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电化学法使溶液中的Mn2+电解氧化为MnO2,沉积复合在石墨烯片膜上,形成由MnO2/石墨烯复合材料构成的纸电极。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循环伏安(CV)和恒流放电等技术手段对纸电极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MnO2球形颗粒均匀地沉积在石墨烯片膜上,形成了厚度45 μm的纸电极,经过380 ℃煅烧后,纸电极中的MnO2晶型由γ-MnO2转化为β/γ-MnO2混合晶型,是良好的柔性Li/MnO2电池的电极材料。 MnO2/石墨烯纸电极在室温下0.1C放电容量达269 mA·h/g,而且电化学阻抗低、柔韧性好。  相似文献   

2.
冯谙  范利军  蔡陶  李文坡 《应用化学》2015,32(9):1081-1087
采用计时电流法沉积纳米MnO2电极材料,利用Scharifker-Hills成核理论模型分析时间-电流(i-t)曲线判断了MnO2成核机理。 对3种不同的成核方式制得的MnO2材料进行电化学超级电容性能测试、用SEM观察了其微观形貌。 比较了不同沉积方法对沉积材料结构、电容性能的影响。 计时电流测试发现,在0.1 mol/L Mn2+溶液中,电势阶跃至0.365 V,初始成核符合瞬时成核机理,在0.01 mol/L Mn2+溶液中,电势阶跃至0.418 V,初始成核存在瞬时成核和连续成核两种不同机理,在0.5 mmol/L Mn2+溶液中,电势阶跃至0.515 V,初始成核则符合连续成核机理。 超级电容性能测试发现,瞬时成核下制得的MnO2电极材料相对于另外两种成核方式得到的电极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容性能,这是因为瞬时成核更易于形成多孔、纳米片(棒)状等高比表面积的沉积物,表明制备方法影响MnO2电极材料电容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比例Al3+离子掺杂的δ-MnO2纳米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循环伏安(CV)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电流充放电(GCD)曲线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Al3+离子进入δ-MnO2的晶格替代部分Mn3+和Mn4+离子,使得δ-MnO2电极的性能明显提升.当反应物中Al3+/Mn2+摩尔比为0.45时,所得样品(A0.45M)的性能最好;其在1 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207.61 F/g,是纯相δ-MnO2(A0M)的2.4倍;其在10 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次后的比电容为100.81 F/g,容量保持率为81.33%.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Zn2+离子掺杂的TiO2纳米粒子[Zn2+掺杂量0.5%(物质的量的比)],并用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经Ru(bpy)2(NCS)2(bpy=2,2′bipyridine4,4′dicarboxylicacid)分别敏化的掺杂Zn2+的TiO2电极(简写为Zn2+-TiO2)和CdS/Zn2+-TiO2复合半导体纳米多孔膜电极的光电化学行为.实验证明Ru(bpy)2(NCS)2敏化CdS/Zn2+-TiO2复合半导体纳米多孔膜电极比单独敏化Zn2+-TiO2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高,且敏化Zn2+TiO2电极和敏化CdS/Zn2+TiO2复合半导体纳米多孔膜电极比Zn2+-TiO2电极的光电流产生的起始波长都向长波方向移动.在360600nm范围内,Ru(bpy)2(NCS)2敏化CdS/Zn2+-TiO2复合半导体纳米多孔膜电极光电转换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5.
