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因分布地域的局限和资源量的稀少,被列为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基于珍稀特有植物华顶杜鹃主要分布区的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群落相似性、种群结构,并基于2×2联列表,应用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rp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等方法对华顶杜鹃乔木层22个主要物种、灌木层24个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的显著性和关联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揭示华顶杜鹃群落不同结构层次中主要物种的种间关系及其种群濒危的原因。结果显示:(1)华顶杜鹃生长在光照较强的阳坡,不同产地所处群落物种组成差异较大。(2)种群结构显示,各群落均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阶段,幼苗和幼树储备不足,种群呈衰退趋势;各样地的龄级结构不完整,普遍出现断代现象。(3)方差比率VR和统计量W表明,华顶杜鹃群落中物种整体关联性不显著;PC值显示乔木层和灌木层共507个种对,有183个相互独立,其余大部分PC值小于0.6,联结性较弱;AC值显示,乔木层和灌木层中除25个种对具有显著的联结性外,其余AC值的绝对值小于0.6;rp值和rs值正负关联比在0.36~0.85,显著检验率在0.06~0.08。表明华顶杜鹃所在群落种间关系较为松散,整体关联性弱;大部分物种生态习性差异较大,在共存时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佳分配和利用状态,群落尚处不稳定阶段。为抑制其种群的衰退趋势,应加强对华顶杜鹃个体和群落生境的保护,需要适当的人为干预。  相似文献   

2.
珍稀特有植物华顶杜鹃的种群结构和种间联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因分布地域的局限和资源量的稀少,被列为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基于珍稀特有植物华顶杜鹃主要分布区的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群落相似性、种群结构,并基于2×2联列表,应用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rp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等方法对华顶杜鹃乔木层22个主要物种、灌木层24个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的显著性和关联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揭示华顶杜鹃群落不同结构层次中主要物种的种间关系及其种群濒危的原因。结果显示:(1)华顶杜鹃生长在光照较强的阳坡,不同产地所处群落物种组成差异较大。(2)种群结构显示,各群落均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阶段,幼苗和幼树储备不足,种群呈衰退趋势;各样地的龄级结构不完整,普遍出现断代现象。(3)方差比率VR和统计量W表明,华顶杜鹃群落中物种整体关联性不显著;PC值显示乔木层和灌木层共507个种对,有183个相互独立,其余大部分PC值小于0.6,联结性较弱;AC值显示,乔木层和灌木层中除25个种对具有显著的联结性外,其余AC值的绝对值小于0.6;rp值和rs值正负关联比在0.36~0.85,显著检验率在0.06~0.08。表明华顶杜鹃所在群落种间关系较为松散,整体关联性弱;大部分物种生态习性差异较大,在共存时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佳分配和利用状态,群落尚处不稳定阶段。为抑制其种群的衰退趋势,应加强对华顶杜鹃个体和群落生境的保护,需要适当的人为干预。  相似文献   

