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聚氯乙烯(PVC)的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在氦气氛围中,分别在300、400、500、600、700和800℃下对含有DBP的PVC进行热裂解,并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裂解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共鉴定出氯化氢、萘、联苯、菲等37种裂解产物.通过与单一组分PVC树脂裂解产物比对,在300℃时含DBP的PVC以释放DBP为主而不发生分解反应,这与单一组分PVC树脂裂解行为有明显不同.在600℃以下裂解产物主要以氯化氢和苯等易挥发的物质为主,而600℃以上多环芳烃开始大量产生,并且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裂解产物越来越复杂,有害物质如萘、联苯、芴等的含量也逐渐增加.根据裂解产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变化规律,表明对含增塑剂的废PVC塑料的裂解回收过程适合采用分段裂解工艺,从而降低热裂解温度和提高热裂解效率.  相似文献   

2.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增塑剂DOP热降解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研究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裂解产物.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裂解产物的分析表明,在初始阶段DOP的裂解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苯、3-甲基庚烯、2-乙基已醇、邻苯二甲酸酐和苯甲酸(2-乙基)己酯.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3-甲基庚烯、2-乙基己醇、邻苯二甲酸酐和苯甲酸(二乙基)己酯进一步裂解成为小分子自由基,并发生稠环化反应形成更稳定的菲、蒽、2.甲基菲、2.联萘等芳香族多环化合物.根据裂解产物信息和有机物热裂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对DOP的热裂解反应机理作了探讨.在废旧橡胶和塑料热裂解回收过程中,增塑剂DOP的高温裂解时会产生多环芳烃污染物.应选择合适裂解工艺和裂解温度,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增塑剂DEP热降解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研究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裂解行为,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裂解产物的分析表明,在较低温度下DEP的裂解产物主要为乙烯、乙醇、苯、苯甲酸乙酯、邻苯二甲酸酐.随着温度的升高苯甲酸乙酯进一步裂解成为分子质量更小的自由基,并发生稠环化反应形成更稳定的菲、蒽醌等芳香族多环化合物.根据分析实验提供的裂解产物信息和有机物热裂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对DEP的热裂解反应机理作了探讨,表明在废旧塑料热裂解回收过程中,增塑剂DEP的高温裂解会产生多环芳烃污染物,应选择合适裂解工艺和裂解温度,以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4.
以十氢萘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模型化合物,研究其在550~610 ℃和0.1~3.5 MPa条件下的热裂解过程.实验表明:不同温度(特别是相对较高的590和610 ℃)下,十氢萘在0.1~2.0 MPa压力下的转化率增加较为显著;十氢萘热裂解的主要气体产物有甲烷、乙烷、乙烯、丙烷、丙烯和碳原子数大于3的组分(C3+)等;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甲烷、乙烯的含量随压力增加而降低;乙烷、丙烷、丙烯和C3+的含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裂解的气相产物中烯烃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液相产物主要包括环戊烷类、环戊烯类、环己烷类、环己烯类、苯类、茚类、萘类和十氢萘异构化产物等.根据液相产物的主要成分,推测了可能的裂解过程.由十氢萘双自由基引发,自由基通过氢转移、β-断裂、异构化、脱氢和加成反应等方式继续反应形成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5.
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研究了橡胶产品中使用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裂解行为.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裂解产物的分析表明,在初始阶段DMP的裂解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苯、甲苯和苯甲酸甲酯.随着温度的升高苯甲酸甲酯进一步裂解成为分子质量更小的自由基,并发生稠环化反应形成更稳定的菲、蒽、间-联三苯、三亚苯等芳香族多环化合物.根据分析实验提供的裂解产物信息和有机物热裂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对DMP的热裂解反应机理作了探讨,表明在废旧合成橡胶热裂解回收过程中,增塑剂DMP的高温裂解会产生多环芳烃污染物.应选择合适裂解工艺和裂解温度,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链长的有机硅烷作为表面修饰剂,在正庚烷/正丁醇中利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得到亲油性纳米ZSM-5分子筛.通过有机硅烷与氧化物晶种表面的羟基作用,其长链化学键合到晶种表面,形成保护层,既抑制了氧化物颗粒间的团聚,又控制了纳米ZSM 5的粒径.所制备的纳米ZSM-5平均粒径为20~70 nm,且粒径随着有机硅烷碳链长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添加一定量的该纳米ZSM-5到碳氢燃料模型化合物正十二烷中,在管式反应器中(550 ℃,4 MPa)考察催化裂解行为,结果表明该亲油性纳米ZSM-5分子筛能有效催化正十二烷裂解,其裂解转化率相对于热裂解明显提高,且转化率的提高随着有机硅烷碳链长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其中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的ZSM-5使正十二烷的裂解转化率相对于热裂解提高了115%.  相似文献   

