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正交实验测试了水体溶氧、温度、氮和磷水平对菹草芽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氧对菹草冬芽最终萌发率和单个冬芽萌发出芽的个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厌氧条件下萌发率和单个冬芽出芽的数目较高;而温度、氧和磷水平均无影响,对于萌发后两周内幼苗的生长、温度、溶氧有显著影响;氮和磷水平对幼苗的生长无显著效应,氧饱和条件下,20℃和10℃时幼苗虽然生长速度较快,但均为白化苗,且根的发育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植物-土壤反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入侵植物入侵及维持的机制.通过比较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预培养的土壤与本地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预培养的土壤对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植物莲子草生长的影响,从土壤肥力、微生物群落及化感物质等角度阐明喜旱莲子草入侵过程中的植物 土壤反馈作用及可能机制,为入侵植物入侵机理的阐明提供理论依据.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与莲子草预培养土壤对自身及彼此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的碱解氮显著高于莲子草预培养土壤,但是2种土壤肥力对喜旱莲子草以及莲子草的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经灭菌处理后可以显著地促进莲子草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地抑制莲子草的叶生物量,但对喜旱莲子草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表明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对莲子草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经添加活性碳处理后对喜旱莲子草与莲子草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表明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中的化感物质对莲子草的生长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轻度富营养化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植物的特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杭州植物园人工湿地中7种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特性.种类包括美人蕉(Canna indica)、香蒲(Typha augusti 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紫露草(Tradescantia reflexa)、斑茅(5accharum arundinaceum)、黑麦草(Loliump erenne)和灯芯草(JunCus effusus).这些植物生长在用于处理植物园观鱼池轻度营养化水的砂砾床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中.2002年7月中旬,各物种的平均总生物量为348~967 g·m-2.斑茅显示了最高的地上生物量,为853 g·m-2,而黑麦草的地上生物量最小,只有127 g·m-2.植物体中N和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在16.43~35.33 mg·g-1和1.15~1.61 mg·g-1.最大的植物氮磷积累量分别是27.02 g·m-2和1.46 g·m-2.植物积累量与植物生物量之间显示了一个显著的正线性关系.同时,对这7种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在人工湿地中的营养吸收、积累和运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中,对于具有景观功能的植物,通过隔行、轮换收割可以既保持景观效果,又取出湿地中的N和P  相似文献   

4.
湖泊湿地在水情驱动下,形成了以湖泊湿地为核心的多种湿地类型,本研究选择鄱阳湖4种湿地(草洲、泥滩、河口和湖泊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不同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代谢特征。结果发现,草洲湿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最高,其次是河口,最后是泥滩和湖泊湿地,同时草洲还表现出最高的功能多样性。此外,4种湿地土壤均表现出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碳源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但不同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也表现出显著差异:相较于其他湿地类型下土壤微生物,草洲对氨基酸类碳源具有更高的利用能力;泥滩湿地更倾向于利用氨基酸类碳源;河口湿地对酚酸类和胺类碳源具有更高的利用能力;湖泊湿地更倾向于利用羧酸类碳源。相关性分析发现,湿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主要受含水量和pH的负向影响,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共青城南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东南部,是鄱阳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南湖保护区范围内湿地维管植物进行了样带调查,研究表明:(1)区内湿地维管植物共87科247属418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0属10种,被子植物78科237属408种(包括双子叶植物61科173属287种,单子叶植物17科64属121种)。大科主要有菊科(44种)、禾本科(43种)、莎草科(28种)和蓼科(25种),这些科的植物也是保护区内湿地植被的主要优势种或建群种。(2)科的分布型以世界广布(43科)和泛热带分布(18科)为主;属的区系分布类型以泛热带分布(59属)和世界广布(55属)为主,且热带性与温带性分布的比值R/T值为1.26,热带分布型稍占优势,呈现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3)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较多,有26种,其中野胡萝卜、野老鹳草、喜旱莲子草、裸柱菊的危害最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湿地植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假高粱等外来植物扩张明显,应加强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浙江种子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整理和鉴定浙江种子植物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了6种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其中水毛茛属(Batrachium)和碱茅属(Puccinellia)为新记录属.另外还描述了薹草属(Carex)一新变种.  相似文献   

7.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是解决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了解莲江国家湿地公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可以为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2018年9月,我们对莲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河道近岸3个采样点(生态保育岛、滨河湿地、白马河河口)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定量采样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6种,包括轮虫3种,枝角类1种和桡足类2种,其中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是优势度最高的物种。单因子方差分析发现滨河湿地浮游动物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样点(P0.05);而白马河河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样点(P0.05)。无度量多维排序(NMDS)结果表明,生态保育岛和滨河湿地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且与白马河河口的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P=0.011)。冗余分析显示不同采样点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蒙特卡罗检验表明溶解氧含量对莲江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5)。我们建议在今后在对湿地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水坝修建和人为改变自然河道的活动,以维持和保护莲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铁皮石斛种胚萌发和原球茎质量控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讨论了植物生长素对铁皮石斛种胚萌发和 ABA对原球茎质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NAA 在 0. 05~ 2. 0× 10- 6范围内都能促进种胚萌发 ,而 2, 4-D促进种胚萌发的浓度范围很窄 ,仅在浓度为 0. 5× 10- 6时能促进种胚萌发; 0. 5× 10- 6 ABA则能显著促进原球茎的生长及其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梯级河岸人工湿地的数值模拟,以总磷(TP)在梯级河岸人工湿地的运移为例,通过流场、TP浓度场和TP运移归宿的分析,探讨了植物根系和填料对TP运移和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TP而言,有植物湿地的去除率均大于相应无植物湿地的去除率;含豆石层(降解系数和渗透系数相对较大)湿地的去除率均略大于相应无豆石层湿地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0.
