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MoS_2-Au共溅射膜具有非常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在相对湿度小于13%、等于50%、大于98%以及高真空1.33×10~(-5)Pa的条件下,其耐磨寿命分别是MoS_2溅射膜的2.7、6.0、2.4和24倍;在相对湿度为50%的摩擦环境中,具有比MoS_2溅射膜低且稳定得多的摩擦系数。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MoS_2-Au共溅射膜的表面形貌和剖面结构。作者指出,这种膜之所以有很长的耐磨寿命,是因为最后在磨损轨迹上有一层反转移膜。可以认为,这种反转移膜的形成与MoS_2-Au共溅射膜顶部的柱状聚集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
MoS_2 基共溅射薄膜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球-盘滑动摩擦试验机上考察了法向载荷、盘转速、基体材料和环境气压及潮湿贮存时间对MoS2基共溅射薄膜的摩擦因数和耐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法向载荷增大时薄膜的稳态摩擦因数有所减小,而耐磨寿命明显缩短;几种不同金属基体对其表面薄膜摩擦因数的影响基本一致,但对耐磨寿命的影响差别较大;盘转速加快使摩擦因数和摩擦因数波动幅值都减小;环境气压降低(特别在真空中)时薄膜的摩擦因数降低,摩擦稳定性提高,耐磨寿命延长;在潮湿大气中贮存后,薄膜的摩擦因数和耐磨寿命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MoS2膜/钢、钢/钢摩擦副分别在干摩擦、油和脂润滑条件下的球-盘式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了润滑条件、载荷、滑动速度对MoS2膜摩擦系数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膜层磨损形貌进行表征,研究润滑条件对膜层磨损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122仪表油和FAG脂润滑下,MoS2膜在零速启动、中低速情况下的动、静摩擦系数均比MoS2干膜和钢/钢摩擦副的要低;固-液复合润滑时的MoS2膜的耐磨性均比干膜摩擦时有所降低,MoS2干膜的磨损率约为8.1×10-7mm3/(N.m),在油和脂润滑时其磨损率分别约为2.4×10-5mm3/(N.m)和5.5×10-6mm3/(N.m).  相似文献   

4.
类石墨烯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真空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剥离法制备了类石墨烯二硫化钼(MoS_2)片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类石墨烯二硫化钼的结构.利用真空摩擦试验机测试了含类石墨烯MoS_2添加剂离子液体(IL-MoS_2)的摩擦学性能并与纯离子液体(IL)进行了对比.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斑处的形貌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了IL-MoS_2摩擦前后的化学状态,并对润滑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化学剥离法成功制备了类石墨烯MoS_2,这种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制得的类石墨烯MoS_2面积大,质量好,能保持二硫化钼固有的结构.IL-MoS_2对钢/钢摩擦副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作用;摩擦过程中,纳米尺寸的二硫化钼吸附在钢/钢摩擦副界面形成了保护层,避免摩擦副的直接接触,降低摩擦磨损.  相似文献   

