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健康和患病泥螺主要器官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患病泥螺外部症状不明显,肝、嗉囊、肠、鳃等组织细胞病变严重,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溶解,细胞内类脂滴、溶酶体增多,线粒体等细胞器极少,核淡染,变形,核仁染色深,分裂为多个.组织中未发现细菌,也未见病毒颗粒及病毒包涵体.  相似文献   

2.
对斑节对虾触角腺的显微及超微形态结构进行了研完.其触角腺由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3部分组成.体腔囊足细胞小,足突起短而细,胞质内小泡和颗粒不多;迷路细胞微绒毛短少而不整齐,含有大量小泡,基底及两侧质膜内陷较深,但基底部线粒体数量很少;原肾管细胞微绒毛较短少而杂乱,胞质内小泡和颗粒含量较少,基底及两侧质膜内陷很深.上述结果显示,斑节对虾触角腺各组成成分中,与其排泄和渗透压调节功能相关的结构较为发达.因此,谊虾是甲壳动物中调节能力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者”.  相似文献   

3.
利用透射电镜对日本沼虾触角腺的体腔囊、迷路、原肾管和膀胱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体腔囊由足细胞和内皮细胞组成,其中足细胞的三级足状突起分支细而多,并密布于裂隙膜上,足细胞及其足状突起之间可见隔壁连接,内皮细胞与开放式血腔相临、沿基底膜有许多窗孔.迷路细胞游离端具长而发达的微绒毛,基底及两侧质膜内陷发达,并具丰富的长杆状线粒体.原肾管细胞的微绒毛短少而零乱,基底及两侧质膜内陷更为发达,原肾管细胞之间存在有中间连接和隔壁连接.研究结果证实:日本沼虾触角腺的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的超微结构与哺乳动物肾单位的肾小球、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超微结构相似,具有肾单位一样的生理功能,而膀胱扁平细胞还兼有肾脏收集管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从患病香鱼的体腔液中分离获得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用培养稀释的菌液,经腹腔注射人工感染健康香鱼,出现典型出血症后,进行相关的组织病理变化的观察.组织病理显示:脾、肝、肠是细菌侵染重要的靶器官;且脾、肝、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大量单核细胞、浆细胞等免疫细胞增生.病理超微切片观察显示:在患病香鱼脾脏组织中发现大量长2μm、宽0.5μm左右的细菌,脾脏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嵴消失、溶酶体增多,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内出现空泡;肝脏主要表现为脂肪变性,溶酶体增多,线粒体嵴断裂、肝糖原颗粒减少;患病香鱼肠道细胞间隙变大,核蛋白体大量或全部脱落,线粒体膜破损,嵴断裂成髓样病变,形成髓样小体.  相似文献   

5.
经过筛选和连续传代,建立了稳定的猪瘟病毒野强毒株(csFv22)感染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的持续感染细胞模型,获得csFV22—PK15病毒持续感染的传代细胞株.用免疫荧光技术、RT—PcR技术、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研究了csFV22—PK15细胞株连续传代中病毒在细胞内持续感染的基本特性.结果显示传代细胞表现为病毒持续感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口虾蛄小颚腺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口虾蛄小鄂腺的组成及各部分显微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小颚腺由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组成,无膀胱。体腔囊足细胞小,足状突起少;迷路细胞具有微绒毛且基底侧质膜内陷;原肾管细胞的微绒毛较短,数量少,但基底侧质膜内陷更深更宽。口虾蛄小颚腺相关的细胞结构虽较为原始,不很发达,但其基本生理能力应与日本沼虾的触角腺类似,即具排泄和渗透压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PEG和鱼精蛋白沉淀等方法,从草鱼(Ctenopharynogon idellus)出血病病鱼组织分离纯化出两种病毒一种是直径70-80nm的病毒颗粒,六边形,有双层衣壳,无囊膜,另一种直径仅20-30nm的小病毒颗粒,也呈六边形.前者是呼肠孤病毒(Reovirus),以前已有报道,后者拟初步鉴别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病毒.将两者分别感染1足龄健康草鱼,能复制出典型症状的草鱼出血病而致鱼死亡.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道出血的出血病,而小病毒颗粒导致肌肉出血为主的出血病.由此可以初步解释生产上出现两类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1978年5月开始,我们从事菜粉蝶(Pieris rapae L.)颗粒体病毒的研究,在用棉小造桥虫(Anomis flava F.)核型多角体病毒交叉感染菜粉蝶幼虫的过程中,从患病幼虫超簿切片的中肠表皮细胞发现一种非包涵体的细小病毒,多集中于上皮细胞内,亦散呈于其它组织和细胞质中,呈典型的晶体点阵排列(图1)。病虫体液经差异离心,提纯得到病毒粒子。从电镜观察呈球状,直径为23.5nm(图2)。用二苯胺法测定,其核酸为 DNA。感染试验  相似文献   

