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含喹诺酮类及芳胺的铜(Ⅱ)配合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作化学核酸酶、SOD模拟物及抗菌剂等,因而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对喹诺酮类-铜(Ⅱ)-芳胺混配配合物的结构、化学核酸酶活性、SOD模拟及其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三元芳胺-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元芳胺-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可作为化学核酸酶、SOD模拟物及植物生长抗逆增产剂等而吸引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三元芳胺-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着重介绍了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含芳胺及二肽的铜(Ⅱ)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含芳胺及二肽的铜(Ⅱ)配合物具有良好的DNA切割活性、SOD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可作化学核酸酶、SOD模拟物及肿瘤化疗药物等应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外对含芳胺及二肽的铜(Ⅱ)配合物研究的进展,尤其是该类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热法,以3,5-二氯水杨醛-2-吡啶甲酰腙为配体(H2L1)合成了它的Mn(Ⅱ)配合物。结合元素分析仪、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化学组成为[Mn4(L1)4(DMF)4]。进行了仿SOD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Mn(Ⅱ)配合物是一个具有SOD活性的仿酶,IC50值为0.53μM,其活性是天然SOD活性的1.2%,适合做模拟酶。初步探讨了Mn(Ⅱ)配合物清除O2-.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模拟化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介绍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模拟化学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及作者的研究成果. 讨论了模型配合物对SOD活性中心的模拟、咪唑桥行为的模拟及铜(Ⅱ)中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报道了SOD模拟物歧化超氧离子的动力学和生物学效能的研究现状. 根据模拟物与SOD的结构和功能的比较,对优良的模拟物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王瑾玲  丁峰  郁铭 《有机化学》2004,24(11):1423-1428
利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BP)和对氨基苯乙酮(PAAP)制备了PMBP缩对氨基苯乙酮(PMBP缩PAAP)及其铜(Ⅱ)、钴(Ⅱ)、镍(Ⅱ)和锌(Ⅱ)配合物,根据元素分析、红外、紫外、MS和1H NMR谱表征了结构.利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力学计算方法对缩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较好地解释了PMBP-PAAP配体的烯胺酮式构型及其配合物的亚胺烯醇式构型.测定了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其中以钴(Ⅱ)和铜配合物(Ⅱ)的抑菌活性最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2-甲酰基吡啶与胺缩合制得Schiff碱,经NaBH4还原得到四个N-(2-吡啶甲基)芳胺(芳基=苯基,邻甲氧基苯基,对甲苯基及2-吡啶基),得到的芳胺及N-(2-吡啶乙基)甲胺与三甲基镓反应生成相应的N-(2-吡啶基)伯胺·二甲基合镓(Ⅲ)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表征。  相似文献   

8.
配位化学中的直线自由能关系(XIX)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文[1]曾报导了侧基二氧四胺大环配体的合成及表征.与普通配合物相比,大环多胺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惰性和奇特的空间构型,其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用途,如作酶的模型、氧的载体等.铜(Ⅱ)配合物可作超氧歧化酶(SOD)的模型,超氧离子是人体内的氧代谢产物,它在体内过量积累会引起多种疾病,超氧歧化酶对超氧离子起催化歧化作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间,故这种大环多胺Cu(Ⅱ)配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四种带侧基二氧四胺大环配体-5-取代邻菲罗啉(5-Xphen;L1)铜(Ⅱ)三元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pH法,在25.0±0.1℃,I=0.1mol·dm-3KNO3存在条件下,测定了铜(Ⅱ)-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α-氨基酸(5-取代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探讨了大环多胺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配位方式、及其在水溶液中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同时也研究了5-取代邻菲罗啉与铜(Ⅱ)之间的d-p反馈π键、取代基的Hammett诱导效应对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热法,以3,5-二氯水杨醛-2-吡啶甲酰腙为配体(H2L1)合成了它的Mn(Ⅱ)配合物.结合元素分析仪、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化学组成为[ Mn4(L1)4(DMF)4].进行了仿SOD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Mn(Ⅱ)配合物是一个具有SOD活性的仿酶,IC50值为0.53μM,其活性是天然SOD活性的1.2%,适合做模拟酶.初步探讨了Mn(Ⅱ)配合物清除O2-·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pH法,在25.0±0.1℃, I=0.1 mol·dm-3 KNO3存在条件下,测定了铜(Ⅱ)-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α-氨基酸(5-取代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探讨了大环多胺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配位方式、及其在水溶液中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同时也研究了5-取代邻菲咯啉与铜(Ⅱ)之间的d-p反馈π键,取代基的Hammett诱导效应对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铜-(N-正十二碳酰双甘肽)配合物模拟SOD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一种新的SOD模拟物带功能基的长链铜()氨基酸配合物N-正十二碳酰双甘肽合铜[Cu(C12-Gly-Gly)]和二-(N-正十二碳酰双甘肽合铜)[Cu(C12-Gly-Gly)2].用脉冲辐解法测定了其SOD样活性,发现Cu(C12-Gly-Gly)2的SOD样活性基本接近于天然SOD,达到了整体模拟SOD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8-羟基喹啉取代的二氧四胺开链配体L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核磁和质谱表征。在(25±0.1)℃,I=0.1mol·dm-3NaNO3条件下,运用pH电位滴定技术测定了双核混配体系Cu(Ⅱ)(或Co(Ⅱ)-L-5-取代邻菲罗啉合铜(Ⅱ)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从滴定数据、物种分布曲线和文献结果对配合物可能的配位方式进行了讨论。我们发现在Cu(Ⅱ)-L-5-取代邻菲罗啉体系的质子化过程中,开链二氧四胺与Cu(Ⅱ)存在微弱配位,而邻菲罗啉和8-羟基喹啉与过渡金属离子的结合力远大于开链二氧四胺,因此在金属离子与配体比合适的情况下能稳定存在双核或异双核配位化合物。在质子化过程中,直线自由能关系尚成立而在多核混配体系中,直线自由能关系不存在,这说明在如此复杂的体系中很可能存在有趣的配体-配合物-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桥联双核铜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瑾玲  李爱秀  贾永金  张姝明 《化学学报》2004,62(23):2329-2333
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和水杨酰胺制备了PMP缩水杨酰胺席夫碱及其铜(Ⅱ ) 配合物,根据红外和紫外光谱数据表征了它的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为桥联双核铜结构,铜原子为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每个铜原子与一个配体中吡唑啉酮上的氧原子、席夫碱上的N原子、水杨酰的酚氧原子和溶剂DMF中的氧原子配位,而相邻配体中水杨酰的酚氧原子也参加配位并将两个铜原子连接起来形成桥联双核铜配合物,两个Cu(Ⅱ )原子间的距离为0.3268 nm.芳环堆积作用和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的存在增强了配合物分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N(1)取代5-氟尿嘧啶乙酸、5-氟尿嘧啶丙酸与铜(Ⅱ)、钴(Ⅱ)、镍(Ⅱ)和锰(Ⅱ)的十种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电子光谱的表征。讨论了各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状态。在Cu(Ⅱ)配合物中,Cu(Ⅱ)是与配体的N~3原子和C~4上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其他金属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是与配体的C~2的羰基氧原子和羧基配位。  相似文献   