5.
用市售微米MoS2(micro-MoS2)、自制MoS2纳米球(MoS2 nano-balls)与MoS2夹层化合物(MoS2-IC)分别共混填充到聚甲醛(POM)中,然后把此共混物复合到铜粉钢板上,制备出系列改性POM/铜/钢3层复合轴承材料.在UST万能表面测试仪上对复合材料的微观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POM/MoS2-IC复合材料的微观摩擦学性能并不理想,分析原因认为在MoS2夹层过程中,MoS2的晶型由摩擦学性能优良的2H型转变成了相对较差的1T型.POM/MoS2 nano-balls复合材料表现出了优良的微观摩擦学性能,这归咎于其独特的球形封闭结构引起的化学稳定性升高,此外在摩擦过程中球形结构可以通过剥层与转移起到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6.
摩擦片的摩擦磨损性能严重影响盘式制动器的使用寿命和客车行驶的安全性.以灰铸铁HT250圆盘为对偶件,利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在不同温度下对树脂基复合材料摩擦片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进行研究,同时应用JSM-651010LA型扫描电子显微镜、HGP-7500型光电直读光谱仪和HXD-1000TMSC型显微硬度测试仪对摩擦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和测量,表征其摩擦表面的微观形貌和测定微观硬度,进而推断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平均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温度升高,摩擦层的面积和其微观硬度的变化和平均摩擦系数、磨损率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高温摩擦磨损过程中,黏着磨损占主导作用,同时伴随着切削磨损.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形貌结构的石墨烯/二硫化钼纳米复合物(RGO/MoS2-1和RGO/MoS2-2). 通过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对所制备材料的形貌、成分和晶格结构进行表征;利用SRV-I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RGO/MoS2-1和RGO/MoS2-2作为PAO-4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结果显示具有花状结构的RGO/MoS2-2与RGO/MoS2-1相比具有更大的层间距,且因其较大的层间距使得RGO/MoS2-2表现出较好的摩擦学性能. Raman和XPS对润滑机理的表征结果证实了RGO/MoS2复合纳米添加剂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归因于吸附和摩擦化学反应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评定了含有硫代锑酸锑、二硫化钼和石墨的粘结固体润滑膜之摩擦学性能,表明双组分粘结膜的性能优于单组分膜,三组分粘结膜的性能最佳。 评定了操作条件对粘结膜寿命的影响,並作出了一系列寿命为定值的速度与负荷之间的关系曲线。 测定和观察了几种粘结膜在摩擦过程中粘结膜厚及转移膜的变化及磨痕表面气泡的形成,分析了粘结膜的失效机理,探讨了润滑剂之间的协同效应。 试探了用数学式来描述粘结固体润滑膜的耐磨寿命与负荷和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水分散性纳米级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乙二醇作为还原剂和溶剂,以自制的四硫代钼酸铵(ATTM)为原料制备了水分散性纳米级二硫化钼;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了产物的结构;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其水分散体系的摩擦学性能,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析了钢球磨斑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二硫化钼呈纳米级球形微粒,在水及乙醇中的分散性良好,并能显著改善水的减摩抗磨性能;作为水基添加剂具有很好的摩擦学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为基础油,考察了不同形态二硫化钼(Mo S2)微粒的摩擦学性能.低载低速下,空心球形Mo S2(空心球)与片状纳米Mo S2(纳米片)均能改善基础油的减摩抗磨性能,片状微米Mo S2(微米片)不仅不具备减摩性能,还会增加磨损;高载高速下,空心球仍保持着较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微米片也表现出一定的减摩抗磨能力,而纳米片易导致润滑失效.纯离子液体润滑时钢球表面出现了一定的疲劳磨损,添加空心球与纳米片后,疲劳磨损消失,磨损量下降.空心球与纳米片润滑时,Mo S2能转移到摩擦表面,少部分仍以Mo S2形式存在,其余Mo S2与基础油及摩擦副材料等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由Mo O3、Mo S2、Fe PO4、Fe SO4、Fe F2及含N与S的有机物组成的复合润滑膜;微米片润滑时,很少Mo S2参与了转移膜的形成,因而对基础油改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纳米二硫化钼作为机械油添加剂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由硫化钠和钼酸钠水溶液反应生成棕色三硫化钼膏状沉淀,将三硫化钼粉末干燥后在氢气保护气氛中于适宜温度下煅烧脱硫,制得了粒径为20~30nm的纳米MoS2颗粒.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MoS2纳米颗粒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纳米MoS2作为N46机械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磨痕表面元素的化学状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磨痕表面形貌,探讨了纳米MoS2的减摩抗磨机理.结果表明,同普通MoS2微粒相比,纳米MoS2更易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钢球磨损表面形成含三氧化钼的表面膜,纳米MoS2添加剂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优于普通MoS2.  相似文献   

12.
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简称SPS)技术制备了Ni-Mo-Pb O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分析NiMo-Pb O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研究了Ni-Mo-Pb O复合材料从室温至700℃的摩擦学性能.在烧结过程中,Pb O和Mo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SPS烧结制备的Ni-Mo-Pb O复合材料主要由Ni的固溶体、Pb和钼的氧化物组成.复合材料的摩擦和磨损性能与温度有关.Ni-Mo-Pb O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磨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减小后稍有增加.少量的Pb O加入到镍基合金中显著改善了镍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尤其在约500℃时,复合材料显现出非常低的摩擦系数(0.09)和磨损率[约2.8×10_(–6) mm_3/(N·m)],这归因于主要由Pb O、少量的Ni O及钼酸盐组成的致密的润滑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一步水热法设计制备了二硫化钼/硫化锌(MoS2/ZnS)纳米杂化体,并利用热压成型技术得到聚酰亚胺/二硫化钼/硫化锌(PI/MoS2/ZnS)复合材料.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光电子能谱仪对所制备材料的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oS2纳米薄片均匀致密地包覆在ZnS纳米颗粒表面. 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曲线结果表明,MoS2/ZnS纳米杂化体的引入显著地提升了PI基体的热稳定性能. 摩擦磨损测试结果表明,三种填料(MoS2,ZnS和MoS2/ZnS)均能有效改善PI基体的摩擦学性能,其中MoS2/ZnS纳米杂化体的增强效应最为显著,这主要归因于MoS2纳米片和ZnS纳米粒子之间的协同增强效应. 当MoS2/ZnS纳米杂化体的质量分数为1.5%时, PI/MoS2/ZnS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达到最优,相较于纯的PI,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下降了15. 9%和34. 3%.   相似文献   