9.
泥鳅早期胚胎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卵裂期,有些线粒体内含有片层状类脂物,或者含有糖原颗粒,有些线粒体嵴呈同心圆状.在胚胎细胞中也有片层状类脂物,其中有些片层体内含有黑色糖原颗粒,类似于次级溶酶体;外包一层单位膜的卵黄颗粒起始含无定形的卵黄物质,然后卵黄中间出现空泡,不久卵黄颗粒中出现线粒体、膜性物质、核糖体样颗粒、糖原颗粒和小的卵黄粒.由此可见,卵黄除了向胚胎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之外,还向胚胎细胞提供膜性物质和核糖体等.以上这些观察结果,对于丰富鱼类个体发育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PEG和鱼精蛋白沉淀等方法,从草鱼(Ctenopharynogon idellus)出血病病鱼组织分离纯化出两种病毒.一种是直径70—80nm的病毒颗粒,六边形,有双层衣壳,无囊膜;另一种直径仅20—30nm的小病毒颗粒,也呈六边形.前者是呼肠孤病毒(Reovirus),以前已有报道;后者拟初步鉴别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病毒.将两者分别感染1足龄健康草鱼,能复制出典型症状的草鱼出血病而致鱼死亡.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道出血的出血病,而小病毒颗粒导致肌肉出血为主的出血病.由此可以初步解释生产上出现两类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饥饿胁迫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鳃、肝胰腺、心脏和肌肉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抗氧化酶研究结果表明: 日本蟳体内SOD和CAT的活性显示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 SOD活性在组织间分布大小顺序为心脏>鳃>肌肉>肝胰腺, CAT大小顺序为肝胰腺>心脏>鳃>肌肉. 两种酶在饥饿胁迫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6d内SOD整体表现出刺激作用, 鳃中CAT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肝胰腺中CAT活性先降后增. 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 饥饿胁迫下日本蟳4种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鳃细胞的损害表现为鳃丝水肿、角质层变薄、线粒体部分溶解; 肝胰脏细胞的主要损害特征为肝管微绒毛减少、部分线粒体解体、内质网扩张以及少量细胞核不规则; 心脏细胞中部分线粒体溶解、肌原纤维肿胀; 肌肉细胞部分细胞核染色质固缩. 由此可见, 日本蟳机体本身对饥饿胁迫具有有限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经总酶活性测定和凝胶电泳图谱分析发现:剧烈运动后,小白鼠六种组织LDH总酶活性,骨骼肌有显著升高,(p<0.05),其余五种组织均变化不显著;心肌、骨骼肌、肾脏的M型LDH相对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H型LDH相对活性显著下降(p<0.05);相应地,A亚基比例显著升高,B亚基比例显著下降,这种变化似能反应剧烈运动对小白鼠厌氧代谢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论文基金项目著录格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科学论文基金项目著录格式的规范化.对科学论文基金项目常见著录格式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科学论文基金项目著录格式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4.
花鲈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对花鲈的心、肝、眼球、视网膜、肌肉、肾、鳃、胸鳍等8个组织的10种同工酶(LDH、MDH、ME、α-GPDH、ADH、SDH、SOD、G—6—PDH、EST、GDH)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10种同工酶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频率,以肝脏最高,其次为心脏、肌肉、视网膜,较低的为眼球、锶、肾、鳍组织.其中LDH、MDH、及SOD三种同工酶都能在8个组织中得到表达,但表达的强度有所差异.基因座位表达程度,以肝脏、肌肉两组织为最全面.  相似文献   

