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magnetic and half-met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compound [C_4N_2H_(12)][Fe_4~Ⅱ(HPO_3)_2(C_2O_4)_3]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full-potential linearized augmented plane wave (FPLAPW) method within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The density of states (DOS),the total energy of the cell and the spontaneous magnetic moment of [C_4N_2H_(12)][Fe_4~Ⅱ(HPO_3)_2(C_2O_4)_3] are calculated.The calcu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low-temperature phase of [C_4N_2H_(12)][Fe_4~Ⅱ(HPO_3)_2(C_2O_4)_3] exhibits a stable ferromagnetic (FM) ground state,and we find that this organic compound is a half-metal in FM state.In addition,we have calculated antiferromagnetically coupled interactions,revealing the existence of antiferromagnetic (AFM),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We have also found that [C_4N_2H_(12)][Fe_4~Ⅱ(HPO_3)_2(C_2O_4)_3] is a semiconductor in the AFM state with a band gap of about 0.40 eV.Subsequently,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for potential thermoelectric application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Boltzmann transport theory.  相似文献   

2.
采用1H-1H COSY,HMQC、HMBC等2D NMR技术对化合物(Et4N)2[Pd2(mp)2(μ-mpH)2]进行1H、13C NMR谱数据分析与归属,表明它在DMSO溶液中仍保持原有固体状态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标题化合物在N2 中的反应行为。发现它们在不同温度下能使乙酸分别转化为丙酮和甲烷。它们对乙酸的丙酮化反应活性顺序 :[V3OAT]>[VFe2 OAT],[V2 CrOAT]>[Fe3OAT],[VCr2 OAT]>[Cr3OAT][OAT =(μ3 O) (μ O2 CCH3) 6(THF) 3]。它们对乙酸的甲烷化反应活性顺序 :[Cr3OAT]>[VCr2 OAT],[V2 CrOAT]>[V3OAT]>[VFe2 OAT],[FeO3OAT]。对乙酸的丙酮化反应活性[Fe3OAT]明显低于 [Fe3OAH][OAH =(μ3 O) (μ O2 CCH3) 6(H2 O) 3]。对乙酸的甲烷化反应活性 [Cr3OAT]也明显低于 [CrOAH]。并对上述 [Fe3OAT],[Cr3OAT]与 [Fe3OAH],[Cr3OAH]之间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维绳梯链状双金属化合物[Ni(en)2]3[Fe(CN)6]2·2H2O,并对其变温穆斯堡尔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子磁体中铁的电子态为低自旋Fe3 ,而大的四极分裂值(QS)表明此化合物的[Fe(CN)6]3-单元对称结构发生了形变,低温时出现的磁弛豫谱,给出了在该温度点附近出现铁磁耦合相互作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通过含新结构单元钴化合物:Co3(bdt)3(PBu3)3(Ⅰ),Co3(tdt)3(PBu3)3(Ⅱ),[Co3(bdt)3(PPh3)3][CoBr3(dmf)](Ⅲ)和[Co3(edt)3(PEtB)3]2[Co2Cl4(Et2SO2)2](Ⅳ)(bdt=1,2-S2C6H42-,tdt=4-Me-1,2-S2C6H32-,edt=SCH2CH2S2-)的磁极矩和1H NMR等研究表明:它们均具顺磁性,钴原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偶合作用,同时还讨论了它们的磁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Fe_3(μ_3-O)(μ-O_2CH)_6(H_2O)_2(O_2CH)]·2H_2O(简称)在乙炔、水汽体系中的反应行为。发现当温度高于220℃,脱落部分配体的具有活化乙炔进行加成反应的性能。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此反应过程进行了跟踪探索,报道了产物的定性及半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Xe(6p[1/2]_0,6p[3/2]_2和6p[5/2]_2)原子在聚焦条件下的动力学过程.激发能级的原子密度在聚焦条件下会显著地增加,因此两个高激发态原子之间的energy-pooling碰撞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种energy-pooling碰撞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energy-pooling碰撞导致的电离,一旦将激发激光聚焦,就可以从侧面的窗口观察到非常明显的电离现象,不论激发能级是6p[1/2]_0、6p[3/2]_2或6p[5/2]2能级.