14.
镍基自润滑复合粉末(NiCrMoAl-Ag-BaF_2/CaF_2)采用高能球磨结合喷雾造粒法制备,镍基自润滑涂层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涂层摩擦磨损性能利用HT-1000型销-盘摩擦试验机在不同摩擦速度(0.2~1.0 m/s)及不同试验温度(25~800℃)条件下测试.涂层微观组织、物相组成及摩擦磨损机理利用SEM、EDS和Raman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25℃到800℃,涂层的摩擦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00℃时摩擦系数达到最高值0.37;800℃时摩擦系数降至最低值0.17.涂层摩擦系数随摩擦速度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0.8 m/s时摩擦系数最低,约在0.17~0.29范围内;1.0 m/s时摩擦系数升高至0.20~0.27范围内.涂层优异的自润滑性能得益于软金属Ag的低剪切性,以及600~800℃范围内BaF_2/CaF_2、Ag与钼酸盐、铬酸盐等高温产物的协同润滑效应.  相似文献   

15.
WS2纳米微粒LB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研究了铝基体上沉积的二十酸、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及由其修饰的WS2纳米微粒LB膜的摩擦学性能,并且利用红外显微镜分析了LB膜在摩擦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几种LB膜的摩擦系数都远比铝的0.70~0.76低,耐磨性能以二烷基二硫代磷酸修饰的WS2纳米微粒LB膜的最好,几乎比二十酸LB膜的高20倍,这是由于WS2纳米微粒起着支承负荷作用的缘故;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及由其修饰的WS2纳米微粒LB膜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向偶件表面的材料转移,同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膜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或变化  相似文献   

16.
17.
金属纤维增强PTFE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研究了钢纤维、铜纤维及二者混杂增强聚四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分别以这2种金属纤维增强都能大幅度降低聚四氟乙烯的磨损,钢纤维的增强效果比铜纤维的好,2种纤维混杂增强的效果比单一纤维增强的更好;增强纤维支承负荷、抑制磨损表面龟裂是其改善聚四氟乙烯抗磨性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8.
4.机理探讨 4.1 失效机理的探讨: 一些作者都已观察到气泡的形成是膜逐渐破坏的重要阶段之一,认为在形成连续膜的时候气泡就已形成,它是由于一个突然的压应力的松弛而产生的,氧化气氛及摩擦热应力能促使气泡的坛加。作者也注意到了气泡对膜失效的重要作用。粘结膜在摩擦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明显的气泡,气泡的不断发展、变大而破裂,最后露出底材,导致粘结膜的失效。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频磁控溅射技术在AISI 440C钢表面制备了不同调制周期的Cr/Ag纳米多层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表征了纳米多层薄膜的微观组织结构,通过划痕试验机与真空球-盘摩擦试验机分别测试了纳米多层薄膜膜-基结合强度及真空摩擦学性能,并与纯Ag薄膜及Cr/Ag双层薄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纳米多层结构可以显著提高Ag基固体润滑薄膜膜-基结合强度,Cr/Ag纳米多层薄膜在较高转速及载荷条件下表现出明显优于纯Ag及Cr/Ag双层薄膜的摩擦学性能.Cr薄膜层与钢基体表面良好结合以及纳米多层薄膜内良好的层间结合性能是纳米多层薄膜膜-基结合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紫外激发在氢终止的单晶硅表面制得了十八烯的反应膜 ,并采用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光谱仪、椭圆偏光仪及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了薄膜的结构和摩擦学特性 .结果表明 ,在紫外光照射下 ,十八烯在硅表面通过键合生成有序反应膜 ,从而降低硅表面的粘着能和减小摩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