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纤维板增强钢筋砼缺口梁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8组24根碳纤维薄板增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探讨碳纤维薄板增强钢筋混凝土缺口梁的破坏过程、极限承载力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碳纤维薄板增强钢筋混凝土缺口梁总是沿着纤维薄板与混凝土的界面发生剥高破坏;2)与无增强梁相比,增强梁的极限来载力可以提高20%一40%.而且当纤维薄板贴长Lc与两支点间距离S之比为0.57左右时增强效果最明显;3)缺口对梁的破坏模式影响较大,而对梁的极限承载力影响不大(下降10%-15%).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板增强钢筋砼梁开裂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碳纤维薄板增强钢筋混凝土三点弯曲缺口梁和无缺口梁的开裂性状及破坏规律进行探讨,分析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与无纤维板增强钢筋混凝土梁相比,碳纤维薄板增强钢筋混凝土三点弯曲梁的开裂性状和破坏模式更加复杂,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提高,刚度增加;2)与无缺口梁相比,缺口梁的开裂性状大致相同,但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都稍有下降,刚度增加;3)碳纤维薄板的粘贴长度对梁的开裂性状、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和刚度有较大的影响;4)按照梁的不同的开裂性状,提出了相应的力学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3.
随机载荷下碳纤维薄板增强RC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桥梁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运营期所受活载为随机载荷。研究随机载荷作用下碳纤维薄板(Carbon Fiber Laminate简称CFL)片材增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疲劳性能,对于采用碳纤维薄板技术加固桥梁等混凝土结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随机载荷作用下碳纤维薄板增强RC梁的三点弯曲疲劳试验,得到了增强梁的S-N曲线和跨中挠度的演化规律,揭示了随机载荷下增强梁的疲劳破坏机理。随机载荷下碳纤维薄板增强RC梁的破坏模式包括钢筋断裂、碳纤维薄板剥离、混凝土压坏等破坏形态,疲劳破坏过程具有明显的损伤成核、稳定扩展、失稳扩展的三阶段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循环载荷下碳纤维薄板增强RC梁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碳纤维薄板(CFL)增强RC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循环载荷作用下增强梁的三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得到了增强梁的线性对数疲劳寿命曲线和跨中挠度的演化规律,外推得到了极限疲劳强度和抗弯刚度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增强梁的疲劳破坏机理。循环载荷下CFL增强RC梁的破坏模式包括混凝土开裂、碳纤维薄板与混凝土界面剥离、主筋屈服等模式,疲劳破坏过程具有明显的损伤成核、稳定扩展、失稳扩展三阶段发展规律。与普通RC梁相比较,CFL增强RC梁的裂缝分布较均匀、密集,粘贴CFL对增强梁的初始抗弯刚度提高幅度较小,对疲劳损伤阶段的抗弯刚度则提高了约一倍。根据CFL增强RC梁的疲劳寿命曲线得到其极限疲劳强度为25.42 kN,为三点弯曲静载下极限承载力的58.5%。 相似文献
5.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管道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通过对14个素混凝土和14个钢筋混凝土环状试件外粘碳纤维布加固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内压圆管的破坏特征、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对不同加固方法及一次或二次受力的混凝土管在内压力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荷载一应变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内压管可以显著地提高极限承载力,明显的改善了构件的延性,能够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加固后试件的开裂承载力与未加固试件相比,提高幅度不大,加固试件二次受力与一次受力相比,开裂荷载有所降低,但极限承载力基本相同。用碳纤维布加固内压管是一个新课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用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具有优良的加固性能,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解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弹性理论和部分组合截面假定,分析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体系,建立单位长度粘结界面剪力表达式和碳纤维布轴向拉力微分方程,从而推导出碳纤维布拉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弯矩和粘结界面剪应力解析解的一般形式,满足实际应用.结合算例指出:碳纤维布轴向拉力和粘结界面剪应力分布不均匀,在端部区段应力集中,可能导致加固失效,应采取措施加强锚固. 相似文献
8.