这种电离的产生机理是energy-pooling电离或者一个Xe*原子再吸收一个光子产生电离.第二种类型为跨越较大能极差的energy-pooling碰撞.当激发能级为6p[1/2]_0能级的情况下,两个6p[1/2]_0原子碰撞会产生一个5d[3/2]_1原子和一个6s'[1/2]_0原子.第三种类型为跨越较小能级差的energy-pooling碰撞.以5个二次产生的6p能级为上能级的荧光强度都变得更强,并且这些荧光的上升沿都变得更陡峭.产生这些6p原子的主要机理是energy-pooling碰撞并非简单的碰撞弛豫.基于理想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概率公式,推导出两个6p[1/2]。原子的energypooling碰撞速率为6.39×10~8 s~(-1).此外,6s原子在聚焦条件下的密度也会增加.因此所有的荧光曲线会因为辐射俘获效应而出现非常严重的拖尾.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 [Fe3 O(Ala) 6(H2 O) 3 ](Cl O4) 7和 [Fe3 O(Gly) 6(H2 O) 3 ](NO3 ) 7· 3H2 O的 ESR谱的解析及变温磁化率的研究 ,得出它们的 ESR谱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朗德因子分别为 2 .0 19和 1.997;两种配合物中铁离子间有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CCSD(T)/6-311++(3df,3pd)//B3LYP-D3/6-311++G(3df,3pd)+0.9686×ZPE理论方法对(H_2O)_n(n=1-3)和H_2SO_4存在与不存在的情况下,H_2CO_3气相分解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H_2O)_n(n=1-3)和H_2SO_4都能使H_2CO_3气相分解反应的能垒显著地降低,其催化能力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_2SO_4(H_2O)_2(H_2O)_3H_2O.  相似文献   

10.
[Cu~ⅡEDTA]~(2-)与[Fe~Ⅱ(CN)_6]~(4-)反应产物的分子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按1:1(摩尔比)混合[Cu EDTA]~(2-)和[Fe(CN)_6]~(4-)溶液(pH=8)时,得到一种深红棕色溶液。测定并讨论了此红棕色溶液的电予光谱和红外光谱,据此确定此溶液中生成了不太稳定的氰桥配合物——[EDTA Cu~Ⅱ—NC—Fe~Ⅱ(CN)_5]~(6-)。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H_4和H_2O在CaCO_3(010)面上各高对称位的吸附情况,优化了CH_4与H_2O在T位、 B位和H位的吸附模型结构,计算了其在各高对称位的吸附能,并对其各自最稳定的吸附位吸附前后的物理结构和电子态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H_4、 H_2O分子分别在LBⅢ位、 SBⅢ位最稳定,吸附能分别为-0.405 eV、-0.138 eV,是一种物理吸附,吸附前后键长键角的变化较小,表现为亲气;吸附后CH_4和H_2O的态密度曲线整体向低能量区偏移约7.5 eV、 5eV,吸附后CH_4和H_2O结构都更加稳定,吸附作用对CH_4和H_2O分子的电子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H_4和H_2O在CaCO_3(010)面上各高对称位的吸附情况,优化了CH_4与H_2O在T位、B位和H位的吸附模型结构,计算了其在各高对称位的吸附能,并对其各自最稳定的吸附位吸附前后的物理结构和电子态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H_4、H_2O分子分别在LBⅢ位、SBⅢ位最稳定,吸附能分别为-0.405 eV、-0.138 eV,是一种物理吸附,吸附前后键长键角的变化较小,表现为亲气;吸附后CH_4和H_2O的态密度曲线整体向低能量区偏移约7.5 eV、5eV,吸附后CH_4和H_2O结构都更加稳定,吸附作用对CH_4和H_2O分子的电子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H_4和H_2O在CaCO_3(010)面上各高对称位的吸附情况,优化了CH_4与H_2O在T位、B位和H位的吸附模型结构,计算了其在各高对称位的吸附能,并对其各自最稳定的吸附位吸附前后的物理结构和电子态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H_4、H_2O分子分别在LBⅢ位、SBⅢ位最稳定,吸附能分别为-0.405 eV、-0.138 eV,是一种物理吸附,吸附前后键长键角的变化较小,表现为亲气;吸附后CH_4和H_2O的态密度曲线整体向低能量区偏移约7.5 eV、5eV,吸附后CH_4和H_2O结构都更加稳定,吸附作用对CH_4和H_2O分子的电子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用分子振动光谱对已合成的具有顺磁性的化合物 [{Cu(bipy) [C6H4(COO) 2 ]} 2 ·H2 O]n(Ⅰ )和 [Cu( phen) [C6H4(COO) 2 ]]n(Ⅱ )进行深入研究 ,推测它们的结构 ,并将得到的结果与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的结构进行比较。文章对化合物的红外、拉曼光谱进行归属 ,还讨论了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亚铁氰化钾水溶液和[CoL_3]~(2+)(L=en和pn,分别表示乙二胺和1,2-丙二胺)溶液反应得到了比较稳定的棕红色晶体。经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测试,证明它们是氰桥配合物[Co(L)_3-NC-Fe(CN)_4-CN-Co(L)_3]。  相似文献   

16.