Bi2Te3钾离子电池负极存在结构不稳定性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缓慢问题。本研究在手风琴状MXene基底上生长棒状Bi2Te3,随后利用P掺杂制备了高性能P-Bi2Te3/MXene超结构。这种新型负极具有丰富的Te空位和良好的自适应特性,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2 A·g-1电流密度下20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为323.1 mAh·g-1)和出色的倍率能力(20 A·g-1时可逆容量为67.1 mAh·g-1)。动力学分析和非原位表征表明,该超结构具有优异的赝电容特性、出色的K+离子扩散能力以及可逆的嵌入反应和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高容量、低价格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规模储能设备。然而,副反应、锌枝晶和有限的使用寿命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我们将电解质添加剂甘氨酸(Gly)引入到常规水系ZnSO4电解质中。Gly中的极性基团(—COOH和—NH2)可以调节Zn2+的溶剂化结构,从而重新分配Zn2+的沉积以避免枝晶和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在ZnSO4电解质中添加50 mmol·L-1的Gly后(ZnSO4-Gly),Zn||Zn对称电池在1 mA·cm-2和1 mAh·cm-2下,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寿命(3 000 h),明显高于使用ZnSO4电解质的性能(300 h)。以ZnSO4-Gly为电解液的Zn||MnO2全电池,在比电容和倍率性能方面比无添加剂器件表现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考察了N-甲基-N-乙(丙,丁)基哌啶-二( 三氟甲基磺酰) 亚胺三种离子液体( PP12(3,4)TFSI )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的影响. 使用热分析和电化学技术研究了离子液体混合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哌啶型离子液体可以提高有机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并且侧链的长短对 LiCoO2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当以PP13TFSI配成的混合电解液,在3.0~4.35 V之间、电流密度为150 mA•g-1时, LiCoO2 电极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56.6 mAh•g-1,200周循环后容量为133.9mAh•g-1,容量保持率为85.5%,远远优于在传统有机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不同锰源对所制备尖晶石LiMn2O4(LM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特别是高温性能),采用沉淀法制备前驱体,通过不同煅烧温度制备得到最常用的锰氧化物(MnO2、Mn2O3和Mn3O4)为锰源,经相同条件制备得到LMO正极材料,通过考察所得LMO形貌及电化学性能来研究锰源与LMO电化学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的前驱体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锰氧化物,且各自具有不同的形貌结构。由这些锰氧化物都可以得到高纯度的LMO,但产物形貌结构以及材料中的八面体晶体含量和尺寸不同。由Mn2O3制备得到的LMO材料中的八面体晶体含量最多,且尺寸最均匀,在3种LMO中容量性能、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最好:0.2C(1C=148 mA·g-1)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1.8 mAh·g-1;3C下还有100.4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其...  相似文献   

9.
以羟基纳米纤维素为原料,利用其表面丰富的羟基还原KMnO 4,在纳米纤维表面原位生成MnO2纳米颗粒,并与Super P混合,通过简单抽滤的方式获得CNF@MnO2/Super P自支撑正极。结果表明:无粘结剂的CNF@MnO2/Super P自支撑正极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800圈后,容量仍能达到247 mAh·g-1;均匀分布的纳米MnO2与Super P能够有效缩短离子和电子扩散路径,大大降低材料的电阻,使正极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在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之后,电池容量仍保持在175 mAh·g-1,库仑效率~99%;利用该正极良好的延展性,制备了软包电池,并表现出了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率,该工作为柔性无粘结剂的水系Zn-MnO2二次电池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钛(TiO2)作为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但由于其导电率较低, 而导致容量和倍率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纳米TiO2复合材料(GO/TiO2), 通过热处理获得还原氧化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RGO/TiO2).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还原氧化石墨烯改性的RGO/TiO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RGO含量为4.0%(w)的RGO/TiO2复合材料在各种电流密度下的可逆容量分别为183.7 mAh·g-1 (20 mA·g-1), 153.7 mAh·g-1 (100 mA·g-1)和114.4 mAh·g-1 (600mA·g-1), 而纯TiO2的比容量仅为93.6 mAh·g-1 (20 mA·g-1), 69.6 mAh·g-1 (100 mA·g-1)和26.5 mAh·g-1 (600mA·g-1). 4.0%(w) RGO/TiO2复合材料体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350个周期后, 比容量仍然保持146.7 mAh·g-1. 同等条件下, 纯TiO2电极比容量只有68.8 mAh·g-1. RGO包覆改性极大提高了TiO2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嵌钠/脱钠性能. RGO包覆改性技术在改进钠离子电池材料性能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性/弱酸性水系锌锰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二氧化锰正极材料存在导电性能差,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于溶解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阻碍了中性锌锰电池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以碳纳米管(CNT)网络薄膜为导电基底沉积聚吡咯(PPy)包覆二氧化锰(PPy@MnO2/CNT)的多级结构电极。