7.
吸热型碳氢燃料热沉测定装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傅立叶定律径向系统的一维传热模型结合Tian's方程建立了一套高温流动型热量计,用于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沉测定和引发剂筛选;考察了系统的热稳定性能,用电标定的方法对仪器在500、550、600、650、700、750、800 ℃时的量热系数进行了标定,绘制了正庚烷在800 ℃、载气流速为0.04 m3/h条件下热裂解的热谱曲线,以正庚烷为模型化合物测定了其热沉.实验证明仪器基线稳定,数据可靠,复现性能良好,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测量精度,能够满足实验需要和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8.
碳氢燃料主动冷却技术在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障问题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深入研究吸热碳氢燃料各组分的裂解性能和相互作用,对吸热碳氢燃料模型化合物(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四烷、异辛烷、正丙基苯、十氢萘、甲基环己烷)及其混合物进行了裂解实验,实验条件:出口温度750℃,出口压力3.5MPa,反应表观停留时间为1s.研究发现正构烷烃具有较好的裂解性能和产物分布;异辛烷能够促进各组分的裂解;十氢萘和甲基环己烷存在裂解相互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套测量液体燃料传热性质的装置和方法,适用压力5 MPa,温度800℃.用电传热法测定了吸热型碳氢燃料在常压至超临界压力下流过内径为1.0 mm不锈钢管的传热数据.结果表明:对流给热系数随燃料汽化和裂解程度加深而增大,在燃料开始汽化和开始裂解时数值较低,表现出明显的极值;超临界压力下,极值不明显.除相变段外,压力越高,对流给热系数越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程序升温分解气相色谱法为主要手段,系统研究了十五个稀土乙酸配合物在氢气气氛中的热稳定性.根据色谱所检测到的气体分解产物及相应的出峰温度,得知热分解过程中主要释放出二氧化碳,其次是丙酮和一氧化碳,高温时还伴有少量水生成.以释放二氧化碳的峰值温度对稀土原子序数作图其图形与“双双效应”相仿.本文还对负载型稀土乙酸配合物的热稳定性作了研究,考察了载体的酸碱性、负载比等对配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与流体智力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子成分与流体智力的关系.以秦巴山区18~40岁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央执行功能子成分、工作记忆广度以及流体智力的测量,分析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央执行功能各子成分的可分离性.得到 (1)工作记忆中的中央执行功能具有可分离性;(2)工作记忆广度与瑞文测验成绩之间的显著相关是刷新功能的作用;(3)相对于抑制功能和转换功能,刷新功能对流体智力具有更强的预测效应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三重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仪(HPLC-MS/MS)对二苯基硅二醇缩合得到的低聚物进行分析,优化了色谱条件,组分分离效果良好.对质谱碎片离子进行解析,产物为二苯基硅二醇、1,1,3,3-四苯基-1,3-二硅氧烷二醇(二聚体)、1,1,3,3,5,5-六苯基-1,5-三硅氧烷二醇(三聚体)、1,1,3,3,5,5,7,7-八苯基-1,7-四硅氧烷二醇(四聚体)的混合物.2种催化条件下得到的产物组分相同,但主成分不同,盐酸催化下主要得到二聚体,钛酸正丁酯催化下主要得到三聚体和四聚体.  相似文献   

13.
碳氢燃料的蒸气压与气-液平衡测定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拟静态沸点计法测定两种碳氢燃料在11种不同配比下的泡点蒸气压和平衡温度,用Antoine方程关联了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精度良好,同时计算了气化焓和气化熵.在假设两种燃料组成“假二元”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气-液平衡计算,给出了T-x,y和P-x,y相图.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研制和有关模拟计算、过程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CdS和ZnS粉末作为前驱物,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1100℃条件下,以金膜为催化剂在硅衬底上一步合成TZn1-xCdxs三元纳米线.扫描电镜(SEM)测试表明合成的Zn1—xCdxS晶体具有线状的微观形貌;X射线衍射(XRD)图谱显示产物是六方铅锌矿Zn0.2Cdo.8S;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给出了Zn和Cd和S的比例为0.1:0.7:1.产物Zn1-xCdxS纳米线的生长机理为气-液-固(VLS)机制,物相形成机制为替位式化合机制,即Zn离子取代CdS中Cd离子化合成三元物相.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DGGE和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等技术比较分析了石油污染海水中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菌群组成以及石油降解率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宁波港口海域天然海水外源石油降解的21d过程中,海水中原有的石油降解菌数量很少,但污染石油后,其数量快速增加,在第14d达到最大值,为2.40×10^7cells·mL^-1,该时期所含菌体种类也最多.石油降解过程中主要细菌类群不断发生演替,第7d时Alcanivorax与Thalassospira取代水样中原有细菌成为优势菌,第14d时的优势菌中又增加了Pseudomonas,第21d时前两时期的主要细菌减少,Acinetobacter和Parvibaculum等属的细菌成为这一时期的优势菌.14 d后,石油降解率最高,达171(mg·d^-1)·L^-1,21 d后石油降解率为28.74%.  相似文献   

16.
用SnCl4和Cu(NO3)2无机盐为初始原料,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平均尺寸10~15nm的CuO-SnO2纳米粉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并结合透射电镜(TEM)分析手段分别对纳米SnO2粒径以及掺杂CuO的纳米SnO2粒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表征,同时运用差热-失重分析(DTA-TG)方法分析了纳米CuO-SnO2的形成过程。实验表明:与纯SnO2相比掺杂CuO可以有效阻碍SnO2纳米晶体的生长和团聚;以无机盐为原料,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备CuO-SnO2纳米粉体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玻纤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微胶囊红磷/有机改性蒙脱土(GF-PET/MRP/OMT)复合体系,并对材料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进行了研究.当向GF-PET/MRP中引入OMT时,材料的残炭含量显著提高;与GF-PET/MRP相比,OMT的加入虽然使材料的LOI有所下降,但锥型量热结果表明,OMT不仅使材料的点燃时间滞后,而且热释放速率峰值也得到了下降.此外,GF-PET/MRP阻燃材料燃烧后形成较为平整的炭层结构,而GF-PET/MRP/OMT其残炭呈现褶皱形貌.该褶皱状结构的炭层能够更有效地起到隔氧隔热的作用,从而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及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Nd(naph)3-Al(i-Bu)3(naph=环烷酸)催化降冰片烯(NB)与甲基丙烯酸特丁酯(TBMA)共聚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及钕铝比影响.并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组成.结果表明:稀土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有较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