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30-30
卡尔文是俄国移民的儿子,毕业于密执安矿业学院,1935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从此留在该校。他对确定光合作用过程的化学细节发生了兴趣。借助于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把它与水化合,从而形成淀粉,并将分子氧放入空气。由于光合反应进行得非常迅速,因此几乎不可能确定光合作用过程的化学细节。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8
贝特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受教育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1928年在索末菲的指导下于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剑桥的卢瑟福和罗马的费米的指导下工作,1933年,贝特离开德国。1935年前,他在英国任教,然后受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贝特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于1938年提出了恒星上提供能量的核反应详情:当氢核生成氦时,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氢转化成为能量。很少一点物质,就可以转化成大量的能量。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76
赫斯是森林护林员的儿子,1906年在格拉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911年起,有一些科学家开始把气球放到6英里(约9.7km)的高空,去探测高空中的背景辐射。赫斯也进行了这项工作。赫斯惊奇地发现,在高达6英里的高空中,背景辐射的强度是地面辐射强度的8倍。虽然别人也观测到过这种现象,但赫斯是第一个正视了这种结果。米立肯把这种辐射取名为“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2
1929年,杨振宁全家迁居北京(他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但在以后的岁月中,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再次迁居。杨振宁和李政道㈥一样,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1945年获得奖学金来到美国。他渴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学习,为此到哥伦比亚大学。当他发现费米已转入芝加哥大学,便也转入芝加哥大学。在费米的指导下,他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5
伦琴因为发现X射线,1901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伦琴是斯特拉斯堡大学、吉森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895年,伦琴进行阴极射线管中电流的实验时,观察到附近的一块氰亚铂酸钡在管中通电时发光。据此建立理论:当阴极射线(电子)撞击管的玻璃壁时,形成了某种未知的辐射,穿过室内,照射某些化学样品而引起荧光。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1
洛伦兹在很小的时候,生母就死了,是继母抚养他长大的。在小学和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从幼年时代起他就被物理学所吸引。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21岁时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个职位最早是为范德瓦尔斯怕设的,而这时洛伦兹年仅23岁。在莱顿大学任教35年,直到去世。他创立了经典电磁理论。确定了电子在电磁场中所受的力(洛伦兹力),并预言了正常的塞曼效应。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8
波波夫是神父的儿子,他曾打算作教士,但后转学数学。188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同马可尼一样,波波夫也认识到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重要性,并比马可尼啪早一年开始研究远距离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他是第一个采用天线的人,1897年,他已能将信号从船上传送到三英里远的岸上。在以后几年里,波波夫设法说服了俄国海军,开始在船上装置无线电设备。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3-153
田中馆爱橘是日本最早派出到西方的、在国内上过大学的留学生之一。1888年,他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跟随开尔文爵士学习电磁学,1889年转到柏林大学,1890年回国。1891年名古屋发生大地震,死亡7000余人,因而他转入对地震的研究,创建了东京大学地震学研究所。这成为他后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9
施里弗于1957年获伊利诺斯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自1962年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物理教授。他和巴丁、库珀一起研究超导现象,提出了目前被世界物理学家所认可的BCSN论,三人遂一起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43
德拜在亚琛大学是学电机工程的。可是他转学物理,在慕尼黑大学索末菲的指导下于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他继爱因斯坦后受聘为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教授。他的第一个重要研究是偶极矩(为了纪念德拜,偶极矩的单位称为德拜)。1916年德拜证明X射线分析不仅能适用于完整的晶体而且也适用于固体粉末。德拜扩展了阿里纽斯啪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48
东德斯是19世纪荷兰最杰出的医师。1835年入乌得勒支大学学医,1840年在莱登大学获得学位。1842年他回到乌得勒支做莫伊尔德的助手。他本人也对眼科深感兴趣。1858年,他发现远视眼是由于眼球太扁、影像聚焦于视网膜后面造成的。1862年他发现散光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的弯曲度不一致造成的。这一发现开拓了科学的临床屈光学的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总结于《调节和屈光的异常》(1864)一书中,该书为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
阿贝生于爱森纳赫的一个纺织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靠别人资助才得以上中学和大学,于1861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63年担任教授。1866年与蔡司Z2合作研制光学仪器。阿贝在光学仪器的理论上,做出了两项重要贡献:一是几何光学的“正弦条件”,确定了可见光波段上显微镜分辨极限,为迄今光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二是波动光学的显微镜二次衍射成像理论,把物面视为复合的衍射光栅,在相干光照明下,由物面二次衍射成像。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0
熊庆来,字迪之,云南省弥勒县人。1909年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本科。1913年留学比利时包芒学院。1915年至1920年先后在巴黎大学、马赛大学、蒙柏里大学学习,获理科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1931年至1933年在巴黎专攻函数论,获理科博士学位。1937年至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8-119
奥伯特的父亲是内科医生,他本人也曾攻读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学业,将他送进了奥匈帝国的军队。负伤使他被迫赋闲,从而对宇宙航行萌生了兴趣,使他成为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并驾齐驱的宇航学先师。他所进行的实验被奥匈帝国的国防部视为无稽的儿戏而遭冷遇。战后,他在1922年提交给海德堡大学的有关火箭设计的博士论文也未能通过。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69-69
哈伯曾在柏林大学随霍夫曼学习,在海德堡大学随本生踮。学习。后在夏洛藤堡工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06-1911年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任教授,后任威廉皇家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纳粹上台后,他因犹太血统被免职,流亡英国,数月后去罗马,途中逝世。哈伯一生致力于化学平衡及气体反应等方面的研究。1918年提出借热化学循环求出晶体点阵能的方法,称为哈伯循环。然而其最大的贡献是1909年在卡尔斯鲁厄任教期间所完成的氨合成法。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55-55
费米1922年以优等成绩在比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德国,在玻恩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由于他在中子方面、尤其热中子轰击方面的成绩,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几个月后,便使迈特纳悟出了“裂变”这个概念)。在1925-1926年,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叫各自导出量子统计中的“费米一狄拉克统计法”。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2
魏尔啸1843年获柏林大学的医学学位。在他还是一名年轻外科医生的时候,他就第一个描述了自血病(1845年),但他表现出对革命党人的同情并因此失掉他的大学职位。这引导他沉静地去思考疾病组织的微观结构。到了1856年在柏林获得病理解剖学教授的职位时,他已经有了独到的见解。在1858年出版的一部书里,他很有把握地说,细胞学说也适用于疾病组织。他指出疾病组织的细胞是由普通组织的正常细胞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31-31
卡拉西奥多里对实变函数论、变分法和点集测度论作出了重要贡献。1902年入格丁根大学,并在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指导下于1904年取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汉诺威大学、勃雷斯劳大学、格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执教,之后,又在希腊人建于小亚西亚的士麦拿大学任教授,后又到雅典大学。1924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他在一阶偏微分方程与变分法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6
汤博年青时家里很穷,不能送他上大学。但是年轻的汤博被天文学强烈地吸引住了,1929年他在洛厄尔天文台作助手。在那里,寻找海王星之外的外星的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汤博以全副精力着于着手进行这项工作。1930年2月18日,汤博辛勤地比较了差不多一年以后,发现双子座有一颗“恒星”忽隐忽现。从它运动缓慢的样子,确信它在海王星外边。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6
朝永振一朗冈对最子电动力学进行修正,使它与狭义相对论完全符合,与美国的费曼和施温格共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朝永振一郎在1941年任文理科大学(后来的东京教育大学)物理学教授,开始了对量子电动力学问题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与两方科学家隔绝,他在1943年出版的研究著作,直到战后的1947年才得到西方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