碳纳米管和聚吡咯组装形成高比表面积的三维交联导电网络,为活性材料提供了快速的电子、离子传输通道;聚吡咯包覆纳米级二氧化锰能够有效地抑制二氧化锰的溶解,进而提升电池的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以PPy@MnO2/CNT作为正极材料组装的水系锌锰电池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达到210 mAh·g-1,循环1000圈后,电池依然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85.7%)。本工作的导电聚合物包覆活性物质的策略可为发展高稳定柔性储能器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液相法、热分解MnCO3法以及电解沉积法制备不同二氧化锰粉末,并将其与活性炭复合,应用于水系超级电容器. 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材料形貌进行表征. 使用循环伏安法以及恒流充放电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 实验数据表明,α-MnO2(质量分数70%)掺杂活性炭电极的最大比容量为151 F•g-1,β-MnO2(质量分数60%)掺杂活性炭电极的最大比容量为172F•g-1,γ-MnO2(质量分数50%)掺杂活性炭电极的最大比容量为141F•g-1,但二氧化锰粉末对电极内阻的影响呈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Keggin结构钼磷杂多化合物Na5[PM(H2O)Mo11O39]·nH2O(M=Mn2+,Co2+,Ni2+,Cu2+,Zn2+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性质,发现环境的改变可对杂多阴离子的极谱半波电位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决定于过渡金属离子本身的性质。取代后的钼磷杂多阴离子的半波电位顺序为Ni2+>Co2+>Zn2+>Cu2+>Mn2+,pH值的变化影响氧化还原性质,并阐述了变价金属Cu2+对杂多阴离子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微分电容法、极谱法、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和微盘电极法研究了碱性溶液中存在和不存在Zn2+、Cd2+、Cu2+、Ni2+、Fe3+和Sn4+等离子时三乙醇胺(TELA)在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TELA以平卧方式吸附,符合Frumkin吸附等温线。在碱性溶液中TELA与Zn2+、Cd2+、Cu2+、Ni2+和Fe3+等离子生成具有表面活性的混合配体配合物,其吸附性较TELA的强。TELA不同程度地影响上述金属离子的电还原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提出TELA对锌电沉积的阻化作用机制及其基本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豌豆荚为碳源、ZnCl2或KOH为活化剂制备了活性炭, 并用作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采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表征了豌豆荚基活性炭的孔结构. 通过KOH或ZnCl2活化后, 活性炭比表面积从1.69 m2·g-1增大到2237或621 m2·g-1.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技术表征了豌豆荚基活性炭的电化学特性. 结果表明: 在6 mol·L-1 KOH溶液中经KOH活化处理的活性炭的质量比电容高达297.5 F·g-1, 并具有良好的充放电稳定性, 在5 A·g-1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充放电500次后, 质量比电容仅衰减8.6%.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水系锌离子电容器的新型储能体系,其中以五氧化二钒(V2O5)为正极,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AC)为负极,以及三氟甲基磺酸锌(Zn(TfO)2)为电解质. X射线衍射(XRD)证明二价锌离子作为电荷载体,可以在五氧化二钒(V2O5)中进行可逆的嵌入与脱出. 该锌离子电容器的电位窗口可达1.4 V,具有良好的倍率特性及循环稳定性. 电流密度为1000 mA·g-1 时,电容器的比能量密度为4.5 Wh·kg-1,功率密度可达181 W·kg-1. 本工作为发展新型基于多价离子电化学电容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目标调控的阳极氧化工艺制备了超大比表面、管与管相互分离的有序TiO2纳米管阵列(TiO2 NTAs)基体,进而分别采用电化学氢化法和循环浸渍沉积法对晶化退火后的TiO2 NTAs实施电化学氢化和高比电容MnO2沉积的双重功能化改性,调控构筑了一种新型MnO2/H-TiO2纳米异质阵列电极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RTEM)、X射线衍射仪(XRD)、X光电子能谱仪(XPS)、拉曼光谱(Raman)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样品进行综合表征与超电容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电化学氢化改性有效提高了H-TiO2 NTAs的导电性和电化学特性,当电流密度为0.2 mA·cm-2时H-TiO2 NTAs的面积电容达到7.5 mF·cm-2,是相同电流密度下TiO2 NTAs的75倍;经过2个浸渍循环所获得的MnO2/H-TiO2 NTAs-2样品在电流密度为3 mA·mg-1时比电容可达481.26 F·g-1,电流密度为5 mA·mg-1时循环充放电1000圈后比电容仅下降约11%。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电沉积方法分别在镀铂石英晶片和铂基底上制备了电活性铁氰化镍膜,并考察了膜电极在含钇离子溶液中的电控离子交换性能. 在0.1 mol·L-1的硝酸钇溶液中,使用循环伏安法及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测试考察了铁氰化镍膜对钇离子的置入释放性能及对应的质量变化,同时比较了铁氰化镍膜电极在Y(NO3)3和Sr(NO3)2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在0.1 mol·L-1 [Y(NO3)3 + Sr(NO3)2]混合溶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分析了薄膜对Y3+/Sr2+离子的选择性.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铁氰化镍膜的表面形貌,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定了膜在氧化和还原状态下的元素组成. 结果表明,铁氰化镍膜在含Y3+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行为,其中氧化过程薄膜质量减少,对应着钇离子的释放;还原过程薄膜质量增加,对应钇离子的置入;在0.0 V或0.9 V调控膜电极的氧化还原状态实现对钇离子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