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一类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合成了一类新型稀土配合物Eu(asprin)3phen和Tb(asprin)3phen,并将其掺杂到导电聚合物PVK中,制成结构了为ITO/PVK:RE配合物/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很明显,在相同掺杂比例下,前者的电致发光中PVK发射所占比例较大,而后者的电致发光中PVK的发射几乎全部被覆盖掉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的光致发光中也有同样现象存在,这表明具有同等配体的此类铕、铽配合物的特性存在很大差别,并对这一差别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苯甲酰水杨酸铽与PVK混合体系的发光特性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合成了一类以苯甲酰水杨酸(benzoyl salicylic acid,BSA)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1,10-phenanthroline,Phen)为第二配体的稀土铽配合物,将导电高分子材料PVK引入到配合物中,制成了结构为ITO/PVK:Tb(BSA)3phen/PBD/Alq/LiF/Al电致发光器件,并对该配合物的吸收特性及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数据表明在PVK与Tb(BSA)3phen之间存在着Forster能量传递,该配合物具有很好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本文同时比较了几种不同PVK掺杂浓度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铽配合物Tb(o-BBA)3(phen)有机电致发光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合成了一种新的稀土配合物邻苯甲酰苯甲酸-1,10-菲罗啉-铽(Tb(o-DDA)3(phen))并用于有机电致发光。研究了Tb(o-DDA)3(phen)与PVK混合薄膜的光敛发光特性,找出了PVK:Tb的最佳比例为3:1。制备了结构为ITO/PVK:Tb/Al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得到了铽离子的特征光谱,其电流-电压特性(I-V)在一定电压范围内符合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铽配合物Tb(o-BBA)3(phert)掺杂PVK体系的光致发光是源于PVK到Tb配合物的能量传递及稀土Tb配合物的直接激发两种作用机制,而电致发光以载流子俘获为主。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种新的含有3个配体的稀土配合物Eu(TTA)2(N-HPA)Phen(TTA-噻吩甲酰基三氟丙酮,N—HPA=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phen=邻菲咯啉)。将稀土配合物作为掺杂物与基质PVK按照不同质量比混合共溶,旋涂成膜。通过荧光光谱,分析了薄膜的发光特性,并将其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研究了PVK和Eu(TTA)2(N—HPA)Phen之间的能量传递,并且制备了发光层为PVK:Eu(TTA)2(N—HPA)Phen,结构为ITO/PVK:Eu(TrA)2(N—HPA)Phen/BCP/Alq3/Al的多层器件,发现改变PVK和稀土配合物的掺杂比,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PVK的发光,最终得到纯的Eu^3+的红色发光。实验结果证明,在PVK:Eu(TTA)2(N—HPA)Phen=5:1的质量比下,从PVK到稀土配合物之间存在充分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5.
以稀土配合物Tb0.5 Eu0.5(thienyhrifluroacetone)3-2,2-biphenyl(简称Tb0.5 Eu0.5(TTA)3Dipy)作为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ITO/PVK:Tb0.5 Eu0.5(TTA)3Dipy/BCP/Alq3/A1的OLED发光器件,在直流电压的驱动下,发现了铕在612nm处的特征发射和PVK在410nm处的发光。此外,还观察到了位于490nm处的新的发光峰。通过改变不同的器件结构,分析研究了新的发光峰的性质,认为新的发光来自于稀土配合物的配体和BCP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电致激基复合物。  相似文献   

6.
将新型稀土配合物TbY(m-MOBA)6(phen)2·2H2O掺杂到导电聚合物PVK中改善了铽配合物的成膜特性和导电性质.用此掺杂体系制作了单层发光器件,发现掺杂浓度为1:5,甩膜转速为1000r·min-1时器件的发光效果最好,起亮电压为9 V,最大亮度在17 V时达到15.7cd·m-2.对比[Tb(m-MOBA)3phen]2·2H2O的单层器件的发光,说明Y3 的存在促进了PVK到Tb3 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一类以α-噻吩甲酰基三氟丙酮(TTA)为第一配体、2,2′-联吡啶(Dipy)为第二配体的共掺杂铕钆配合物Gd0.5Eu0.5(TTA)3Dipy。用其作为发光层材料制作了电致发光器件:ITO/PVK:Gd0.5Eu0.5(TTA)3Dipy/PBD/Al。讨论并证明了Gd3 与Eu3 之间存在F rster能量传递。研究了铕钆配合物与PVK共掺杂体系的激发光谱和光致发光谱,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能量转移,说明Gd3 的加入抑制了PVK自身的本征发光,促进了PVK到Eu3 的能量传递,得到了单色性很好的红光。  相似文献   