15.
氟苯尼考在南美白对虾体内药物代谢及残留消除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南美白对虾口服氟苯尼考药饵给药后,在血液、肌肉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采用Agilengt 1100型液相色谱仪测定组织中药物含量.口服给药后血液中氟苯尼考浓度在1 h立即达到峰值,药物开始向肌肉组织中运转,血药浓度在1 h后下降,而肌肉中浓度达到峰值;此后无论血液还是肌肉中氟苯尼考浓度均缓慢下降,到10d后血液中的氟苯尼考不能检出.口服氟苯尼考后,在南美白对虾体内吸收快,血药浓度高;药物在肌肉中消除缓慢,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对浙江省发病凡纳对虾进行了弧菌分离、鉴定, 对分离菌株进行了API-20E生化鉴定, 不耐热毒素基因tlh、致病基因tdh、trh和毒力基因pir的PCR检测, 以及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对小鼠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 150个分离菌株中共检出tlh基因菌株61株(40.67%), ap阳性菌株21株(14.00%); 189个固定样品中检出副溶血弧菌阳性样品108个(57.14%), ap阳性样品24个(12.70%); 所有tlh阳性样品中均未检出tdh、trh毒力基因; ap阳性副溶血弧菌灌胃小鼠死亡率为20%, 且其培养上清液有弱溶血效价. 表明副溶血弧菌在浙江省凡纳对虾弧菌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在副溶血弧菌中占较高比例, ap阳性副溶血弧菌对小鼠具有一定毒力和溶血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将囊式蓄能器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单体液压支柱中,从而解决了单体液压支柱的虚支与倒柱问题,并就安装蓄能器后的支柱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为选择合理的蓄能器及支护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用单片计算机对脉冲式光电编码器信号进行智能检测的方法。这方法不用专用辨向细分电路,只用一个计数器和一个二输入电平口完成计算机与编码器的连接。主要功能如速度判断、方向和变向判断、位移脉冲累加、细分、输出与通迅等依靠软件和单片机内部功能实现。并且通过单片机智能地克服了目前硬件辨向细分电路在变向、抖动和快速情况下不能保证四分之一周期分辨率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大黄鱼在低盐胁迫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正常盐度25和降低盐度后3个节点(盐度8、盐度3和盐度1.5)鳃、肾、肝、心、脾、肌肉、脑和肠8组织中gh、igf-1、hsp90和pparβ基因mRNA的表达量变化. 研究表明: 低盐胁迫可显著影响大黄鱼中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 gh基因在盐度1.5节点除心脏外各组织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盐度(P<0.05), 其中脾的升幅最大; 盐度8和盐度3节点, 均是肝中gh表达量升高幅度最大, 分别为正常盐度的5.21和3.11倍. igf-1基因在盐度1.5节点除肌肉和脑外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 鳃中表达量最高, 为正常盐度的5.28倍, 其次为肾(3.05倍)和肝(2.20倍). hsp90基因在盐度8节点时心和肝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 盐度1.5节点心中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 而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 在盐度8节点pparβ基因在心、肌肉、肝和脾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盐度点(P<0.05); 盐度1.5节点鳃、脑、肾和肠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 分别为正常盐度时的9.04、7.36、3.39和3.19倍. 上述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大黄鱼应对低渗环境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用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方法,对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鳍条组织的4种同工酶(LDH,POD,ATP,EST)的表达进行研究,并与眼睛、肌肉、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等6种组织或器官的4种同工酶(LDH,POD,ATP,EST)表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鳍条组织中共表达出12条酶带,与其他几种组织或器官相差不多,可以替代其他组织或器官作为同工酶检测的材料之一,从而避免杀死鱼类来作同工酶分析,大大减少了科研成本并明显简化了实验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