芒萁水提液对几种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生化他感角度,研究了芒萁地上,地下部分水提液对油菜,白菜,水稻,绿豆,萝卜,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芒萁地下部分水提液对所有供试植物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地上部分水提液除对白菜,萝卜有极显著抑制作用外,对其它几种供试植物无抑制作用,两种水提液对全部供试植物的根生长和多数供试植物的苗高,全株鲜重有抑制作用,地上部分对幼苗生长的抑提强于地下部分,水提液对幼苗根生长的抑制强于对茎、叶。  相似文献   

11.
采用解剖镜、扫描电镜技术,对长白山早春类短命植物牡丹草地下芽形态分化进行了观察,并采用游标卡尺测定各阶段芽体大小,研究地下芽的生长发育节律。发现牡丹草地上生活周期结束后,地下贮藏器官需要休眠2个月左右,于7月中下旬,地下芽开始出现形态分化和发育。其进程可分为萌芽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序形成期和花器官分化期4个时期,历经2个月左右,最终以发育成熟的花序进行越冬休眠。连续测定和相关分析表明,在整个夏眠期,牡丹草地下芽的茎高、芽长、芽径均随时间指数生长,茎高和芽长、芽径之间以及芽长与芽径之间呈幂函数规律异速生长,且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牡丹草块茎需短暂休眠后完成地下芽的形态建成,地下芽茎高、芽长和芽径的增长具有不同步性和阶段性优先伸长的异速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3年7月至8月若尔盖高寒湿地水生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特征,并运用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揭示了物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个样地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2)各样地之间环境异质性较小;3)物种数目在若尔盖至唐克段最大,在花湖最小;4)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沼生水马齿(Callitriche palustris)、曲轴黑三棱(Sparganium fallax)、异叶眼子菜(Potamogeton heteraculis)、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以及浮叶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是若尔盖湿地中出现频率高、分布广泛的优势物种;5)pH是影响若尔盖湿地水生植物生长和分布最大的环境因子,其次是盐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广义密花薹草组Carex sect. Confertiflorae s.l.(莎草科) 28种、1变种,共45个样品进行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种的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和气孔器分布具有稳定性,上、下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少数为近方形或条形,垂周壁式样多为深波状,极少数为波状,气孔器多呈带状,成列分布于下表皮的纵脉间;(2)表皮细胞大小和气孔大小在种内有差异;(3)上表皮细胞具硅质乳突的情况仅见于狭义密花薹草组sect. Confertiflorae s.str.的东亚薹草C. benkei和亚澳薹草C. brownii;(4)表皮附属物分为刺突和刺毛,刺毛仅存在于狭义密花薹草组的斜果薹草C. obliquicarpa和反折果薹草C. retrofracta。根据叶表皮的各项性状,尚无法完全区分狭义密花薹草组sect. Confertiflorae s.str.和柔果薹草组sect. Molliculae Ohwi,但叶表皮各性状在一些近缘种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作为区分部分近缘类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12种碳源、10种氮源、6种金属离子和6种维生素对粉虱座壳孢的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D-木糖、D-果糖、D-半乳糖对孢子萌发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其次为蔗糖、甘露醇和山梨醇.碳源极显着地抑制产孢,其中肌醇的抑制能力最强.酵母浸粉、胰蛋白胨、干酪素、蛋白胨和牛肉浸膏最能促进孢子萌发,可是硝酸钠、尿素和酵母浸膏明显抑制孢子萌发.胰蛋白胨、干酪素和牛肉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所有氮源均有利于增加产孢量,其中酵母浸粉、胰蛋白胨和酵母浸膏为最好的产孢氮源,而硫酸铵的作用最小.Zn2+能显著地促进孢子萌发,而Cu2+强烈地抑制菌丝生长.除了Fe2+极显着地促进产孢外,其它金属离子对产孢均表现出抑制作用.VB1、VB5、VC和VB6均促进萌发,其中VB5效果显著.这些维生素对菌丝生长均无显著影响,但极显着地抑制产孢,其中VB6的抑制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α-多样性指数研究了湖北省4个不同生境(不同湖泊、湿地和水沟)的4个粗梗水蕨群落(梁子湖的湖泊群落LZH1,梁子湖的湿地群落LZH2,赤龙湖的水沟群落CLH1,赤龙湖的湖泊群落CLH2)的基本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4个粗梗水蕨群落的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呈现差异性,LZH1的物种丰富度最高(13种),CLH1的物种丰富度最低(6种).Duncan的多重比较分析表明:CLH2的物种多样性与CLH1和LZH2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LZH1的物种多样性无差异性.