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以二氧化钛和硒化镉复合膜修饰的玻碳电极(TiO_2/CdSe/GCE)作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测定甘氨酸的电化学发光(ECL)新方法。在强碱性溶液中,TiO_2/CdSe/GCE在鲁米诺溶液中会产生明显的电化学发光信号,而甘氨酸对该体系的电化学发光信号有较强的增敏作用。考察了TiO_2/CdSe复合物的比例、缓冲溶液的pH、发光试剂的浓度等条件对ECL强度的影响。最佳实验条件下,甘氨酸浓度在2.5×10~(-7)~1.0×10~(-10)mol/L范围内与相对ECL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S/N=3)为3.3×10~(-11)mol/L,方法用于乳酸饮料中甘氨酸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基于苯海拉明对联吡啶钌(Ru(bpy)2+3)的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和丝素蛋白-联吡啶钌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稳定好的特点,建立了一种以丝素蛋白多孔膜-联吡啶钌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苯海拉明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ECL)响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苯海拉明浓度在1.0×10-4~1.0×10-7 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9); 检出限为2.3×10-7 mol/L(S/N=3).连续平行测定3.78×10-5 mol/L苯海拉明5次,发光强度的RSD为1.76%. 用于实际样品中苯海拉明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CdS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三聚氰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CdS纳米棒修饰到玻碳电极上制作了CdS修饰玻碳电极(CdS/GCE)并研究了其在K2S2O8溶液中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基于三聚氰胺能淬灭CdSK2s2O8电化学发光的性质建立了一种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在最优条件下,体系的ECL强度与三聚氰胺浓度在1.0×10-9~1.0×10-7 mol/L范围内与EC...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沉积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二氧化硅-壳聚糖(CHI)-氧化石墨烯(GO)-Ru(bpy)2+3复合膜,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法(EIS)和电化学发光法(ECL)对修饰电极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壳聚糖和氧化石墨烯引入二氧化硅膜可以提高该膜的电子传递速度,且固定化的Ru(bpy)2+3在该膜中保持了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复合膜中固定化的Ru(bpy)2+3呈现出稳定的电化学发光信号。盐酸雷尼替丁对该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信号有增敏作用,该增敏电化学发光信号与盐酸雷尼替丁的浓度的对数值在1.0×10-9~5.0×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08,检出限为5×10-10mol/L。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MgA l水滑石和锐钛矿型纳米TiO_2,进行了XRD和TG-DTA表征。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修饰的玻碳电极。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详细研究了Pb~(2+)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行为,并对各种实验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0.1 moL/L的NaA c-HAc缓冲溶液中,当pH=4,MgA l水滑石与TiO_2的质量比为1:1,制膜的滴涂量为9μL时,1×10~(-5)mol/L的Pb~(2+)在-1.2V富集1.5 min后,进行电化学扫描,Pb~(2+)在大约-0.47 V出现一灵敏尖锐的溶出峰,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10~(-9)~2×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10)mol/L,表明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检测铅离子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利用修饰电极检测卡马西平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首先通过滴涂与离子交换法制备了Nafion-碳纳米管(CNTs)/Ru(bpy)_3~(2+)玻碳修饰电极,并利用循环伏安法与电化学发光信号-电势图谱对其进行了初步表征,同时初步探讨了该方法检测卡马西平含量的可能原理;再基于中性介质中,少量卡马西平能显著增敏Ru(bpy)_3~(2+)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利用增敏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对卡马西平进行分析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卡马西平浓度在3.0×10~(-9)~1.0×10~(-7) mol/L浓度范围内与增敏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检出限与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10~(-9) mol/L及1.9%(c=1.0×10~(-8) mol/L,n=11)。应用该方法测定片剂卡马西平含量,平均回收率为102.3%,结果较为满意,有望应用于临床检验中卡马西平含量的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Ionic liquid/Silica sol/Nafion-联吡啶钌复合物膜修饰金电极。采用循环伏安(CV)和电致化学发光(ECL)法,考察了联吡啶钌和左氧氟沙星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响应。基于左氧氟沙星对固定化联吡啶钌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弱电化学发光信号有较强的增敏作用,建立了电化学发光检测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左氧氟沙星浓度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r2=0.998 4),检出限(S/N=3)为1.59×10-9mol/L。连续平行测定2.2×10-5mol/L的左氧氟沙星溶液10次,发光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对样品进行回收率试验,回收率在95.6%~103.5%之间,RSD(n=5)为3.0%。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样品处理简单快速,用于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沉积方法在石墨电极表面制备了聚(吡咯-鲁米诺-金)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循环伏安法(CV)及电化学发光法(ECL)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电沉积方法可以将金纳米与聚(吡咯-鲁米诺)共同固定于电极表面;相对于聚(吡咯-鲁米诺)修饰电极,聚(吡咯-鲁米诺-金)修饰电极呈现出更强的ECL信号,且在中性介质中仍然有良好的ECL信号。盐酸去氧肾上腺素(PHE)对聚(吡咯-鲁米诺-金)修饰电极的ECL信号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建立了一种在中性介质中测定PHE的ECL分析法。聚(吡咯-鲁米诺-金)修饰电极的ECL降低值与PHE浓度的对数值在1. 0×10~(-7)~1. 0×10~(-12)mol/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 5×10~(-13)mol/L。  相似文献   