3.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成白颈长尾雉阔叶林型栖息地的相干被乔木层主要村种为壳斗科植物,灌木层植物以山茶科、禾本科和樟科等科的种类为主,草本层植物以蕨类、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在针阔混交林型栖息地,壳斗科植物仍占矫木层主要树种的相当比例,但针叶树种的比例明显上升,该类型栖息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组成特征与阔叶林型栖息地相似,在针叶林型栖息地中,乔木层的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杉木、福建柏和圆柏等,并有较多的阔叶灌木树种构成灌木层,草本层中以蕨类为主,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乔木层盖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各类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多样性差异的原因和干扰的后果.结果显示:(1)在研究区域内,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竹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较高;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一般;人工抚育的竹林多样性最低.(2)从垂直结构上看,除落叶阔叶林外,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大小的顺序为:灌木层> 乔木层>草本层,符合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特点.(3)从不同干扰方式影响后果的角度看,公路干扰方式下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是最高的,而茶园干扰方式下最低.(4)人为干扰可能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产生减少或增加两种变化,前者是因为干扰后引起的生境变化和片段化会使物种丰富度降低,后者是因为干扰使得群落的环境(尤其是光照和湿度)发生的变化,群落中出现大量阳生、旱生植物,以致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在对凤阳山白豆杉种群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群落的区系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凤阳山白豆杉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59科104属160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8种,裸子植物4科7属8种,被子植物49科88属142种.区系成分复杂,大部分属于温带和热带分布类型,其中温带类型占总属数的58.95%,热带类型占36.84%.白豆杉分布的群落中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矮曲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则是常绿阔叶林〉猴头矮曲林〉针阔叶混交林.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各多样性指数一般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6.
基于2×2联列表,应用χ2统计量度量、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等公式测定了浙江凤阳山福建柏群落24种主要乔木和22种主要灌木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在该区森林植被研究中,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联结系数AC来测定植物种群的联结性,效果较好.福建柏群落中,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在乔木层中,福建柏与木荷、褐叶青冈、猴头杜鹃、厚叶红淡比、香冬青间具有显著正联结;灌木层中,福建柏与吴茱萸五加、扁枝越橘、光叶铁仔、石斑木、香冬青、朱砂根、窄基红褐柃有显著正联结,而与翅柃间具有显著负联结.福建柏造林和更新时对于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需要一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温州地区黑荆树(Acacia mearnsii)入侵群落为对象,采用样方法对10个样地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研究其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探讨了黑荆树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群落中共出现了225种维管束植物,分属于77科162属;②在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上,属于热带类型的有74属,占总属数的51.10%;温带类型50属,占总属数的34.48%;③群落可分为3种类型,其成层现象不明显,上木层中以黑荆树的优势度最大;下木层的物种丰富,各样地黑荆树的重要值有较大差异;草本层密度大,其中芒萁等蕨类植物占比较大的优势;④在常绿阔叶林样地中,群落的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与黑荆树重要值成负相关,这与人为影响、其自身特性和自然恢复过程有关;⑤目前,温州的黑荆树群落在人工林部分砍伐后开始的次生演替还处在初级阶段,要自然恢复到近原生植被的面貌还需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8.
对东白山(Dongbaishan,DBS)1hm2森林样地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进行统计,初步分析了样地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α多样性.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计木本植物48种,隶属23科36属,总计5 493株,以常绿树种为主,共25种,占总优势度的98.18%,重要值的95.22%,总个体数的96.65%;群落内有明显的优势种、偶见种和部分稀有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占显著优势;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35.42%和20.83%;群落区系类型温带成分相对较多,属级水平温带分布占总属数的52.77%,热带分布占44.44%;群落的垂直结构由林冠层(18种)、亚乔木层(27种)和灌木层(41种)组成.群落中物种相对丰富,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整体表现为:灌木层亚乔木层林冠层.样地内木本植物物种总径级分布整体呈倒"J"形,群落总体更新良好,但马尾松幼苗储存不足,预示群落将由木荷-马尾松林向木荷林演替,发展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9.
选取浙江省低海拔地区的16个次生林样地并调查其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通过观察群落外貌,结合数量分类方法(TWINSPAN)和排序方法(DCA),将这些样地划分为4种演替阶段的森林类型(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演替早期常绿阔叶林,演替中期常绿阔叶林).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结构组成变化.结果显示:(1) 适度择伐进入采伐期的马尾松可加速整个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替;(2) 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3) 按生活型、生长型、叶的生活期和对光的耐受性这4种功能群划分,所有样地分别以小高位芽植物和中高位芽植物、乔木和灌木或小乔木、常绿植物和耐阴植物占优;(4) 随着演替的进行,功能群结构比例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是矮高位芽植物,先降后升的为小高位芽植物,呈现先升后降的为大高位芽植物、灌木、乔木、小乔木、常绿植物、阴性植物呈现上升趋势,落叶植物和阳性植物呈现下降趋势,而中高位芽植物、灌木或小乔木、耐阴植物则维持相对恒定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植物功能性状是能够将植物个体特征、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结合起来的良好载体.本文以艾比湖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功能性状、初级生产力、碳储量的差异以及植物群落水平初级生产力及碳储量与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生活型植物功能性状存在差异(P0.05).多年生草本的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碳含量均大于一年生草本和灌木;灌木的叶片氮磷比显著大于草本,且具有最小的叶片磷含量;草本和灌木在叶片碳氮比上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生活型荒漠植物地上固碳量大小依次为:多年生草本(9.08±1.55g·~(-2))灌木(5.66±0.81 g·~(-2))一年生草本(3.16±0.28 g·~(-2));地下固碳量大小依次为:灌木(14.72±3.94g·~(-2))多年生草本(8.54±1.33 g·~(-2))一年生草本(1.33±0.10 g·m~(-2)).其中,根系所占植物总固碳比重依次是:灌木(72.2%)多年生草本(48.5%)一年生草本(29.6%);(3)在群落水平上,叶片碳氮比、氮磷比分别与比叶面积、植株高度显著相关(P0.05);(4)通过RDA分析以及蒙特卡洛检验结果表明:冠幅面积、植株高度、叶片氮含量、叶片氮磷比对荒漠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碳储量具有显著的正效应(P0.01),叶片碳氮比对荒漠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碳储量具有负驱动力(P0.05).以上结果说明,干旱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权衡功能性状和碳储量方面存在不同的适应策略,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对植被固碳能力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植被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α多样性测度指标主要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5个指标,β多样性采  相似文献   