与粗梗水蕨相伴生的入侵植物,在群落CLH1中为喜旱莲子草和水盾草,而在群落LZH2和CLH2中为喜旱莲子草;粗梗水蕨在4个不同生境的群落中的重要值和相对重要值均较低.4个群落之间的物种相似性也呈现差异,最高的是CLH1与CLH2之间(I=53.3),最低的为LZH2与CLH1之间(I=11.8).生境差异和人为干扰影响粗梗水蕨群落植物成分和结构,因此,建立保护点、降低过度养殖和理顺管理体制是保护粗梗水蕨和物种多样性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不同底质、饵料种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幼螺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底质、饵料种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质对幼螺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有底质比无底质效果佳,尤以粗沙底质组为宜;4种饵料对幼螺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均有影响,以投喂缢蛏和冰鲜杂鱼存活率最大(96.67%);生长效果以特定生长率作为指标进行比较,依次为:缢蛏组(0.54%)>冰鲜杂鱼(0.34%)>软饵(0.18%)>硬饵(0.07%)>不投饵(0.06%);日投饵量对幼螺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日投饵量以体重的4%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侧柏林下三层十二种主要植物的资源利用特征,定量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对林下植物的作用。发现土壤因子的作用超过光因子的作用而成为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主要因子,土壤因子中作用最大的是土壤质地和土壤水分。最后,建立了灌木层、草本层和十二种主要植物生长量与环境因子的数学模型。为侧柏林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2个各水培有13棵/m~2水体而积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的净化槽(曝气、非曝气)的植物叶片叶绿素(Chla,Chlb)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最与根组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对应的净化槽水质,同时测定了植物根、茎、叶的长度与氮磷含量及生物量,研究了长期曝气下梭鱼草(P.cordata)的生理响应及水质的氮磷变化.另设空白槽对照(CK),结果表明:曝气影响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曝气槽植物的根、茎、叶长分别比非曝气槽植物短12.67,18.30,2.33 cm,根组织POD、CAT活性分别比非曝气槽根组织高0.028 3 U/(g·min),0.179 0 mg/(g·min),而非曝气槽叶片Chla、Chlb与SP含量分别比曝气槽叶片高0.314 2,0.118 4,15.75 mg/g;曝气影响植物组织的氮磷积累及生物量,曝气槽根、茎、叶组织的氮磷含量分别比非曝气槽根、茎、叶低5.04 g/kg与1.03 g/kg;6.57 g/kg与1.32 g/kg;8.67 g/kg与1.46 g/kg,根、茎、叶的生物最分别比非曝气槽植物低3.03,2.32,0.74 g/棵;曝气影响净化槽水质的氮磷浓度,TN、NH_4~+-N浓度比非曝气槽低11.22,7.81 mg/L,而TP、溶P浓度较非曝气槽高0.089,0.044 mg/L.  相似文献   

19.
对2005-2006年采集于鄱阳湖的121尾红鳍原鲌(体长范围94.88-275.67 mm)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鄱阳湖红鳍原鲌样本,年龄范围0 ~6,以2-3龄为主,优势体长在120~200 mm,占总个体数的75.21%,体重分布集中在30~150 g,占76.03%.结果表明: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58.788 8 20.467 5*SL,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3.1×10-6L3.297 5,属匀速生长,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式型:Lt=327.348 7*[1-e-0.211 2*(t 1.074 5)],Wt=608.988 7*[1-e-0.211 2*(t 1.074 5) ]3.297 5.生长拐点年龄为4.57龄,对应体长为228.08 mm,体重为184.98 g.了解鄱阳湖红鳍原鲌的生长规律,为鄱阳湖红鳍原鲌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濒危植物杭州石荠苧物质积累和分配对光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年生濒危植物杭州石荠苧为试验材料,人工控制光照条件,设计了全光照、80%、60%、40%、20%和10%自然光照6个光强梯度(分别以L100~ L10表示)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杭州石荠**各器官的物质积累与分配、空间构件指标和生殖动态随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杭州石荠**苗期对光强的变化不敏感,营养生长期末和生殖期末差异显著(P<0.05).弱光对杭州石荠**的生长不利,低光强下杭州石荠**在苗期大量死亡;全光照下杭州石荠**的生物量积累不及L80;杭州石荠**生物量积累的最适光梯度是L80,但在此光强下的生殖比率不及L60和L100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