成 8 ( 5)。同样,含有加法和減法的一切式子,也都可以用和的形式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高中第三册代数課本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題的求解与討論只給出一定数量的习題与复习題,并未列举范例,而这一部分的內容,正是教学中感到較难处理的。有关的参考資料,对这方面的介紹也有不足之处.現就管見所及,拟举数例,以供参考。例1.把一个正方体的长、寬、高都增加1厘米,所得的新的正方体的体积比原正方体的体积大a立方厘米(a>0),求原正方体的体积(习題42.第14題)。  相似文献   

20.
德·克·法捷耶夫与伊·斯·索明斯基合编的代数学是苏联中学代数教学的重要参考書,是柏拉基斯中学数学教学法中再三推荐的書籍。全書共分上、下兩册。下册相当于我国高中一、二、三年級的代数教材。由余元庆等編写的高中代数新課本中在不少地方参考了这部著作。本書有很多优点,我願意把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提出来供代数教师参考,並与有关同志一起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