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备了N-丁基吡啶三氟甲磺酸盐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木犀草素在N-丁基吡啶三氟甲磺酸盐([BPy]OTF)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发现,在pH=3.0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体系中,木犀草素在0.6221 V和0.4267 V处产生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信号分别是裸电极的2.06倍,5.8倍,表明[BPy]OTF对木犀草素具有一定的催化增敏效果,木犀草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2质子2电子转移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木犀草素与牛血清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步电化学原位还原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ErGO/MWCNTs),研究木犀草素在该复合物修饰电极(ErGO-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构筑了一种简易、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木犀草素的检测。结果表明,相较于裸电极和ErGO/GCE,ErGO-MWCNTs/GCE利用两种材料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了对木犀草素的电催化性能,表现出更灵敏的电流响应。在优化条件下,峰电流与木犀草素的浓度在2.5×10~(-7)~1.3×10~(-5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70 nmol·L~(-1)。  相似文献   

3.
木犀草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木犀草素于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在磷酸盐缓冲液中(pH 4.0),-0.2~+0.8V电位区间内,木犀草素于玻碳电极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是吸附控制的准可逆2电子转移过程,电子转移系数α=0.66;建立了检测木犀草素含量的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在富集电位+0.4 V下,经富集240 s后,测得木犀草素氧化峰电流Ip与其浓度在1.0×10-8~1.0×10-6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5.0×10-9mol.L-1.本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为木犀草素药物质量的控制和检测提供一种简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制作了碳纳米管修饰碳纤维组合电极(EUME-CNT),研究了木犀草素在EUME-CNT上的电化学行为,并且通过优化测定参数,建立了木犀草素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检出限达到4×10-7mol/L,线性范围为6×10-7~1×10-5mol/L。  相似文献   

5.
对木犀草素在单纯水溶液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4.0的B-R缓冲溶液作底液的条件下,得到峰形对称的木犀草素的可逆氧化还原峰。循环伏安法(CV)试验结果表明:其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极反应受吸附所控制。用积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氧化峰电流(ipa)与木犀草素浓度(cLu)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木犀草素浓度在8.0×10-8~8.0×10-6mol.L-1之间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7.14×10-8mol.L-1,回收率在98.5%~104.0%之间。用线性扫描伏安当(LSV)试验表明:当cLu为4.14×10-5mol.L-1时,ipa达到最大值。据此按公式Q=nFAΓT可算出饱和吸附量ΓT为6.21×10-10mol.cm-2。根据Laviron原理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可算出如下电极过程热力学参数,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电子数n=2,电极反应质子数=2,转移系数a=0.90,表现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2.96s-1,对电极反应的机理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木犀草素在0.04 mol/L B-R(pH 4.00)缓冲溶液中于 0.478 V(vs.SCE)和 0.450 V(vs.SCE)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当向该溶液中加入DNA分子后,通过比较电化学参数转移系数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的变化.可知木犀草素嵌入DNA碱基对间形成了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从而使得峰电位正移,峰电流下降;通过二者的紫外吸收光潜对其嵌入作用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木犀草素的氧化峰电流Ipa与DNA质量浓度在2~12 mg/L的范围内基本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a(10-5A)=8.68-0.322 pDNA(mg/L),相关系数r为0.989;建立了定量检测DNA的方法.并求得木犀草素和DNA嵌入作用的结合常数β=3.02×1011,结合数m=2.  相似文献   

