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锌、镉、汞、铅硒化物、碲化物半导体超微粒子的制备以及它们的光谱性质,比较了它们的粗、细粒子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差异,以及与硫化物超微粒子的相似性,同时讨论了上述物质的超微粒子在老化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锌、镉、汞、铅硫化物半导体极超微粒子的制备以及它们的光谱性质,比较了它们的粗、细粒子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差异,用量子化粒径效应解释了当超微粒子的粒径减小时出现的能级分裂.同时讨论了上述物质的极超微粒子在老化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锌、福、汞、铅硫化物半导体极超微粒子的制备以及它们的光谱性质,比较了它们的粗、细粒子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差异,牙量子化粒径效应解释了当超徽粒子的粒径减小时出现的能级分裂.同时讨论了上述物质的极超徽粒子在老化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主要通过x射线衍射和穆斯堡尔谱等手段研究金属间化物(Sm_(1-x)Y_n)_2Fe_(17)N_y(x=0,0.2,0.4,0.6,0.8和1.0;2<y<3)中镱原子的择优占位、氮原子的占位以及结构相变问题。由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当x>0.5  相似文献   

5.
以三氯化铝为原料,制备水合氧化铝水溶胶,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BS)将其转变成疏水性胶粒,用有机溶剂萃取使其成为有机溶胶,除去有机溶剂,经热处理生成覆盖有表面活性剂的氧化铝超微粒子,这种超微粒子在许多有机溶剂及合成树脂中易分散呈透明状态.  相似文献   

6.
采用Mie理论计算球形银纳米粒子在不同半径下的消光光谱.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半径增大,粒子消光光谱的高阶峰依次出现,峰位逐渐红移.银纳米粒子偶级共振峰峰位随半径变化可用一组简单函数表示.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OPSO-Ⅱ).该算法为粒子群中每个粒子增加一个"扰动向量",以利于粒子跳出局部最优并为粒子的全局最优位置赋予了时限的属性,可防止过于频繁地更新全局最优位置,有利于增强粒子搜索的持效性.该算法改进了粒子越界的处理方法,最大程度上保持粒子优秀的搜索方向.通过典型的多目标测试函数ZDT对该算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带ε-支配的MOPSO-Ⅱ算法在解群的分布性方面要优于使用了拥挤距离机制MOPSO-Ⅱ算法和NSGA2算法,对比实验还表明MOPSO-Ⅱ算法在收敛性方面要优于NSGA2.因此,MOPSO-Ⅱ在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上有一定优势,是一种有前途的算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多粒子壳层模型计算出~(?)Li n→~7Li~*和~7Li→~6Li~* n 过程的单粒子光谱因子.和实验数据比较后,容易看出,多粒子壳层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单核子光谱学。  相似文献   

9.
介质阻挡放电(DBD)因其能够在大气压下产生大面积等离子体,在材料改性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获得高活性、可调控、适用于憎水改性的DBD等离子体,本文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憎水性反应媒质,以Ar作为工作气体,采用纳秒脉冲电源激励产生介质阻挡放电。改变电压幅值、重复频率、上升沿时间等激励源参数,通过电学特性、发光特性和光谱特性诊断方式,获得了激励源参数与放电均匀性和粒子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复频率对粒子活性影响最显著,随着重复频率增加,光谱强度显著增大,粒子活性增强,这对于提高憎水改性效果具有显著作用。此外,增大电压幅值和上升沿时间也可提高粒子活性,但增大电压幅值会导致放电均匀性下降,而上升沿时间超过200 ns会对粒子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甘氨酸和5-[邻-(2-溴乙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甘氨酸尾式卟啉及其锌(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质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并研究了它们在4000-400cm^-1范围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复杂多峰函数优化,提出了一种综合学习粒子群优化算法(IELPSO)。该算法把基于超球坐标系的粒子更新和辨识、加速质量差的粒子两个策略引入基于例子学习粒子群优化算法(ELPSO)。本算法利用超球坐标操作改变粒子大小和方向,因而粒子在搜索过程中能覆盖局部极小,同时能发现最差粒子并且加速它们靠拢最优解。提出的算法与其他已有算法进行了比较,对几种典型函数的测试结果表明,IELPSO算法提高了收敛速度和精度,全局搜索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表面化学修饰,制备了超疏水CaCO3/SiO2复合粒子,并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疏水性能,当CaCO3与纳米SiO2质量比小于10:1时,可以制得超疏水复合粒子.基于表面修饰的CaCO3/SiO2复合粒子,对亲水涂料进行改性,当CaCO3与纳米SiO2质量比小于6:1时,可以制得超疏水涂层,且涂层疏水性随复合粒子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对复合粒子进行结构表征,探讨了基于CaCO3/SiO2复合粒子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一系列CoFe2O1纳米粒子.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拉曼光谱的分析显示,通过改变NaOH浓度.可以制备单相的CoFe2O1纳米粒子,晶格常数在0.830~0.840 nm之间,品粒尺寸在9.0~65.0 nm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矫顽力随着样品的尺寸的增加而增大,9.0 nm的CoFe2O1纳米粒子的矫顽力为0.283 2 T,而65.0 nm的CoFe2O1纳米粒子的矫顽力为0.467 4 T,饱和磁化强度与CoFe2O1纳米磁性粒子表面原子的不同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4.
镶嵌壳聚糖季铵盐微纳米粒子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备了镶嵌壳聚糖季铵盐微纳米粒子的壳聚糖/伊甘油磷酸钠(CTS/β-GP)温敏凝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了微纳米粒子和凝胶体系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季铵盐微纳米粒子的加入量为0.24~0.96g/L时可以使CTS/β-GP体系的凝胶化时间缩短,形成的凝胶强度增大,牛血清白蛋白释放速率减缓.  相似文献   

