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众所周知,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媒质运动,则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将不是波源的原频率v0.设波源S相对于媒质的运动速度为v8,观察者B相对于媒质的运动速度为vB,波速为u.当两者相向运动时,观察者B接收到的频率为v=(u vB)·v0/(u-v8).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对于波在传播时,遇到刚性反射体的情况(如下图(1)所示的例子),有人认为可以用镜象的办法,把波源等效为一个“镜象波源”,而且在有的书中出现过类似的结论[1],我们认为,这种等效在反射体移动的情况下是不妥的. 在图1中,当波源向右运动(。。羊0),而观察者B和反射体相对于媒…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波源和观察者在匀速和变速运动情况下声波多普勒效应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 结果显示,无论 观察者和波源做匀速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对应的多普勒效应公式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李子良  陆丁 《大学物理》2024,(2):13-15+22
详细讨论了波源和观察者在垂直二者连线方向上运动时是否会产生多普勒效应,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会影响多普勒效应,火车经过观察者时汽笛的音调是否是先越来越高后越来越低等三个容易对多普勒效应产生误解的地方,并给予澄清.特别地,推导出了波源和观察者沿任意方向运动时的精确的多普勒效应公式,证明了多普勒效应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无关.  相似文献   

4.
 所谓多普勒效应就是指波源与观察者(接收器)相对于介质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波动频率有所不同的现象。该效应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极其广泛。  相似文献   

5.
1.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于1842年首先提出的。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2.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  相似文献   

6.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特征,分别讨论了波源固定、观察者运动,波源运动、观察者固定以及波源和观察者都运动等三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高频波多普勒效应.并且推广至二者不在同一圆周上运动及不同的运动方向等情况,推导出了在不同的相对运动状态下接收波的频率公式.研究表明,匀速圆周运动状态下,接收波的频率是周期性变化的,接收波频率的变化与波源和观察者的角速度差绝对值相关;而接受波频率的极值大小受角速度差绝对值、观察者运动半径、波速的影响,但影响效果会有所区别;而极值点位置受波源运动半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的相对运动致使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不同的现象.多普勒效应有很多实际的应用,然而无论是新老教材,多普勒效应一节的教学仅停留在实验演示及规律的文字性表述上,不少师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理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经验:火车急速离去时,汽笛声调会低沉下去;而迎面驶来,声调则变高,这种现象物理上称之为多普勒效应,它是波动现象特有的规律. 简言之,多普勒效应可以这样表述:当波源和观察者存在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偏离波动本来的频率,相向运动,频率就升高;相背运动,频率则降低,而且相对运动速度越大,这种频率偏移也越大,电磁波,机械波都会产生多普勒效应,下面是准确的表示公式. 对于机械波,设波动的传播速度为u,波动的固有频率为f.当波源以速度v相对观察者运动时,则接收者接收到波的频率f会…  相似文献   

9.
再谈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所接收到的频率不等于波源振动频率的现象。一般的普通物理教材只研究波源和接收器沿二者连线运动时的情形,即纵向多普勒效应,对波源和接收器沿任意方向运动没有做深入研究。本文力图从频率的定义单刀直入,来推导机械波多普勒效应的普遍公式。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62页中介绍多普勒效应时,以波源与观察者的相对运动为匀速运动为例说到“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时不能够清晰理解教材所表达的含义,往往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波源静止,观察者匀速靠近波源时,观察者听到的频率越来越高;当观察者静止,波源匀速靠近观察者时,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1.
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的运动而出现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的现象。由澳大利亚物理学家J.Doppler1842年发现的。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效应是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介质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波的频率和波源发射波的频率是不同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使用的超声血流测量仪、超声心脏测量仪、超声胎心检查仪等设备,就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检测相应的量.下面我们从物理的角度对超声多普勒仪器的诊断原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多普勒效应及其现代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高速行驶的火车从远处鸣笛而来时,人耳听到的笛声音调愈来愈高;而当火车鸣笛离去时,其笛声音调愈来愈低。此现象就是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它表明: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所发射的频率不同。“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于1842年发现的。而电磁波频域内的“多普勒效应”在1938年才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4.
用时空线分析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克勋 《大学物理》1997,16(12):8-11
采用描述波源运动,观察者运动及声波在静止空气中以声速传播的三组时空线,用几何方法导出多普勒公式,并通过时空线相交分析多普勒效应中观察者接收声波信号的时序及周期,着重讨论了一般文献中未曾涉及的不同条件下多普勒效应的结果及其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洛仑兹关系式 F=qE+qv×B通常也称为洛仑兹力公式,它与麦克斯韦方程组一起,给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在宏观电磁现象中,洛仑兹力公式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普遍成立的,并适用于一切惯性参考系,具有相对论协变性. 公式F=qE + qv×B中的速度v,与E=0时,公式F=qv×B中的速度v,含义完全相同,是指电荷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也就是电荷相对于与观察者固接的参考系的速度.但最近有的作者又一次强调[1],它也是电荷相对于磁场的速度,应当把“总是误认为公式中的v是带电粒子相对于导体或磁场的速度,实际上应当是指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2]”改为“总是误…  相似文献   

16.
 当波源与观测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测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它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于1842年首先发现的。  相似文献   

17.
多普勒效应     
本文介绍一种测定声多普勒频率的实验方法。原理:当声源相对于媒质为静止时,在观测者又与媒质有相对运动的条件下,由于多普勒效应,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ν与声源的频率ν,有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测速的原理到底如何,学生以及部分教师并不是很清楚,笔者从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出发,发现此问题对应的模型是波源和观察者同时运动的情景,并得到了频率变化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讨论了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由多普勒效应原理推导了驶过观察者身边的火车汽笛声频率与火车位置的关系,定量分析了频率随火车位置的变化关系曲线.结果表明,火车经过观察者身边时汽笛声的频率连续降低,观察者离火车轨道越近,频率变化越快.  相似文献   

20.
雷裕波 《物理通报》2011,40(7):31-34
当波源与观测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观测者观测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射波的频率不同,这种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引起多普勒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波源与观测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在低速传播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