7.
用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疏水性离子液体修饰玻碳电极,在0.2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为4.0~8.0)中,运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示脉冲溶出伏安法(DPSV)研究了木犀草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测定木犀草素含量的新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上木犀草素氧化、还原峰电位均负移,峰电流增大。 在-0.2~0.7 V电位区间,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体系中,木犀草素在修饰电极表面发生的是受吸附控制的准可逆等电子等质子电极反应,电子转移系数α=0.5,吸附量为4.6×10-10 mol/cm2;木犀草素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10~1.6×10-8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3.2×10-11 mol/L,回收率为98.7%~102.0%;该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野菊花中类黄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抗癌药物冬凌草甲素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NaAc-NaOH(pH 7.8)的缓冲溶液中,冬凌草甲素有一受吸附控制的还原峰,峰电位为-1.150 V,峰电流与冬凌草甲素浓度在7.25×10-7~1.01×10-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45×10-7mol/L(S/N=3)。对冬凌草片剂实际样品中冬凌草甲素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芦丁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碳糊电极(MWCNTs/CPE)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发现,在pH=3.21的Na_2HPO_4-柠檬酸缓冲溶液中,芦丁在0.508V和0.438V产生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氧化峰电流与芦丁浓度在5.0×10~(-7)~2.0×10~(-4) mol/L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7) mol/L。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芦丁在修饰电极上的反应是受吸附控制的2质子、2电子反应过程;当DNA加入到芦丁溶液后,引起芦丁电化学信号逐渐降低,峰电位逐渐正移,表明两者是通过嵌插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灯盏乙素在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灯盏乙素在石墨电极上有1对明显的准可逆氧化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154 V和0.073 V。灯盏乙素在不同pH值下的伏安行为表明其在石墨电极上的氧化反应为2电子2质子的电化学过程。而灯盏乙素在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行为表明其电化学氧化过程在低扫速下受吸附过程控制,而在高扫速下受扩散过程控制。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0)中,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灯盏乙素含量进行测定,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7~5.0×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5×10-7mol/L。用该方法对灯盏细辛中的灯盏乙素含量进行测定,回收率为98%,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黄酮化合物灯盏花素在多壁碳纳米管丝网印刷电极(MWCNT/SPE)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方法.实验表明,在pH=5.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浓度为5.0×10-4 g/L的灯盏花素在MWC-NT/SPE电极上出现了一对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峰电位Epa=0.21 V,Epc=-0.05 V,△E=0.26 V,峰电流ipa=1.18 μA,ipc=0.205 μA,ipa/ipc=5.76.灯盏花素的DPV氧化峰电流值与其浓度在1.2×10-4~2.8×10-3 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0),检出限为1.2×10-4g/L.结果表明,该法测定灯盏花素便捷、可靠、较灵敏.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碳纳米管(MWCNTs)和疏水性离子液体N-丁基吡啶六氟磷酸盐([Bu Py]PF6)复合修饰碳糊电极(MWCNTs-[Bu Py]PF6/CPE),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花旗松素在MWCNTs-[Bu Py]PF6/CPE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结果表明,花旗松素在修饰电极上出现一对灵敏、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氧化峰电位Epa=0.60 V,还原峰电位Epc=0.24 V,△Ep=0.46 V,氧化峰电流ipa=3.96μA,还原峰电流ipc=5.03μA,ipa/ipc=0.79,表明MWCNTs-[Bu Py]PF6/CPE对花旗松素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得花旗松素的氧化峰电流ipa与浓度c在1.2×10-5~4.0×10-2g·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检出限为2.2×10-6g·L-1。该法用于水红花子中花旗松素含量的测定,RSD为1.1%~1.5%,加标回收率为97.3%~101.3%。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多巴胺修饰电极,并在NaOH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活化,得到木犀草素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探讨了木犀草素在传感界面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结果显示,活化后的多巴胺修饰电极对木犀草素具有显著的电催化作用,氧化峰电流较裸电极增强了91.7%。在最佳条件下,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建立了木犀草素氧化峰电流与浓度的标准工作曲线,线性范围为0.10~200.00μmol/L,检出限为31.65 nmol/L。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市售金银花颗粒样品和金银花露样品中木犀草素测定,根据反向延伸法,计算得样品中木犀草素含量分别为297μg/g和2.15μg/mL;标准加入法回收率分别为98.5%~115.0%和93.6%~111.5%。  相似文献   