9.
CdSe量子点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叶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水溶性的CdSe量子点,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修饰到金电极的表面,得到了CdSe量子点修饰电极(CdSe/GE),研究了其电化学发光性质.结果表明:在强碱介质中,CdSe/GE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具有增敏作用,在此发光体系中加入叶酸后,会产生进一步增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由此建立了电化学发光检测叶酸的新方法.考察了缓冲溶液pH值、鲁米诺的浓度和扫速等条件对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叶酸在1×10~(-13)~1.1×10~(-4) mol/L浓度范围内与相对发光强度(ΔI)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0×10~(-14) mol/L(S/N=3),并用于市售叶酸片剂中叶酸的测定,得到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L-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罗红霉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裸金电极上制备了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电极(L-Cys-Au/SAM/CME).考察了联吡啶钌和罗红霉素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表现出了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ECL)响应.基于罗红霉素的存在可增大了联吡啶钌的发光强度,建立了测定罗红霉素片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罗红霉素浓度在1.0×10-7~1.0×10-4 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2×107C+384.02, r=0.9977; 检出限(S/N=3)为1.0×10-7 mol/L.连续测定1.8×10-5 mol/L罗红霉素10次,发光强度的RSD为1.93% , 表明此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并将本方法用于罗红霉素片剂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成功制备了由L-半胱氨酸和CdTe量子点作为修饰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并用于水体中Pb~(2+)的检测。巯基丙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通过水相合成,表面含有大量羧基,与L-半胱氨酸表面的氨基形成酰胺键,修饰于金电极表面。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L-Cys/CdTe QDs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L-Cys/CdTe QDs修饰成分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能及CdTe量子点的最佳自组装时间。采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DPSV)研究了铅离子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优化实验条件下,Pb~(2+)浓度在1.0×10~(-6)~1.0×10~(-2) mol/L范围内与其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3 8,检出限(3σ,n=5)为4.0×10~(-7) mol/L。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有望用于实际水样中铅离子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氧氟沙星对联吡啶钌(Ru(bpy)_3~(2+))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建立了一种以多壁纳米碳管(MWCNTs)/二氧化硅-联吡啶钌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氧氟沙星的新方法.利用溶胶-凝胶(sol-gel)固定化稳定的优点和纳米碳管的电催化作用,提高了传感器的电流响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氧氟沙星浓度在4.0×10~(-6) ~1.0×10~(-4) mol/L范围内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r~2=0.994 8),检出限(S/N=3)为2.0×10~(-6) mol/L.连续平行测定2.4×10~(-5) mol/L的氧氟沙星溶液 5次,发光强度的RSD为1.8%.  相似文献   

13.
采用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粒子修饰的金电极制备了新型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ECLS),并对其电化学发光(ECL)性质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ECL性能,在含有1.0×10~(-3) mol·L~(-1)过氧化氢的0.02mol·L~(-1)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溶液(pH 10.0)中,其ECL强度值与多巴胺浓度的对数值在1.0×10-10~1.0×10~(-5) 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6.3×10~(-11) mol·L~(-1)。据此,应用该传感器测定了尿样中的多巴胺含量,并对方法的回收率作了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103%。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含有氨基类物质对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促进作用,建立了直接测定组胺的电化学发光方法。通过MWCNT/ZnO/Nafion复合物膜修饰玻碳电极(GC)固定三联吡啶钌,研究了此工作电极在组胺溶液中的ECL发光行为。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组胺质量浓度在1.0~1.0×104ng/mL范围内时其对数值与电化学发光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8),检出限为0.64 ng/mL,组胺的加标回收率为96%~103%,RSD为2.7%。  相似文献   