9.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根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抗弯和抗剪两种加固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碳纤维加固率、试验梁的状态、混凝土强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碳纤维抗弯哥口抗剪加固后加圉梁相应的力学性能指标值明显提高;混凝土裂缝扩展得到了有效延缓,加固效果明显;抗弯加固后可显著提高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和延性,但提高程度并不与加固率成正比;预裂粱抗弯加固后承载力和延性得到提高,但与其相同加固参数的梁相比,其承载力和延性有所降低;抗剪加固时混凝土强度越高,加固后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提高幅度越大,其中混凝土梁的变形能力受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最后,对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建立了实用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参数下表面内嵌纤维筋加固后T 形混凝土梁的破坏模式, 对5 根不同梁端锚固、FRP(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筋表面特征和FRP 筋类型的T 形混凝土梁进行受弯性能试验. 结果表明, 无梁端锚固、光圆GFRP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筋和CFRP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筋加固梁试件发生粘结破坏. 梁端锚固和FRP 筋表面特征影响加固梁试件的极限载荷, CFRP 筋加固梁试件的屈服载荷和极限载荷较大. 螺纹FRP 筋和有梁端锚固加固梁试件FRP 筋利用率较高. 因此, 有梁端锚固的表面内嵌螺纹GFRP 筋加固是最为有效的加固方式. 相似文献
11.
芳纶纤维约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比普通混凝土试件和用芳纶纤维约束混凝土试件的抗压、抗劈裂和抗折(弯拉)试验,研究了芳纶纤维约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定量地得到了芳纶纤维对混凝土试件承载力的加强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二种岩石断裂韧度试样测试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 ISRM 采纳的两种具有人字形切槽的试样在测试过程中裂纹扩展的稳定性问题,计算了它们在不同加载条件和试验机刚度时各自的稳定性因子;指出对岩石等一类脆性材料,加载方式和试验机刚度对测试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说明了这两种试样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异,并指出它们在稳定性上明显地优于普通直裂纹试样. 相似文献
13.
G. D. Gavrilenko 《International Applied Mechanics》2004,40(9):970-993
A method for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and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imperfect smooth and ribbed shells is developed.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the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and is implemented as an algorithm for fast calculation of critical forces, as opposed to the finite-element method.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discussed include both early and recent results. The emphasis is on shells with local dents.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successively corrected and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for shells with a single dent and with other data. The method enables us to discover new features in the behavior of thin-walled structures under loading: development of precritical state, change in the dent shape, and exhaustion of load-bearing capacity. The lower local critical loads and upper stresses are determined. They correspond to general buckling and agree well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Translated from Prikladnaya Mekhanika, Vol. 40, No. 10, pp. 35–64, September 2004.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反应烧结氦化硅 Si_3N_4陶瓷的断裂韧性进行实验研究,用三种不同试件进行了测试,这三种试件是:山形切口双悬臂粱试件,山形切口三点弯曲梁试件和直穿透切口三点弯曲梁试件.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直穿透切口三点弯曲梁切口宽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合断裂载荷测定值估算了材料的断裂韧性值,指出直切口无预制裂纹试件的测定值必须用有限元法进行修正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相似文献
15.
使用国际岩石力学协会规定的半圆盘岩石试件,加工不同倾角的直裂纹试样,通过三点弯曲加载试验得到不同I-II复合比断裂的断裂韧性和初始断裂角.传统裂纹扩展准则忽视了常数项即T应力及更高阶项的影响,导致该扩展准则的理论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缺陷,本文通过考虑常数项,建立广义最大周向应力准则(GMTS).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传统的裂纹扩展准则和考虑T应力的裂纹扩展准则预测不同复合比裂纹的断裂韧性和初始扩展角,然后对比理论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常数项即T应力对断裂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和初始断裂角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且II型断裂占比较大时影响更大,广义最大周向应力准则预测值与实验测试结果之间的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评价GFRP-混凝土界面断裂性能的理论分析模型,并结合端部开口试件的四点弯曲试件(4ENF)试验,测得了该类界面在Ⅱ型模态控制下的断裂韧度.该模型考虑了试件各子梁中的横向剪切变形对能量释放率的影响,引入一阶剪切变形梁理论对界面断裂过程进行模拟;同时由于混凝土在受剪及受拉区域容易发生破坏,故试件设计过程中引入钢筋进行加强,有效减少了实验数据的离散性;进一步通过与有限元仿真进行对比发现结果吻合较好,这说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测定Ⅱ型模态荷载控制下复合材料-混凝土界面的断裂韧度,评价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结构的界面断裂性能,预测界面的起裂、裂纹扩展和失效容差. 相似文献
17.
动态弹塑性断裂韧性测试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示波冲击试验,对动态弹塑性断裂韧性测试的不同方法(单试样法和多试样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试样法(柔度变化率)测定材料的动态断裂韧性是一种简单、准确、适合于工程应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