8.
Eu(BSA)3phen与PVK共混体系的光致和电致发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合成了一类新型的以苯甲酰水杨酸(benzoyl salicylic acid,BSA)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1,10-phenanthroline,phen)为第二配体的稀土配合物Eu(BSA)3phen,将导电高分子材料PVK引入到配合物中,制成了结构为ITO/PVK:RE配合物/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测量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光谱,发现PVK:RE配合物混合体系存在着能量传递,并对Eu(BSA)3phen与PVK共混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几种不同PVK掺杂浓度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稀土配合物Tb(p-MBA)3phen的有机电致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稀土铽配合物材料Tb(p-MBA)3phen,把它作为发光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中.把铽配合物掺杂在导电聚合物PVK中采用旋涂法制得发光层,并利用AlQ作为电子传输层制作了单层、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1(ITO/PVK):Tb(p-MBA)3phen/Al;器件2(ITO/PVK):Tb(p-MBA)3phen/AlQ/LiF/Al,得到了纯正的、明亮的Tb3 离子的绿光发射,4个特征峰分别对应着能级5D4到7Fj(j=6,5,4,3)的跃迁,而PVK的发光完全被抑制.研究了两种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并通过选择AlQ的厚度得到了发光性能较好的器件,其最大亮度在20 V时达到152 cd·m-2.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稀土铕配合物Eu0.5La0.5(TTA)3phen,把它作为发光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中.把铕配合物与高分子导电聚合物共混制得混合溶液,然后用旋涂的方法制得了发光层.实验中制备了单层、双层器件,讨论了器件的优化条件,并用能级图探讨了Eu0.5La0.5(TTA)3phen与PVK共混体系光致、电致发光的能量传递机制.优化后的双层器件,开启电压为6.5 V,在电压12.5 V,电流密度为68.48 mA*cm-2时器件达到最大亮度238.4 cd·m-2,发光效率0.35 cd·A-1.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声膜扩散还原法制备出金属Pd纳米溶胶,然后从Pd纳米溶胶出发,采用不同方法制备出系列纳米Pd/Ce0.5Zr0.5O2催化剂。采用TEM观察Pd纳米粒子的形貌,采用N2吸/脱附,XRD,TPR和ICP对Pd/Ce0.5Zr0.5O2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比较了各催化剂对CO+O2的催化活性差别,结果表明:先制备Pd纳米溶胶,再负载于载体上的方法制得的催化剂金属负载量较低,但是其活性最高,CO在150℃就能完全转化,金属分散度较高,活性Pd物种还原温度低,催化剂的CO低温活性与H2还原温度和金属分散度有关。这种催化剂制备方法为在提高催化剂活性的同时降低贵金属用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La0.5-xNdxBa0.5CoO3化合物的磁性和输运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La0.5-xNdxBa0.5CoO3化合物中用Nd对La进行了替代研究,结果表明,Nd的掺入未改变Co3d电子的巡游性。随Nd含量增大,材料的分子磁矩单调下降,当Nd含量大于或等于0.45时,材料中出现了磁性相分离,当x≤0.45时,随Nd含量增加,材料的居里温度单调下降,这是由于稀土离子的尺寸效应。电阻测量表明,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在居里点以下,材料属热扩散导电,在居里点以上属极化子的变程跳跃导电。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反应法和柠檬酸-硝酸盐溶胶-凝胶低温自蔓延燃烧法(简称柠檬酸法)合成了La0.5Sr0.5CoO2.91(LSC)复合氧化物。借助XRD和SEM对不同制备方法合成粉体的晶体结构和晶粒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相反应法可制得均一钙钛矿结构的LSC氧化物,柠檬酸法除制得LSC氧化物外,还有LaSrCoO4相的生成。柠檬酸-硝酸盐溶胶-凝胶低温自蔓延燃烧法合成粉体的粒度相对较小。为研究以Ce0.9Gd0.1O1.95(GDC)为电解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的性能,将LSC粉体与GDC粉体按6:4(质量比)制备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阴极片。在空气气氛下使用直流四探针法研究了烧结样品300~800℃的电导率,发现由柠檬酸法得到粉体制备的阴极片的电导率值较高。将制备的样品置于马弗炉中800℃条件下烧结800h,比较失效前后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借助XRD,SEM等测试手段分析样品电导率变化的原因。分析发现,失效后两种样品的电导率值都有所降低,且样品中都有新相生成,晶体形貌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Magnetic and electron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four series of manganates of the composition La0.5−xLnxSr0.5MnO3 (Ln=Pr, Nd, Gd and 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examine how the ferromagnetic metallic nature of the parent La compound changes over to antiferromagnetic insulating behavior, with change in Ln and x due to the associated changes in the A-site cation radius as well as the size disorder. When Ln=Pr and Nd, there is a transition from the tetragonal I4/mcm structure to the orthorhombic Immm and Imma structures at x=0.2 and 0.35, respectively. There is a gradual evolution of the properties from those of La0.5Sr0.5MnO3 to those of Pr0.5Sr0.5MnO3 or Nd0.5Sr0.5MnO3 with increase in x. Thus, when x>0.2 and >0.35, respectively, the Pr- and Nd-substituted manganates show ferromagnetic transitions followed by antiferromagnetic transitions at low temperatures, with the ferromagnetic TC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x. The Gd and Y series of compounds are all orthorhombic and show a decrease in TC with the increase in x, the ferromagnetism disappearing at high x. At a value of x corresponding to the A-site cation radius of Pr0.5Sr0.5MnO3, the Gd and Y series of compounds exhibit ferromagnetism in the 250-300 K region and undergo an antiferromagnetic transition on cooling. The TCTN gap is sensitive to the disorder arising from the size mismatch.  相似文献   