15.
联吡啶钌(Ru(bpy)■)拥有优良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性能,但其较好的水溶性使其固载面临巨大问题。该文制备了Pt纳米粒子与Ru(bpy)■的复合物(Pt NPs-Ru),将其修饰于电极并进一步固载葡萄糖氧化酶(GOx)制得传感器。基于H_2O_2对Ru(bpy)■-三乙胺体系ECL信号的猝灭作用,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其在GOx的催化下原位产生的H_2O_2量增多,导致ECL信号逐渐减弱,从而实现葡萄糖的检测。ECL强度与葡萄糖浓度的对数在1.0×10~(-8)~5.0×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5.2×10~(-9) mol/L。传感器具有好的稳定性和高的选择性。Pt NPs-Ru复合物为ECL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良好平台,为葡萄糖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沉淀法合成了镁铝水滑石和纳米Fe_2O_3,进行了XRD和IR表征.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修饰的玻碳电极.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详细研究了Cd~(2+)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行为,并对各种实验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0.2 mol/L且pH=6.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当MgAl-HT与Fe_2O_3质量比为2∶1,制膜的滴涂量为9μL时,1×10~(-6)mol/L的Cd~(2+)在-1.0 V富集1.5 min后,进行电化学扫描,Cd~(2+)在-0.82 V附近出现一灵敏尖锐的溶出峰,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10~(-10)~2×10~(-8)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10)mol/L,表明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检测镉离子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
在甲氧氯普胺对联吡啶钌具有较好电化学发光增敏效果的基础上,制备出Silica sol/Nano-Au/PVA/L-cysteine修饰金电极,并通过电致化学发光法,考察了联吡啶钌及联吡啶钌-甲氧氯普胺体系在此电极上的电化学及电化学发光行为。该修饰电极对联吡啶钌-甲氧氯普胺体系有良好的电致化学发光响应特性;在最优条件下,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甲氧氯普胺浓度与其对应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值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S/N=3)为1.40×10-9mol/L;通过平行测定1.0×10-5mol/L甲氧氯普胺溶液8次,发光强度值相对偏差(RSD)为1.8%,样品回收率在98.3%~104.4%之间,RSD为2.3%(n=5)。  相似文献   

18.
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通过氧化苯胺和鲁米诺混合溶液合成了聚(苯胺-鲁米诺)复合纳米线。相对于鲁米诺425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复合纳米线中聚鲁米诺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明显红移到465 nm处。采用简单的滴凃方式将聚(苯胺-鲁米诺)复合纳米线修饰于石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聚(苯胺-鲁米诺)复合纳米线膜。此聚(苯胺-鲁米诺)纳米线膜修饰电极呈现出良好的电化学发光特性,H2O2对化学合成的聚(苯胺-鲁米诺)纳米线电化学发光呈现出增敏效应。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信号与H2O2在5.0×10#9~1.0×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0#9mol/L。  相似文献   

19.
通过Hummer法进一步还原合成还原石墨烯(RGO),Shifft碱反应合成新型二茂铁巯基化合物(FcSH)。利用还原石墨烯吸附性将石墨烯修饰在玻碳电极(GCE)上,在石墨烯表面电沉积金纳米粒子(AuNPs),通过自组装制备还原石墨烯和二茂铁巯基修饰电化学传感器(FcSH/AuNPs/RGO/GCE),该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富电子性能。实验显示,在0.01 mol/L HCl中,富集时间为180s,Cu~(2+)浓度在1.0×10~(-12)~1.0×10~(-11)mol/L与1.0×10~(-11)~1.0×10~(-10)mol/L范围内与方波伏安峰电流分别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94×10~(-12)mol/L。该电化学传感器对Cu~(2+)的检测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高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可用于环境中痕量Cu~(2+)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聚合苯胺及同位镀铋膜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出聚苯胺/铋膜修饰电极,利用所制备的修饰电极以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溶液中的Pb~(2+),Cd~(2+)。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法表征了修饰电极的形貌与结构特征,并以差分脉冲伏安法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共沉积形成的铋膜显著增强了待测离子的溶出峰电流。实验优化了缓冲溶液、p H、沉积时间、沉积电位、Bi~(2+)浓度等实验参数。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溶出峰电流与Pb~(2+),Cd~(2+)分别在0.02~1.0μmol/L和0.04~1.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分别为5.0 nmol/L和12 nmol/L。方法可用于用于实际水样Pb~(2+),Cd~(2+)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