Ni(pz)_4Br_2型化合物的光磁性质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占先  周小清  蒋光和 《物理学报》1995,44(10):1645-1651
利用d_2(D_(4k))全组态混合统一晶场理论对Ni(pz)_4Br_2型化合物的光谱、基态ZFS,EPR参量及基态顺磁磁化率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甚好,从而对Ni(pz)_4Br_2的光磁性质作出了完整的合理的理论解释,也表明Ni~(2+)离子的局域环境晶场采用D_(4b)对称性是一种极好的近似.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配合物 { [K(18- C- 6 ) ][K(H2 O) 2 ]} [Cd(CN) 4 ](1)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 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 P2 (1) / n。晶体学数据 :a=0 .936 5 3(18) nm,b=1.6 178(3) nm,c=1.74 81(3) nm,β=91.332 (3)°,V=2 .6 479(9) nm3 ,Z=4 ,Dcalcd=1.4 5 3g/ cm3 ,F(0 0 0 ) =12 0 8,R1=0 .0 317,w R2 =0 .0 5 6 7。配合物中 [K(18- C- 6 ) ],[K(H2 O) 2 ]和 [Cd(CN) 4 ]基团通过 K N键和 K —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用紫外、可见光谱考察了四种溶剂(DMF、NMF、CH_3CN、DMSO)对(Et_4N)_2(Cl_2FeS_2MoS_2](简称K_A)、(Mg·6DMF)[Cl_3FeOFeCl_3](简称K_D)及其组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MF中,K_A与K_D基本上不反应;在NMF中,K_A分解后与K_D不反应;在CH_3CN中,K_A与K_D反应生成[Cl_2FeS_2MoS_2FeCl_2]~(2-)+FeCl_3;在DMSO中,K_A与K_D反应可能生成类立方烷铁-钼-硫原子簇化合物,为“元件设想”提供了依据。同时讨论了K_A+K_D—DMSO体系的反应机理及DMSO在反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氨水为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和热泵技术中,分离氨和水时需要大量能耗。本文将离子液体P(CH_3)_4Cl作为添加剂加入氨水中,组成分离能耗较低的三元工质体系。利用等温合成法实验系统,测定了NH_3-H_2O-P(CH_3)_4Cl体系在温度范围293.15~333.15 K、压力范围0~700 kPa.时的气液相平衡数据;然后采用扩展的Antoine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可靠的拟合精度和方程的模型参数;最后,基于相平衡比讨论P(CH_3)_4Cl的添加效果,测定密度和黏度数据,作为进一步开发该工质体系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钙钛矿型LaMnO_3催化剂,研究了铈替代部分镧对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用XRD、SEM和比表面积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催化剂对CH_4、CO和H_2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LaMnO_3中掺杂10%的铈,可以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保持纯钙钛矿相,还提高了对CH_4和CO的催化活性。La_(0.9)Ce_(0.1)MnO_3在空速48000 h~(-1)下,T_(10)为417℃,T_(90)为572℃;在CO的催化燃烧中T_(90)为249℃;La_(0.9)Ce_(0.1)MnO_3和LaMnO_3对H_2的催化活性接近,T_(90)为2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