16.
以槲皮素-铜(Ⅱ)配合物(Qu-Cu)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强极性溶剂甲醇中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槲皮素与铜(Ⅱ)形成1:2配合物,槲皮素、铜(Ⅱ)和功能单体α-甲基丙烯酸三者发生了络合作用.利用透射电镜及平衡结合实验研究了溶剂用量对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形貌及其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配体N,N′-二甲基-N,N′-二(3-甲酰基-5-氯水杨醛)乙二胺(H_2L)与乙二胺、醋酸铜、高氯酸铜通过模板反应缩合制备了新的不对称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_2(L)(ClO_4)·H_2O]·ClO_4,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X-晶体衍射对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表明不对称大环配合物中的一个铜(Ⅱ)离子与大环中两个胺的氮原子、两个酚羟基的氧原子以及高氯酸根中的氧原子形成5配位,另一个铜(Ⅱ)离子与大环中的两个亚胺氮原子、两个酚羟基氧原子以及配位的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5配位;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铜(Ⅱ)离子的电极过程是一个不可逆单电子传递过程,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的铜(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性偶合,抗菌实验测试了配体和双核铜(Ⅱ)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2.0g·L~(-1)时,配体和双核铜(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关于稀土与芳乔胺氮氧化物配合物的研究已有大量工作发表,1,10-菲啰啉-1-氧化物(以下简写为O-phenNO)作为一双齿螯合配体能与许多过渡元素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但与稀土化合物仅有其与三价稀土硝酸盐形成配合物的报。本文报道用乙腈和水作溶剂,四价铈与O-phenNO的两种同体配合物的合成:Ce(O-phenNO)(NO_3)_3(OH)·H_2O,Ce(O-phenNO)_4(NO_3)(ClO_4)_3·H_2O(以下分别以Ⅰ、Ⅱ表示),和它们的某些性质。  相似文献   

19.
基于1,10-菲咯啉-5,6-二酮2,9位双噻吩的扩展策略,设计合成了2个化合物1和2。有趣的是,在大位阻双齿螯合配体2的配位化学研究中发现,只有铜( Ⅱ)离子生成了稳定的配合物3·H2O。此外,对2,2·CHCl3和3·H2O的X-射线单晶结构研究表明,为了克服空间位阻以满足中心铜( Ⅱ)离子的配位构型要求,1,10-菲咯啉-5,6-二酮及其2,9位取代的2个噻吩环之间的二面角分别从自由配体中的1.9(2)°、5.2(6)°和25.3(3)°、34.9(3)°增加到了铜( Ⅱ)配合物中的5.6(2)°、6.5(6)°和27.2(3)°、38.2(3)°。  相似文献   

20.
用pH法在25.0+0.1℃,I=0.1mol·dm~(-3)KNO_3条件下研究了铜(Ⅱ)—α-氨基酸—13-(2′-羟基-3′,5′-取代苄基)-l,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竞争性三元混配型配合物的稳定性.测定了该体系的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讨论了二氧四胺大环配体的环空腔大小对三元配合物的构型及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大环配体上取代基对三元配合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