12.
根萌是植物营养繁殖的重要策略之一,森林植物的根萌现象影响着植物群落的更新动态和演替方向.在对古田山茶湾1hm2固定样地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样地木本植物的根萌现状及根萌与母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样地内根萌植物共有68种,隶属于48属26科,占群落总物种的67.3%.其中根萌萌生能力较强的物种有林冠层中的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亚乔木层中的灰白蜡瓣花(Corylopsis glandulifera)、隔药柃(Eurya muricata)、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ckiangoleosa),灌木层中的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宜昌荚蒾(Vibernum erosum)、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对优势根萌物种和母树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考虑根萌因素后,各物种重要值发生小幅度增减,但各垂直层次的优势种排名次序基本不变;乔冠层物种在母树Ⅰ~Ⅲ级生长阶段、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在母树Ⅰ~Ⅱ级生长阶段均表现出根萌能力逐渐增强的趋势,在其他生长阶段,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优势根萌物种在样地中的分布与样地内相关母树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多数根萌物种的分布表现出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枫香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枫香林被隶属于落叶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两个植被型中。但是作为落叶阔叶林,它却不存在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作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它的主要分布区又不在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而是广泛分布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枫香属(Liquidambar)在中国有3种,组成森林的是权香树(L.formosana)与缺萼枫香(L.acalycina),而以前一种分布较为普遍.极普林的种类组成复杂,共有植物达百种以上,其中乔木就有20多种;在结构上明显的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枫香林分布于北美和东亚。在东亚除中国外,尚见于朝鲜南部、日本、越南北部和老挝,它被认为是第三纪森林群落的残遗。  相似文献   

14.
以样方法对不同资源位群落进行调查,通过计算群落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分析浙江省7个自然保护区18个常绿阔叶林的12个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探讨了各优势种群在次生林和原生林中生态位宽度、相似性和重叠的差异,比较了乔木树种与小乔木或灌木生态位宽度的差异.结果表明:(1)浙江省各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多以木荷或甜槠为建群种或共优种,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位相似性比例高的特点,且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2)次生林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明显高于原生林,原生林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均高于次生林;(3)常绿阔叶林中小乔木或灌木的生态位宽度趋中,次生林的情况基本相似,而原生林中小乔木或灌木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在整个生态位宽度列表中位置提前了.   相似文献   

15.
千岛湖岛屿马尾松林不同耐阴性植物幼苗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尾松林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森林类型,多呈斑块状.马尾松林多处于干扰后森林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其后期可能演替为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因此,了解斑块生境中马尾松林的更新演替动态,对管理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千岛湖岛屿马尾松林内不耐阴和耐阴植物幼苗的短期动态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片段化斑块生境中马尾松林的更新动态特点.结果发现:在0.5~3.5 a的多个时间尺度上,耐阴植物幼苗的存活能力较不耐阴植物幼苗强,而耐阴植物和不耐阴植物幼苗的补员率和相对生长率并无差异.岛屿面积和岛屿形状指数对于幼苗存活和补员无显著影响.同时,耐阴灌木的幼苗组成中占绝对优势,而其他功能群幼苗比例较低,表明千岛湖岛屿马尾松次生林内耐阴植物更新较不耐阴植物好;岛屿大小和形状对更新群落的短期动态无明显作用;群落更新层的优势功能群为耐阴灌木.结果提示:千岛湖的片段化马尾松林林下层动态的方向性,有利于耐阴植物更新;但在较短时间尺度(≤ 3.5 a)上,片段化斑块的性质对于群落幼苗更新的影响可能较小;耐阴灌木在片段化马尾松林林下层有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