14.
在酸性介质中,木犀草素在KMnO4-HCHO体系中产生化学发光,据此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测定木犀草素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化学发光强度与木犀草素的浓度在5.0×10-8~1.5×10-5g/m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3σ)为3.0×10-8g/mL,对8.0×10-7g/mL的木犀草素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8%。方法可应用于实际样品和合成样品中木犀草素的测定。并探讨了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为电催化剂,羧甲基纤维素为膜固定剂,将超氧化物歧化酶固定在电极上,制备了SOD-PVP/Au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在pH7.0 PBS缓冲溶液中于0.305V和0.111V处出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电极反应是一个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扩散系数4.71×10~(-7)cm~2/s、异相电子迁移常数5.37×10~(-6)cm/s.修饰电极能够催化H_2O_2的电还原,还原峰电流与H_2O_2浓度在2.0×10~(-6)~2.0×10~(-4)mol/L范围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042,可用于H_2O_2的电催化检测.  相似文献   

16.
灯盏花素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及吸收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灯盏花素与DNA间的相互作用. 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灯盏花素的氧化峰电流减小,且峰电位正移. 吸收光谱研究表明,DNA的存在使灯盏花素在335 nm处的吸收峰强度降低,呈减色效应,且出现2个等电吸收点,说明灯盏花素与DNA的相互作用以嵌插作用为主. 通过计算获得双链DNA(dsDNA)与灯盏花素的结合比为1∶ 3,结合常数β=3.63×1013. 灯盏花素与DNA作用强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不同类型的金属、氨基酸分层修饰电极,用阻抗谱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以麝香草酚作为探针,研究了麝香草酚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其中用银和L-苯丙氨酸分层修饰电极测定麝香草酚,峰电流最大。在最佳条件下,麝香草酚在银、L-苯丙氨酸分层修饰电极上产生一个明显的氧化峰,峰电位为:Epa=0.795 V,用循环伏安法进行测定时,峰电流与麝香草酚胺浓度在1.00×10~(-5)~1.00×10~(-3)mol·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10~(-6)mol·L~(-1)。用差分脉冲法测定时,峰电流与麝香草酚浓度在7.50×10~(-6)~7.50×10~(-4)mol·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7)mol·L~(-1)。该法用于药品中麝香草酚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化学法对自行合成的苯甲酸二聚铜配合物[Cu(R)2]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配合物在0.197 V和0.162 V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ds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且式量电位正移,说明苯甲酸二聚铜配合物与DNA以嵌入方式生成一种非电活性超分子复合物,导致苯甲酸二聚铜配合物的峰电流降低,峰电流在一定范围内与鲑鱼精dsDNA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3.0×10-2~4.5×10-3mg/L,检出限为3.5×10-4mg/L。同时,以[Cu(R)2]作杂交指示剂,把一种新型发夹结构锁核酸探针(LNA)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该修饰电极与人工合成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片段进行杂交,用差示伏安法进行检测,该铜配合物能够较好地区分探针序列、单碱基错配序列和互补链序列。  相似文献   

19.
盐酸阿霉素与人端粒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上研究盐酸阿霉素(DOX)与人端粒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方法。实验发现,在p H 6.0 PBS缓冲溶液中,DOX在-0.585 V和-0.638 V处有1对氧化还原峰,氧化峰电流与DOX的浓度在0.03~0.8μmol/L和0.8~10μmol/L范围内分段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01μmol/L。对0.5μmol/L的DOX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5%。将不同浓度的人端粒DNA加入DOX,DOX的氧化峰电流明显降低,且紫外光谱有蓝移增色效应,表明二者发生了相互作用,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1.11×103L/mol。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pH条件下木犀草素(luteolin)和木犀草素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和木犀草素苷与BSA形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生物超分子化合物;二者的结合常数分别为9.33×106和1.12×106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2和1.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