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合成了两类芳二醛甘氨酸Schif碱配体及其Cu(Ⅱ)、Zn(Ⅱ)、Ni(Ⅱ)、Cd(Ⅱ)双核配合物,并对八种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确证了这些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详细报道了二硫纶联吡啶过渡金属配合物M(mnt)(bpy),M=Mn(Ⅱ)、Fe(Ⅱ)、Co(Ⅱ)、Ni(Ⅱ)、Cu(Ⅱ)、Zn(Ⅱ)的红外光谱实验数据.对比二硫纶二甲基联吡啶金属配合物M(mnt)(dmbpy)和二硫纶邻菲咯啉金属配合物M(mnt)(phen)的红外光谱,分析了M(mnt)(bpy)的简正坐标,并结合热谱、电子光谱等性质研究了二氰基二硫纶和联吡啶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分子键联金属钌(Ⅱ)和锇(Ⅱ)卟啉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对羟基苯基)-10,15,20-三(对甲氧基苯基)卟啉(H2Por)在氮气流下分别与十二羰基三钌[Ru3(CO)12],十二羰基三锇[Os3(CO)12]作用得到钌(Ⅱ)、锇(Ⅱ)羰基卟啉配合物[Ru(Os)(Por)(CO)(MeOH)](2和3).2和3分别与氯甲基化聚苯乙烯反应,得到载有高分子链的钌(Ⅱ)、锇(Ⅱ)羰基卟啉配合物4和5.新的金属配合物经IR,UV-Vis,1HNMR光谱和元素分析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4.
在甲醇乙腈水介质中将邻菲咯啉( Phen)的 Cu(Ⅱ)、 Zn(Ⅱ)、 Pb(Ⅱ)配合物,2,2联吡啶( Bipy)的 Zn(Ⅱ)、 Pb(Ⅱ)配合物及乙二胺( En)的 Cu(Ⅱ)、 Zn(Ⅱ)配合物分别与 2,3二氯5,6二氰基对苯醌阴离子的季铵盐( Et4 N D D Q)反应,合成了未见报道的7 个含 D D Q 的金属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过 I R、 U V Vis、 E S R、摩尔电导及固体电导的测定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室温常压下,Co(OAc)·4H2O与水杨醛肟发生固-固相化学反应,生成顺式-水杨醛肟合钴(Ⅱ)配合物,在5h内完成,产率98%.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等手段表征了固相产物,用电导法研究了等温固相反应,计算了该固相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6.
以MCl2和配体L(L=1,10-菲罗啉-5,6-二酮)为原料,合成了标题配合物MLCl2,M=NiⅡ,CuⅡ,ZnⅡ,并经元素分析、热谱、IR和摩尔电导表征.三者均为四配位的电中性配合物,热稳定性高于500K,易溶于DMF、DMSO和吡啶,可溶于乙腈和水.它们在DMF中于350nm和315nm附近显示出强的M-L荷移跃迁  相似文献   

7.
通过联苯甲酰双缩肼(L)与不同金属乙酸盐[M(OAc)2]及2,3-二氯-5,6-二氰基对苯醌自由基离子(DDQ-·)反应,合成了3个分子式为(ML)2+(DDQ-·)2(M=Mn、Zn、Cd)的三元配合物及2个分子式为(ML)2+(DDQ-·)(OAc-)(M=Ni、Pb)的四元配合物.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组成,经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及摩尔电导的测定对其配位情况进行了讨论.另将丁二酮双缩肼(L)与不同金属乙酸盐[M(OAc)2],及中性DDQ反应,合成了分子式分别为(ML)2+(DDQ-·)(OAc-)(M=Cu、Cd)、(ML)2+(DDQ)(OAc-)2(M=Co、Ni)及(HgL)2+(DDQ)1.5(OAc-)2的五个四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固体电导的测定结果表明,含中性DDQ的配合物均属半导体范畴,其中Hg配合物的室温粉末固体电导率达3.7×10-4Ω-1cm-1.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二种新的配体:双四苯基卟啉基对苯二甲亚胺(I),双[(5,10,15-三甲苯基)-20-苯基)卟啉基]对苯二甲亚胺(Ⅱ),并合成了相应的单金属铑配合物Ⅲ.Ⅳ,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子光谱,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及光助还原水放氢实验.  相似文献   