15.
用N (2 羟基)丙基 3 甲基氯化铵壳聚糖(QC)与三聚磷酸钠(TPP)离子交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纳米粒子,粒径约为110~180nm.经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发现该纳米粒子与QC的结构比较发生了较大改变,形成了较强的分子间氢键,且TPP连接到了纳米粒子QC上的铵基位点.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增加BSA的初始浓度可提高纳米粒子对BSA的包封率.交联剂的浓度从0.5g·L-1增加到0.7g·L-1时,纳米粒子对BSA的包封率可从46.7%提高到90%,且载药QC纳米粒子体外释放实验在初期的突释量明显减小(从43%减至28%),载药纳米粒子突释之后均呈现缓慢而持续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用热机械曲线法(TMA)、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氰酸酯/低溴环氧树脂(1:1)的共固化反应行为、历程,研究了氰酸酯改性不同环氧树脂体系层压板的耐热性能、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同时用动态的TGA研究了共固化体系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当低溴环氧树脂/氰酸酯质量比为1/1时,固化反应首先是氰酸酯发生自聚形成三聚体(三嗪环),然后三嗪环很快与环氧基反应形成异氰脲酸酯,异氰尿酸酯再与环氧树基反应生成噁唑烷酮,同时,氰酸酯单体直接与环氧基反应生成噁唑啉进而转变成噁唑烷酮,随着氰酸酯质量分数的增加,共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介电性能增加,抗弯强度减少,残碳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魔芋葡甘聚糖磷酸盐酯化反应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魔芋葡甘聚糖(KG)与三聚磷酸钠,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分别在干法和固液悬浮法条件下的酯化反应,对酯化反应温度、时间、pH和磷酸盐用量,以及环境的温度和pH等对酯化产物(KGMP)水溶胶粘度的影响进行考察,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KGMP的结构,阐明了其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近几年来含有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有机/无机杂化物,如:以POSS为封端的杂化物和以POSS为中心核的星形树枝状杂化物在发光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且指出这类材料因具有好的热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将在高科技领域具有宽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并通过碳二亚胺偶联剂将α-胰凝乳蛋白酶固定在其表面.利用红外光谱及热失重分析等方法表征固定酶的纳米粒子,研究了固定过程中酶浓度和反应时间对载酶量的影响,得到最佳固定条件.在固定过程用Langmuir等温式拟合优于用Freundlich等温式,功能化纳米粒子的载酶量达到127 mg·g-1,与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相比,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该固定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将具有邻苯二酚结构的多巴胺用于超小Gd2O3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制得适用于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对比度的造影剂.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热重分析(TGA)测试表征了多巴胺修饰Gd2O3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构及组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3.7nm的Gd2O3纳米粒子经多巴胺修饰后,由于多巴胺分子中苯环的疏水性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聚集;反应12h和24h对应的多巴胺修饰的超小Gd2O3纳米粒子中有机物的组成分别为34.7%和42.6%.MRI造影结果显示,多巴胺表面修饰的超小Gd2O3纳米粒子有效地增强了对比亮度,且弛豫效率和信号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造影剂浓度呈正相关;反应较长时间(24h)对应的多巴胺修饰的超小Gd2O3纳米粒子的弛豫效率较高,对应的造影增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