15.
La0.5Ba0.5CoO3中Y的替代效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a0.5Ba0.5CoO3多晶材料,系统研究了Y的替代对材料磁性和输运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Y的掺入主要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Y向Co的3d轨道产生了电荷转移,使分子磁矩下降,二是出现了Co离子的反铁磁交换作用,当Y含量少于或等于0.3时,材料中出现了自旋的非共线结构。当Y含量大于0.3时,材料从铁磁态为主转变为反铁磁态为主,对不同Y含量的材料,其导电机制都属于极化子的变程跳跃导电,随Y含量增加,材料电经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0.75Sr0.25Cr0.5Mn0.5O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粉体。采用XRD,TEM对粉体物相组成及颗粒形貌进行表征,并以制备的两种粉体作为敏感材料分别制成管状传感器,测试了其NO2气敏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均可制得单相La0.75Sr0.25Cr0.5Mn0.5O3粉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在800℃焙烧2 h得到的粉体粒径约为20 nm;传感器输出电动势信号对NO2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胶-凝胶法制得粉体的气敏性能优于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得粉体的气敏性能。  相似文献   

17.
Gd5Si1.75Ge1.75Sn0.5的结构、磁相变与磁熵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粉末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研究了Gd5Si1.75Ge1.75Sn0.5合金的结构、磁相变和低场变化下的磁熵变。磁性测量结果表明,Gd5Si1.75Ge1.75Sn0.5合金的磁化强度在居里温度附近发生突变,具有一级相变的典型特征,室温具有Gd5Si2Ge2型单斜结构;合金低场磁热效应非常明显,1.8T磁场变化下,在其居里温度272K附近的最大磁熵变为16.7J.kg-1.K-1。用成本低廉的Sn取代Gd5Si2Ge2中部分Si和Ge后,Gd5Si1.75Ge1.75Sn0.5在低磁场变化下的磁熵变比金属Gd大得多并略高于Gd5Si2Ge2。  相似文献   

18.
钇对NiAl-28Cr-5.5Mo-0.5Hf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压缩实验研究了在应变速率为 1 94× 10 - 3s- 1 时随着温度的变化不同Y含量对铸造NiAl 2 8Cr 5 5Mo 0 5Hf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同时 ,运用扫描电镜 (SEM)及其能谱和X射线衍射 (XRD)方法分析了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 ,加入Y后 ,合金的显微组织随Y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得到细化 ,表现为共晶团的数目增多 ,共晶团内的Cr(Mo)纤维层间距减小 ,胞界处的Cr(Mo)棒减小 ;当Y含量达到 0 1% (质量分数 )时 ,在NiAl和Cr(Mo)的相界处形成稀土化合物Ni1 7Y2 和Al3Y ,削弱了界面结合力 ,导致屈服强度和塑性下降。此外 ,压缩实验测得在不同温度下 ,0 0 5 %Y含量的合金的压缩强度和压缩率优于其它Y含量的合金 ,所以适量Y可以改善NiAl 2 8Cr 5 5Mo 0 5Hf从室温到高温的强度和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