9.
吖啶橙-细胞DNA荧光抑制法初步筛选抗癌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倍体鼠肝细胞为标准细胞,用荧光探针吖啶橙(AO)示踪药物/细胞DNA的作用而提出了一种用Hadamard变换显微荧光图象分析法初步筛选抗癌药物的新方法.对D-氨基葡萄糖的3d过渡金属的配合物、D-氨基葡萄糖与β-萘酚醛的Schif碱及其与3d过渡金属的配合物和它们分别与甘氨酸形成的混配物共四个系列22种化合物与细胞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Ⅲ)NG,Co(Ⅱ)NG,CuNG,CuGlu,NiNG,CuGluG,Fe(Ⅲ)NG7种化合物有明显的抗癌活性,其中CuGlu对G0期细胞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选择具有抗菌、抗氧化或抗炎镇痛的药物———水杨酸(HLⅠ)、阿斯匹林(HLⅡ)与具有抗癌活性的二氯二茂钛(Cp2TiCl2)在非水介质中反应,得到两种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茂钛配合物:Cp2Ti(LⅠ)2,Cp2Ti(LⅡ)2.经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红外及紫外光谱等测试,表明水杨酸、阿斯匹林均与二氯二茂钛形成含TiO键的单齿配位的羧酸二取代二茂钛配合物  相似文献   

11.
用微量热法研究了D-氨基葡萄糖西佛碱SG及其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发现不同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效果不同,其效果为:Zn(Ⅱ)-SG>Cu(Ⅱ)-SG>Co(Ⅲ)-SG>SG(配体),半抑制浓度C1/2依次增大.不同化合物作用下其代谢热谱有所不同,说明与细菌作用的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在弱酸性介质中,Co(Ⅱ)与T(4MO3SP)P的显色反应.当溶液pH为4.15时,显色剂和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在440.0nm和427.0nm.显色反应完全后,经酸化,pH为2.65,配合物不分解,最大吸收峰不位移.实验证明,钴以二价态参与反应.Co(Ⅱ)与T(4MO3SP)P的配位比为1∶1,Co(Ⅱ)含量在0~3.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摩尔吸光系数ε=1.95×105L·mol-1·cm-1,回归方程y=0.009933+0.1222x,相关系数r=0.9991.实验测定VB12针剂中Co(Ⅱ)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过渡金属醋酸盐与邻菲咯啉的室温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C0(Ac)2·4H2O,Ni(Ac)24H2O,Cu(Ac)2·H2O,Zn(Ac)2·2H2O与邻菲咯啉在室温(20土2℃)条件下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讨论了反应物分子结构对固相反应的影响,通过固相反应一步合成了相应的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测定,确定了固相合成产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以氧氟沙星(ofloxacin,ofo)为配体的锌(Ⅱ)配合物Zn(ofo)2(H2O).2H2O,报道了锌配合物的单晶结构: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9.306(1),b=11.331(1),c=17.787(2),α=92.667(1)°,β=94.898(2)°,γ=92.071(2)°,V=1865.1(3)A3,Z=2,Dc=1.496 mg·m-3,畸变的四方锥形配位几何构型,其中锥顶上的氧原子来自水分子,锥底的4个氧原子来自两个氧氟沙星的羧酸根和酮基;探讨了该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固体荧光光谱性质,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和两种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与药物配体的抗菌活性相近.  相似文献   

15.
合成得到钯与苯基羧酸和1,2-二(二苯膦)乙烷配位的四种混配配合物,确定其化学组成为Pd(PCA)2(dppe).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和荧光光谱、摩尔电导、质子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性质表征.  相似文献   

16.
合成得到钯与苯基羧酸和1,2-二9二苯磷)乙烷配位的四种混配配合物,确定其化学组成为Pd(PCA)2(dppe)。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和荧光光谱、摩尔电导、质子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性质表征。  相似文献   

17.
在无水乙醇中,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和邻二氮菲与无水氯化稀土作用,合成了10个未见报道的固体配合物。元素分析结果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RE(Et2dtc)3phen。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热分析和摩尔电导测定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反应合成了四羟基苯基卟啉与与Fe^2+,Co^2+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在室温下,将其与分子O2作用,提纯后得到两种固态氧合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电导、热分析(TG/DTA)、紫外光谱(UV)等测试手段确定了氧合配合物的组成为[Co·THPP·O2](NO3)2·2H2O、[Fe·THPP·O2]Cl2·2H2O],可知1mol配合物吸收了1molO2,采用失重法测定了氧合配合物中的配位氧,确定1mol金属配合物吸收1molO2形成超氧配合物.  相似文献   

19.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桑色素合钴(Ⅱ)配合体系的热力学性质.Co(Ⅱ)使桑色素380nm(pH5.3)处的吸收峰红移至400nm附近,且吸光度增大.其热力学性质测定显示,在25~50℃范围内,Co(Ⅱ)与桑色素可以生成配合比为1:2的稳定二元配合物;该配合反应为放热反应.基于此,建立了用分光光度法研究配合物热力学性质的方法.该反应体系简单,反应条件容易实现,适于大规模合成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N-亚水杨基苯丙氨酸席夫碱(L)及其与Cu(Ⅱ)和二胺(邻苯二胺,L1;2,2’一联吡啶,L2;1,10-邻菲罗啉,L3和2,2’-联喹啉,L4)的四种三元混配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和紫外光谱,差热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